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本、研究開發(fā)對于省域經濟增長的影響 ——基于空間計量的實證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19 04:29
技術、知識和能力是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qū)能否在世界經濟的激烈競爭中獲勝的關鍵因素,而這些因素又主要取決于其所擁有的人力資本的數(shù)量和質量,以及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研究人力資本在省域經濟增長過程中發(fā)揮作用,提高省域的科研水平并快速轉化成現(xiàn)實的生產力是十分重要的。中國省域經濟在空間上有較強的關聯(lián)性,但現(xiàn)有的文獻常常忽略這一特征。本文在對內生增長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空間計量經濟學的方法探討人力資本和研究開發(fā)對中國省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本文以羅默和盧卡斯的內生增長模型為基礎,考察一個三部門的經濟的內生技術進步模型:包括最終產品生產部門、中間品部門和研發(fā)部門,探討人力資本、本省研發(fā)和外省研發(fā)技術外溢影響經濟增長的內在機理。在模型中引入“知識吸收能力函數(shù)”來分析省域之間研發(fā)部門的技術溢出狀況。實證部分以我國30個省區(qū)的面板數(shù)據(jù)為樣本,收集了2000年至2010年共5項指標,采用空間計量方法進行檢驗。首先計算空間Moran指數(shù)來檢驗是否有進行空間計量的必要性,結果顯示主要變量均存在空間相關性,然后通過建立普通的OLS計量模型、空間滯后模型和空間誤差模型三類計量方程分別進行檢驗,最后采用空間誤差模型實證,發(fā)現(xiàn)...
【文章來源】:浙江理工大學浙江省
【文章頁數(shù)】:5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左圖:2001年GDPMoran散點圖右圖:2001年GDPLisa集聚圖
左圖:2005年GDPMoran散點圖右圖:2005年GDPLisa集聚圖
左圖:2010年GDPMoran散點圖右圖:2010年GDPLisa集聚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技術吸收能力對技術溢出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基于1995—2009年中國省區(qū)面板數(shù)據(jù)[J]. 汪曲. 技術經濟. 2012(01)
[2]基于人力資本分布方差的中國國民經濟生產函數(shù)研究[J]. 馮曉,朱彥元,楊茜. 經濟學(季刊). 2012(02)
[3]中國經濟增長的地區(qū)差異及其收斂機制(1978~2009年)[J]. 史修松,趙曙東. 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1(01)
[4]國際R&D溢出的技術進步效應——基于吸收能力的實證研究[J]. 葛小寒,陳凌. 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9(07)
[5]教育、人力資本與地區(qū)經濟差異[J]. 姚先國,張海峰. 經濟研究. 2008(05)
[6]地區(qū)人力資本溢出與經濟增長分析[J]. 黃蘋. 經濟經緯. 2008(03)
[7]中國經濟持續(xù)高增長的特點和地區(qū)間經濟差異的縮小[J]. 劉樹成,張曉晶. 經濟研究. 2007(10)
[8]人力資本、動態(tài)比較優(yōu)勢與發(fā)展中國家產業(yè)結構升級[J]. 代謙,別朝霞. 世界經濟. 2006(11)
[9]人力資本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協(xié)整性分析[J]. 吉彩紅,佟仁城,許健. 管理評論. 2006(07)
[10]人力資本形成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一個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內生增長模型及其檢驗[J]. 楊建芳,龔六堂,張慶華. 管理世界. 2006(05)
博士論文
[1]人力資本、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D]. 傅書勇.遼寧大學 2012
[2]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D]. 孫淑軍.遼寧大學 2012
[3]中國人力資本的區(qū)域分布和利用效率[D]. 匡遠鳳.華中科技大學 2012
[4]創(chuàng)新、人力資本與內生經濟增長研究[D]. 李小勝.廈門大學 2008
[5]人力資本、技術進步與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及中國實證[D]. 張新.湖南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444151
【文章來源】:浙江理工大學浙江省
【文章頁數(shù)】:5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左圖:2001年GDPMoran散點圖右圖:2001年GDPLisa集聚圖
左圖:2005年GDPMoran散點圖右圖:2005年GDPLisa集聚圖
左圖:2010年GDPMoran散點圖右圖:2010年GDPLisa集聚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技術吸收能力對技術溢出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基于1995—2009年中國省區(qū)面板數(shù)據(jù)[J]. 汪曲. 技術經濟. 2012(01)
[2]基于人力資本分布方差的中國國民經濟生產函數(shù)研究[J]. 馮曉,朱彥元,楊茜. 經濟學(季刊). 2012(02)
[3]中國經濟增長的地區(qū)差異及其收斂機制(1978~2009年)[J]. 史修松,趙曙東. 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1(01)
[4]國際R&D溢出的技術進步效應——基于吸收能力的實證研究[J]. 葛小寒,陳凌. 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9(07)
[5]教育、人力資本與地區(qū)經濟差異[J]. 姚先國,張海峰. 經濟研究. 2008(05)
[6]地區(qū)人力資本溢出與經濟增長分析[J]. 黃蘋. 經濟經緯. 2008(03)
[7]中國經濟持續(xù)高增長的特點和地區(qū)間經濟差異的縮小[J]. 劉樹成,張曉晶. 經濟研究. 2007(10)
[8]人力資本、動態(tài)比較優(yōu)勢與發(fā)展中國家產業(yè)結構升級[J]. 代謙,別朝霞. 世界經濟. 2006(11)
[9]人力資本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協(xié)整性分析[J]. 吉彩紅,佟仁城,許健. 管理評論. 2006(07)
[10]人力資本形成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一個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內生增長模型及其檢驗[J]. 楊建芳,龔六堂,張慶華. 管理世界. 2006(05)
博士論文
[1]人力資本、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D]. 傅書勇.遼寧大學 2012
[2]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D]. 孫淑軍.遼寧大學 2012
[3]中國人力資本的區(qū)域分布和利用效率[D]. 匡遠鳳.華中科技大學 2012
[4]創(chuàng)新、人力資本與內生經濟增長研究[D]. 李小勝.廈門大學 2008
[5]人力資本、技術進步與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及中國實證[D]. 張新.湖南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4441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ekexiaolunwen/3444151.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