社會失范理論視域下的農(nóng)村家庭代際失調(diào)研究
本文選題:農(nóng)村家庭 + 代際失調(diào); 參考:《寧夏社會科學》2017年05期
【摘要】:在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我國農(nóng)村家庭代際關(guān)系漸趨失調(diào),主要表現(xiàn)為子輩取代父輩成為代際關(guān)系的主導力量,代際關(guān)系重心向下偏移,與子輩相比父輩在代際交換中付出太多,從而導致代際交換失衡。其原因主要在于傳統(tǒng)的維系代際關(guān)系的倫理規(guī)范已被破壞,而新的約束機制尚未建立起來,父輩還停留在傳統(tǒng)的代際倫理規(guī)范層面,而子輩則利用當前代際規(guī)范的混亂與失序在代際關(guān)系中占居有利地位。因此,糾正代際價值取向、加強代際道德控制并促進代際情感互動將有助于代際規(guī)范的重建,從而將失調(diào)的代際關(guān)系引向協(xié)調(diào)之路。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of rural families in our country has gradually become out of balance, which mainly shows that the children replace their parents as the leading power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shifts downwards, and compared with the children, the parents pay too much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exchange. This leads to the imbalance of intergenerational exchange.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traditional ethical norms that mainta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have been destroyed, but the new restraint mechanism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and the parents still stay in the traditional intergenerational ethical norms. The children take advantage of the disorder and disorder of the current intergenerational norms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Therefore, correcting intergener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strengthening intergenerational moral control and promoting intergenerational emotional interaction will help to reconstruct intergenerational norms and lead the unbalance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to the road of coordination.
【作者單位】: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淮陰工學院人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員工幫助計劃促進新生代農(nóng)民工城市融入研究”(項目編號:14BSH040) 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指導項目“失范亦或常態(tài):理解農(nóng)村代際失衡現(xiàn)象的一個視角”(項目編號:2014SJD677)
【分類號】:C913.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成偉;;代際交換之正義[J];學術(shù)交流;2007年04期
2 成偉;;論代際溝通與協(xié)調(diào)[J];學術(shù)交流;2008年01期
3 魏穎;張春艷;;代際收入流動與收入不平等問題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9年04期
4 李學勇;;論代際文化和諧的功能[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5 袁振國;;談談代際沖突[J];上海青少年研究;1986年06期
6 孫加祺;;從認識論看代際觀念差異[J];青年研究;1990年05期
7 黃建鋼;代際模糊:青年正在消失乎?[J];中國青年研究;1999年06期
8 劉喜珍;;論代際公正的基本理念——以老年倫理關(guān)懷為視角[J];湖南社會科學;2010年01期
9 陳琳;Diana Cheung;;中國代際流動性:基于食品消費與收入視角的研究[J];南方經(jīng)濟;2014年03期
10 雷收麥;;“23條軍規(guī)”和代際公正[J];文化月刊;2007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寶華;;試論現(xiàn)代代際觀[A];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2003年度優(yōu)秀論文集[C];2003年
2 莫培滔;;老年人要做好家庭代際和諧的表率[A];家庭、健康、和諧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李宗明;;淺談代際和諧與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A];積極老齡化研究之一——老齡問題研究論文集(九)[C];2006年
4 伍如昕;;誰更幸福?——代際視角下的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研究[A];第八屆(2013)中國管理學年會——公共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3年
5 馬丁·柯利;馬爾科·阿爾伯蒂尼;哈拉爾德·屈訥蒙德;李霞;;成人家庭代際聯(lián)系:從比較調(diào)查研究得出的證據(jù)[A];教育領導研究(第一輯)[C];2009年
6 林安;蒙秀群;;老年人應與時俱進 適應代際觀念新變化[A];家庭、健康、和諧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王兆文;;保持老年家庭健康和諧的經(jīng)驗研究[A];家庭、健康、和諧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陳功;劉菊芬;徐靜;舒曉非;;老年人家庭代際經(jīng)濟流動的分析[A];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2004年度優(yōu)秀論文集[C];2004年
9 張可飛;;以愛齊家為老年人幸福生活創(chuàng)造基礎[A];家庭、健康、和諧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王霖;張緒武;張月秋;;鍛煉促進了全家健康及代際和諧的調(diào)查[A];陜西省“家庭·健康·和諧”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廖小平 洪源渤;和諧社會的代際維度[N];光明日報;2005年
2 法治報記者 王川 法治報通訊員 王致民 余甬帆;代際分居成常態(tài) 情感漸疏離[N];上海法治報;2014年
3 賀雪峰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研究中心;中國農(nóng)村的代際間“剝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陳杰;代際收入流動性、傳遞機制與收入不平等[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2 喬超;農(nóng)村代際沖突中老人行動方式變遷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戴勝儒;農(nóng)民代際文化沖突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6年
2 劉佳帥;人口質(zhì)量偏好差距與代際收入流動性[D];陜西師范大學;2016年
3 徐丹;社會工作介入隨遷老人家庭代際沖突的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4 孫樹芳;代際職業(yè)流動微觀影響因素實證分析[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6年
5 丁奕夫;擇偶行為的代際沖突研究[D];吉林大學;2017年
6 余晶晶;當代中國的代際社會流動[D];復旦大學;2013年
7 張蕊;基于家庭異質(zhì)性的中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3年
8 馬娟;符號互動視角下的農(nóng)村家庭代際情感互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9 王璐;社會轉(zhuǎn)型期城市“留守兒童”代際沖突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王楠;何以成家與家庭男權(quán)演變:代際比較的視角[D];沈陽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0962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2096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