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化禮堂對村民遵紀守法行為的影響研究 ——基于臨安區(qū)的調研
發(fā)布時間:2021-08-06 12:20
農村文化禮堂是近幾年浙江省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重要創(chuàng)新舉措。農村文化禮堂的產生、發(fā)展,是農村物質文明達到一定高度后,農村精神文明的內在需求,它已成為構筑農民精神家園的重要平臺,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歷史和經濟基礎等原因,中國還嚴重存在的城鄉(xiāng)二元化結構,使擁有大多數人口的廣大農村長期處于“邊緣區(qū)域”,使之成為不良文化的溫床和傳播的主要對象。而不良文化的滋生、蔓延,導致農村很多人形成落后的思維方式和陋習劣俗,法律觀念淡薄,成為農村治安問題多發(fā)、犯罪率高的重要原因。如何教育農民、以優(yōu)良文化轉變農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對于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順利實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研究農村文化禮堂與農村發(fā)展的關系,探索文化禮堂對社會影響較大的違法亂紀行為的矯治效應。在文獻資料研究基礎上,以臨安區(qū)作為調查對象,選取四個行政村共120個樣本人數,樣本人群涵蓋各年齡段、各種職業(yè)、各階層收入情況,以此來比較農村文化禮堂對人產生潛移默化影響的效果。調查發(fā)現,農村文化禮堂對村民遵紀守法行為的影響較為明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村民的法律認知、矯正不良嗜好、改變村風民風、矯正畸形的法律情感。但是,目前的農村文化禮堂...
【文章來源】: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省
【文章頁數】:5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與意義
1.2 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2.1 研究內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
1.4 國內外文獻綜述
1.4.1 國外農村文化禮堂研究
1.4.2 國內農村文化禮堂研究
1.4.3 文獻評述
2 概念界定及理論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文化的概念
2.1.2 文化的特性與作用
2.1.3 文化傳播
2.1.4 文化的矯治功能
2.1.5 文化載體與農村文化禮堂
2.2 理論分析
2.2.1 文化與意識
2.2.2 文化與行為
2.2.3 文化、法制與農民行為
3 臨安區(qū)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概況
3.1 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標準
3.2 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概況
3.3 臨安區(qū)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概況
3.3.1 臨安區(qū)農村文化禮堂的雛形
3.3.2 臨安區(qū)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實踐路徑
3.3.3 臨安區(qū)農村文化禮堂的管理體制
3.3.4 臨安區(qū)農村文化禮堂的信息化建設
3.3.5 臨安區(qū)農村文化禮堂活動開展情況
4 農村文化禮堂對遵紀守法行為影響的分析
4.1 基于案例村村民的調查結果及分析
4.1.1 樣本個體特征描述
4.1.2 村民對法律的認知
4.1.3 不良嗜好的變化及治安問題變化
4.1.4 村風民風變化
4.1.5 法律情感變化
4.1.6 其他
4.2 臨安區(qū)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
4.2.1 運作資金不足,硬件設施急需完善
4.2.2 專業(yè)人才短缺,缺乏有效管理與活動開展
4.2.3 內容同質化嚴重,未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5.2 農村文化禮堂發(fā)展提升的建議
5.2.1 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加強經費保障
5.2.2 根據本村特點,打造德行特色
5.2.3 注重普法形式,引導正向思維
5.2.4 豐富致富途徑,積極為民創(chuàng)收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依托農村文化禮堂,促進農村群文建設[J]. 張文君. 大眾文藝. 2018(05)
[2]從規(guī)則治理、文化治理走向價值治理——以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為例[J]. 張金鳳,李勇華. 東南學術. 2018(01)
[3]農村文化禮堂在鄉(xiāng)村治理中的作用研究綜述[J]. 傅寧寧,陰文杰. 鄉(xiāng)村科技. 2017(36)
[4]文化禮堂對于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J]. 肖琳. 大眾文藝. 2017(08)
[5]農村文化禮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作用研究——以浙江臺州為例[J]. 陳軍.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2017(02)
[6]浙江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實效研究——以S縣為樣本[J]. 盧洋. 管理觀察. 2016(33)
[7]文化的社會治理功能及其實現路徑[J]. 張國臣.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6)
[8]以浦江縣為例談農村文化禮堂長效發(fā)展[J]. 黃慶華,洪亮亮. 山西建筑. 2016(25)
[9]論文化的社會規(guī)范功能[J]. 戴圣鵬.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04)
[10]農村文化禮堂“建”“管”“用”協調發(fā)展研究——以慈溪市為例[J]. 華東杰. 山西科技. 2016(03)
碩士論文
[1]關于運用中國傳統文化指導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思考[D]. 林上真.浙江海洋學院 2015
[2]民俗文化視域下的當代農民道德建設研究[D]. 邢蓉.安徽農業(yè)大學 2015
[3]農村先進文化傳播的途徑研究[D]. 王旭.齊齊哈爾大學 2015
[4]文化自覺視域下社會主義新農村道德建設研究[D]. 劉筱鈺.石家莊鐵道大學 2015
本文編號:3325764
【文章來源】: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省
【文章頁數】:5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與意義
1.2 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2.1 研究內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
1.4 國內外文獻綜述
1.4.1 國外農村文化禮堂研究
1.4.2 國內農村文化禮堂研究
1.4.3 文獻評述
2 概念界定及理論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文化的概念
2.1.2 文化的特性與作用
2.1.3 文化傳播
2.1.4 文化的矯治功能
2.1.5 文化載體與農村文化禮堂
2.2 理論分析
2.2.1 文化與意識
2.2.2 文化與行為
2.2.3 文化、法制與農民行為
3 臨安區(qū)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概況
3.1 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標準
3.2 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概況
3.3 臨安區(qū)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概況
3.3.1 臨安區(qū)農村文化禮堂的雛形
3.3.2 臨安區(qū)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實踐路徑
3.3.3 臨安區(qū)農村文化禮堂的管理體制
3.3.4 臨安區(qū)農村文化禮堂的信息化建設
3.3.5 臨安區(qū)農村文化禮堂活動開展情況
4 農村文化禮堂對遵紀守法行為影響的分析
4.1 基于案例村村民的調查結果及分析
4.1.1 樣本個體特征描述
4.1.2 村民對法律的認知
4.1.3 不良嗜好的變化及治安問題變化
4.1.4 村風民風變化
4.1.5 法律情感變化
4.1.6 其他
4.2 臨安區(qū)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
4.2.1 運作資金不足,硬件設施急需完善
4.2.2 專業(yè)人才短缺,缺乏有效管理與活動開展
4.2.3 內容同質化嚴重,未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5.2 農村文化禮堂發(fā)展提升的建議
5.2.1 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加強經費保障
5.2.2 根據本村特點,打造德行特色
5.2.3 注重普法形式,引導正向思維
5.2.4 豐富致富途徑,積極為民創(chuàng)收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依托農村文化禮堂,促進農村群文建設[J]. 張文君. 大眾文藝. 2018(05)
[2]從規(guī)則治理、文化治理走向價值治理——以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為例[J]. 張金鳳,李勇華. 東南學術. 2018(01)
[3]農村文化禮堂在鄉(xiāng)村治理中的作用研究綜述[J]. 傅寧寧,陰文杰. 鄉(xiāng)村科技. 2017(36)
[4]文化禮堂對于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J]. 肖琳. 大眾文藝. 2017(08)
[5]農村文化禮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作用研究——以浙江臺州為例[J]. 陳軍.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2017(02)
[6]浙江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實效研究——以S縣為樣本[J]. 盧洋. 管理觀察. 2016(33)
[7]文化的社會治理功能及其實現路徑[J]. 張國臣.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6)
[8]以浦江縣為例談農村文化禮堂長效發(fā)展[J]. 黃慶華,洪亮亮. 山西建筑. 2016(25)
[9]論文化的社會規(guī)范功能[J]. 戴圣鵬.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04)
[10]農村文化禮堂“建”“管”“用”協調發(fā)展研究——以慈溪市為例[J]. 華東杰. 山西科技. 2016(03)
碩士論文
[1]關于運用中國傳統文化指導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思考[D]. 林上真.浙江海洋學院 2015
[2]民俗文化視域下的當代農民道德建設研究[D]. 邢蓉.安徽農業(yè)大學 2015
[3]農村先進文化傳播的途徑研究[D]. 王旭.齊齊哈爾大學 2015
[4]文化自覺視域下社會主義新農村道德建設研究[D]. 劉筱鈺.石家莊鐵道大學 2015
本文編號:33257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annong/3325764.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