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英文版創(chuàng)刊學者激辯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本文選題:中國文化 + 《文史哲》; 參考:《文史哲》2014年04期
【摘要】:正在中國崛起已然促使國際政治格局、經(jīng)濟格局發(fā)生巨變的大背景下,如何讓中國文化走出去,從而在根本上改變當今世界的學術(shù)格局,這是中國學術(shù)界、思想界面臨的一個迫切問題。6月25日,在"方法與路徑: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學術(shù)研討會暨《文史哲》英文版首發(fā)式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等單位的三十多位專家學者齊聚青島,圍繞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所面臨的諸多難題及其實現(xiàn)路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rise of China has already promoted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how to make Chinese culture go out and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academic structure of today's world, this is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On June 25, at the symposium on "methods and paths: how to go ou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English edition of "Cul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Fudan University, Nanjing University, Zhejiang University, Sichuan University, Wuhan University, Jilin University, Xiamen University, More than 30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Shandong University and other institutions gathered in Qingdao to launch a heated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and realization paths that Chinese culture faces to the world.
【分類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義俊;“負擔起中國文化的責任”——錢穆先生百齡紀念學術(shù)研討會述要[J];學術(shù)月刊;1995年10期
2 安希孟;;評述當前中國文化學術(shù)領域某些趨勢——私塾、科舉、尊孔、讀經(jīng)、節(jié)日和語言[J];社會科學評論;2006年02期
3 鄧牧之;也談“國學”與“西學”的論爭──兼及蔡仲德的《“五四”的重估與中國文化的未來》[J];探索與爭鳴;1997年01期
4 ;《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首批10部優(yōu)秀成果簡介(下)[J];求是;2006年11期
5 王寧;;“全球人文”與人文學科在當代的作用[J];探索與爭鳴;2011年08期
6 包遵信;;十八世紀歐洲的"中國熱"——文化史比較研究淺談[J];讀書;1986年05期
7 ;社會科學叢書、文集、連續(xù)性出版物[J];全國新書目;1994年11期
8 彭定安;關于中國文化的札記[J];社會科學輯刊;1997年06期
9 全慰天;;以實見長 不尚空談[J];讀書;1989年03期
10 李文;;中國文化 中國精神[J];讀書;199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桂芳;;30年來中國人文精神發(fā)展歷程的回顧與展望[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年度主題卷)[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鴻剛 (作者單位: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我們應該如何重塑民族心態(tài)[N];長江日報;2007年
2 李劍鳴;精讀幾本書[N];南方周末;2007年
3 崔存明;學術(shù)的求真與致用[N];光明日報;2006年
4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秘書長、教授 彭永捷;重振國學:一場新的文化啟蒙[N];今日信息報;2005年
5 李學江;投入自然的懷抱[N];赤峰日報;2006年
6 朱政惠;史華慈對中國思想史的研究[N];文匯報;2007年
7 盧森堡歐洲與國際問題研究所 阿曼德·克萊索 俄羅斯遠東研究所 季塔連科 北京大學 樂黛云 新加坡國立大學 王賡武 北京大學 湯一介 美國哈佛大學 傅高義;世界聚焦中國 構(gòu)筑文化交流平臺[N];社會科學報;2004年
8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主編 劉夢溪;史華慈:最后發(fā)表的思想[N];社會科學報;2007年
9 湯一介;送去主義[N];中華讀書報;2007年
10 ;中國之道:傳統(tǒng)現(xiàn)代相映趣[N];社會科學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何方昱;“科學時代的人文主義”:《思想與時代》月刊(1941—1948)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姚瑩;論胡適的學術(shù)設想與實踐[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2 周秀文;人文主義概念的歷史界定[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曲國艷;中國人“和為貴”的觀念[D];外交學院;2005年
,本文編號:20818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2081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