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漂族的社會融入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探究
本文選題:校漂族 + 社會融入; 參考:《浙江工業(yè)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摘要】:在中國社會,幾乎每所高校都聚集了一批已經(jīng)從高校畢業(yè)的大學生。他們住在附近廉價的出租房中,利用高校資源生存,看起來雖然跟在校生一樣,但他們已經(jīng)不再是學生。這類畢業(yè)生群體就被稱為“校漂族”。如今,校漂族的數(shù)量正在逐年上升。然而,由于相應制度和社會支持的缺位,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都生活在城市社會的邊緣,整體的生存狀態(tài)令人堪憂。因此,將這一弱勢群體納入學術研究的范圍,有其現(xiàn)實意義。 本文以在杭州的校漂族為調查對象,利用社會融入的分析框架對他們融入城市生活的歷程進行分析;谙嚓P的研究回顧,本研究將社會融入的理論框架概括為四個維度:經(jīng)濟整合、行為適應、文化接納和身份認同。在此理論框架下,本研究通過一定數(shù)量的調查結果得出,校漂族在這四個維度上都呈現(xiàn)出了較低程度的融入取向,基本上未能很好地融入主流社會。針對其在融入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本文主要從社會排斥理論的視角出發(fā),從結構性社會排斥和功能性社會排斥兩個維度展開歸因分析。校漂族是高學歷年輕的群體,他們的融入狀態(tài)不僅關系到他們自己的生存質量,也關系到社會穩(wěn)定與發(fā)展等重大問題。因此,提出從社會支持、政策制定、社會組織、主觀意識和思想政治教育五方面促進校漂族的社會融入。
[Abstract]:In Chinese society, almost every university has gathered a group of college graduates. They live in cheap rental housing nearby and use college resources to survive, though they look like students, but they are no longer students. This group of graduates is known as the "school drifters". Nowadays, the number of school drifter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However, due to the absence of corresponding system and social support, most of them live on the edge of urban society. Therefore,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bring this vulnerable group into the scope of academic research.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chool drifters in Hangzhou,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urse of their integration into urban life by means of the analysis frame of social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review of relevant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ocial integration is summarized into four dimensions: economic integration, behavioral adaptation, cultural acceptance and identit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is theory, this study through a certain number of survey results, school drift in the four dimensions have shown a low degree of integration orientation, basically not well integrated into the mainstream society. In view of the obstacl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xclusion theory, from the structural social exclusion and functional social exclusion two dimensions of attribution analysis. School drifters are young people with high education. Their integration not only relates to their own quality of life, but also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and other important issues. Therefor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aspects to promote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school drift clan from the social support, the policy formulatio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C913.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賴少芬;“校漂族”:“駝鳥戰(zhàn)略”的利與弊[J];記者觀察;2004年12期
2 老鷹;;四種“校漂族”原生態(tài)解析[J];現(xiàn)代計算機(普及版);2008年04期
3 孫曉峰;;讓“校漂族”早日結束漂泊[J];教育與職業(yè);2010年13期
4 霍哲楠;;校漂族,你何時上岸[J];人人健康;2010年21期
5 張文鴦;新世紀大學生就業(yè)現(xiàn)實與理想的妥協(xié)——“校漂族”成因探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年05期
6 莫莫;潦草;;“校漂族”與校園糾纏到底[J];東西南北(大學生);2003年Z1期
7 潦草;莫莫;;“校漂族”:與校園糾纏到底[J];黃金時代;2002年12期
8 李哲;;緩沖地帶——“校漂族”現(xiàn)象關注[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04年12期
9 劉春;;“校漂族”:是否淪陷了最初的理想?[J];教育;2005年01期
10 王琳琳;;等待人生突圍,還是“溫水煮青蛙”?——直擊“校漂”一族的生活現(xiàn)狀[J];青春期健康;2010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湯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的電子政務問題初探[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仝君;;淺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的事業(yè)單位改革[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陳楓;溫美榮;;加速經(jīng)濟結構調整 造就龍江產(chǎn)業(yè)優(yōu)勢——關于促進我省經(jīng)濟快速健康發(fā)展的對策思考[A];“擴大內需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研討會專集[C];1999年
4 張茂金;楊麗君;;加快推進國有企業(yè)改革與發(fā)展的對策思考[A];回首50年 展望新世紀——吉林省紀念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理論研討會文集[C];1999年
5 李祿廷;杜慧;;“入世”給監(jiān)獄執(zhí)法帶來的新問題及對策思考[A];加入WTO與新時期政法工作前瞻——加入世貿組織與維護社會穩(wěn)定法律問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6 劉生榮;;懲治與預防危害社會治安犯罪的對策思考[A];“嚴打”政策法律問題研究[C];2002年
7 楊兆弘;;“入世”與科技期刊編輯的對策思考[A];第二屆中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劉仁華;蔡康全;朱玉忠;;關于非公有制經(jīng)濟參加工傷保險的對策思考[A];江西非公有制經(jīng)濟勞動保障問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9 陳元勇;;加快“數(shù)字福建”建設的對策思考[A];福建省社會科學信息工作年會網(wǎng)絡時代文獻信息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C];2003年
10 何桂華;;高校學報網(wǎng)絡化的對策思考[A];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wǎng)絡化研討會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觀察員 渠宏卿 王小舒;“校漂族”,總“漂”下去也不是辦法[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2 渠宏卿 王小舒;“校漂族” 仍然在孤獨地“漂”[N];中國改革報;2009年
3 韓依民 陳燕;校漂族選擇“漂”是為了不“漂”?[N];北京日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李國 實習生 黃怡萍 羅倩妮;“校漂族”,何時才能靠岸?[N];工人日報;2009年
5 記者 梁杰;校漂族何時不再漂[N];人才市場報;2010年
6 通訊員 項舒楊 程燁 本報記者 王婷;校漂族,漂向何方?[N];浙江日報;2011年
7 梁彬 本報記者 田丹;走進“校漂族”[N];沈陽日報;2004年
8 新華社記者 賴少芬;“校漂族”是“未斷奶一族”?[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9 阿蒙;考研留學漂至何時[N];中國改革報;2005年
10 王端鵬;“校漂一族”漂向何方[N];濟南日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和榮;風險社會下中國農(nóng)村合作醫(yī)療制度的重建[D];吉林大學;2004年
2 王凱;非正式保險制度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5年
3 汪青松;社會主義精神富裕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4 陳茂山;海河流域水環(huán)境變遷與水資源承載力的歷史研究[D];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05年
5 張芳潔;保險業(yè)發(fā)展的路徑—影響要素—績效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6 劉巖;發(fā)展與風險[D];吉林大學;2006年
7 馬步云;現(xiàn)代化風險初探[D];復旦大學;2006年
8 徐恒秋;社會轉型:歐洲的經(jīng)驗和我國面對的挑戰(zhàn)[D];山東大學;2007年
9 萬明國;不完全市場經(jīng)濟與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構[D];武漢大學;2004年
10 尹建軍;社會風險及其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萍;校漂族的社會融入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探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3年
2 王月華;我國校漂族的倫理關懷[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3 王琳;“校漂族”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4 雷榮琴;校漂族社會支持狀況的個案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5 劉俊峰;高校就業(yè)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思考[D];長春理工大學;2007年
6 羅文;中學生誠信教育問題探析[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譚智勇;我國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面臨的機遇挑戰(zhàn)及對策[D];西南大學;2007年
8 劉永梅;中國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9 楊文婧;重慶市保育員素質狀況研究與對策思考[D];西南大學;2008年
10 張欣;國家級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轉型發(fā)展的對策思考[D];吉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9778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97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