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集體記憶中的斯大林形象
本文關(guān)鍵詞:俄羅斯集體記憶中的斯大林形象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集體記憶 斯大林 形象 重構(gòu)
【摘要】:“記憶”這個詞讓人首先聯(lián)想到的是一個完全內(nèi)在的現(xiàn)象,它屬于生理學(xué)的范疇。但是法國著名哲學(xué)家、社會學(xué)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了“集體記憶”的概念,他第一個指出,記憶應(yīng)該處于社會文化的框架之內(nèi)。根據(jù)他的理論,集體記憶有兩個最重要的特征:社會制約性和選擇重構(gòu)性。德國學(xué)者揚·阿斯曼在哈布瓦赫集體記憶理論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文化記憶”概念。他把文化記憶分為交際記憶和文化記憶。而他的妻子,法國學(xué)者阿萊達·阿斯曼大大豐富了文化記憶理論,她在記憶與遺忘的基礎(chǔ)上對文化記憶做出了存儲記憶和功能記憶的區(qū)分,并著重強調(diào)了功能記憶的動機。目前,雖然對于“集體記憶”或者“文化記憶”理論的研究不少,也引起了廣泛的關(guān)注,但相對來說,它仍然是一個比較新的領(lǐng)域。斯大林是20世紀影響最大,也是爭議最大的人物之一。不同的時期里他在俄羅斯集體記憶中的形象是不同的。從集體記憶的理論角度入手深入探究俄羅斯集體記憶中斯大林形象的重構(gòu),無論是在俄羅斯,還是在中國,都是一個新課題。本論文主要采用比較分析法和歸納法對這一課題進行了研究。論文在閱讀和分析了不同學(xué)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和其他文獻資料的基礎(chǔ)上,對不同時期俄羅斯集體記憶中的斯大林形象進行比較,并歸納總結(jié)出斯大林形象在俄羅斯集體記憶中重構(gòu)的原因。本論文經(jīng)研究得出了如下結(jié)論:斯大林在世時,人們頌揚他,而對他的頌揚體現(xiàn)在了當時的文學(xué)作品里、雕塑里、電影里、音樂里以及很多其它的地方。但是斯大林逝世后一直到20世紀末,尤其是在赫魯曉夫和戈爾巴喬夫執(zhí)政期間,他在俄羅斯集體記憶中的形象被重構(gòu)了。斯大林遭到了激烈的批判。當時在蘇聯(lián)掀起了兩次去斯大林化的浪潮,目的是為了克服個人崇拜以及改革斯大林執(zhí)政期間在蘇聯(lián)建立的政治體制和思想體系。而在21世紀,斯大林在俄羅斯集體記憶中的形象再一次被重構(gòu)了。近年來,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在更多地談?wù)撍勾罅衷谔K聯(lián)歷史上的積極作用。雖然對于斯大林的評價不是完全正面的,但比起赫魯曉夫和戈爾巴喬夫執(zhí)政時期人們的思考更加理性與辯證。斯大林的形象在俄羅斯集體記憶中進行重構(gòu)的原因就在于,集體記憶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進程,它在對過去進行重新建構(gòu)。集體記憶的重構(gòu)是為了滿足當時的社會需求。在此過程中,最典型的就是政權(quán)和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
【關(guān)鍵詞】:集體記憶 斯大林 形象 重構(gòu)
【學(xué)位授予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K835.12;K512.5
【目錄】:
- 摘要4-6
- Автореферат6-8
- От автора8-11
- Введение11-18
- Глава 1. Коллективная память: теоретическая основа18-27
- 1.1 Основные особенности коллективной памяти19-23
- 1.1.1 Социальная обусловленность19-21
- 1.1.2 Избирательность и реконструктивность21-23
- 1.2 Накапливающая память и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ая память23-27
- 1.2.1 Незаселенная накапливающая память23-24
- 1.2.2 Заселенная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ая память24-27
- Глава 2. Образ Сталина в коллективной памяти разных периодов27-65
- 2.1 При жизни Сталина27-35
- 2.1.1 Образ Сталина в литературе28-33
- 2.1.2 Образ Сталина в монументальном искусстве33-34
- 2.1.3 Образ Сталинавкинематографическом имузыкальномискусстве34-35
- 2.2 От смерти Сталинадо конца 20 века35-46
- 2.2.1 Первая волна десталинизации36-41
- 2.2.2 Вторая волна десталинизации41-46
- 2.3 В 21 веке46-65
- 2.3.1Сталин в опросе общественного мнения46-51
- 2.3.2 Сталин в общественных мероприятиях51-57
- 2.3.3 Сталин в ученых кругах57-61
- 2.3.4 Диалектическая оценка Сталина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оссии61-65
- Глава 3.Причины реконструированияобраза Сталина вколлективнойпамятироссиян65-75
- 3.1 ВХрущевский и Горбачевский периоды65-69
- 3.2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оссии69-75
- Заключение75-78
- Литература78-8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學(xué)俏;朱映伊;;廣西的“開一代”:改革者們之集體記憶[J];中國民族;2008年07期
2 金大陸;;關(guān)于“票證時代”的集體記憶[J];社會科學(xué);2009年08期
3 潘虹燕;;現(xiàn)代·現(xiàn)代性·集體記憶——論當代語境下電視劇的懷舊[J];寧夏社會科學(xué);2009年05期
4 杜娟娟;;用影像表述歷史——論系列片《脊梁》對集體記憶的建構(gòu)[J];新聞傳播;2010年12期
5 陶東風;;“文藝與記憶”研究范式及其批評實踐——以三個關(guān)鍵詞為核心的考察[J];文藝研究;2011年06期
6 孟麗花;;論歷史正劇中集體記憶的當代構(gòu)建[J];電影評介;2011年08期
7 程寅;黃錦章;;網(wǎng)絡(luò)造句背后的集體記憶和社會無意識[J];當代修辭學(xué);2011年06期
8 桓曉虹;;對集體記憶的召喚與重構(gòu)——記憶理論視角下對電影《孔子》的文化解讀[J];電影文學(xué);2012年03期
9 龍念;;革命歷史劇:集體記憶的影像建構(gòu)[J];湖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3年03期
10 奈西;;公民記憶[J];東方藝術(shù);2013年1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孟君;;集體記憶的多副面孔——論“文革”的電影城市空間形態(tài)[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xué)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鄒悅;;檔案揭秘與集體記憶構(gòu)建[A];檔案與文化建設(shè):2012年全國檔案工作者年會論文集(下)[C];2012年
3 林旭然;;檔案與集體記憶的構(gòu)建和傳播[A];第十屆沈陽科學(xué)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集(經(jīng)濟管理與人文科學(xué)分冊)[C];2013年
4 趙彥昌;陳聰;;論檔案與集體記憶[A];檔案與文化建設(shè):2012年全國檔案工作者年會論文集(上)[C];2012年
5 汪新建;艾娟;;心理學(xué)視域的集體記憶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xué)學(xué)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李凡;朱z,
本文編號:9915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wzj/991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