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胡適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材料——介紹新發(fā)現(xiàn)的《胡許通信集》
[Abstract]:Xu Yisun (1889-1919, formerly Shaonan, Jixi) is an important confidant of Hu Shi, and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Hu Shi's growth and early career. After Xu's death in 1919, Hu Shi arranged Hu and Xu correspondence into books. On the basis of this, Xu Yisun Biography was written. Later, Hu Shi plans to combine Hu and Xu correspondence. As late as August 1924, their mutual friend, Zhang Hulu, who served in the Asian East Library, completed these beacon points and consulted Hu Shi on the handling and signature of the relevant contents. 21933.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類號】:K827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慧慧;梁旭澍;蕭巍;張海博;;《敦煌千佛洞千相塔記》《敦煌千佛山皇慶寺緣簿》錄文及相關(guān)問題[J];敦煌研究;2014年05期
2 黃明樂;;《夏鼐日記》中的廣州考古碎片[J];廣州文博;2013年00期
3 孫慶偉;;考古學的春天:1977年“河南登封告成遺址發(fā)掘現(xiàn)場會”的學術(shù)史解讀[J];南方文物;2014年01期
4 劉斌;張婷;;翁文灝與中國早期文物考古工作[J];華夏考古;2014年03期
5 查曉英;;李濟考古學方法論中的史學特征[J];考古學報;2014年02期
6 王興;;“良師益友”:《夏鼐日記》中的郭沫若[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1期
7 王揚宗;;從學部委員到院士制度[J];科學文化評論;2015年03期
8 李孝遷;;拉狄克與中國左派史學[J];史學月刊;2014年06期
9 李孝遷;;國際左派中國研究與中國左派史學[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10 張麗梅;胡鴻保;;“疑古時代”“李濟時代”與中國考古學的學派問題——以顧頡剛、李濟和蘇秉琦為中心的討論[J];社會科學論壇;2015年05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道杰;《德隅齋畫品》研究[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14年
2 杜新慶;美國中國學家劉子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泳;怎樣理解胡適[J];書屋;2000年04期
2 西堯;;為名所累的胡適[J];學理論;2001年12期
3 朱洪;“道不同,不相為謀”——瞿秋白與胡適[J];黨史文匯;2001年01期
4 李文乾;毛澤東與胡適的交往[J];黨史文苑;2001年05期
5 趙玉宏,印永清;評研究胡適的兩本專書[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1年01期
6 徐改平;胡適早期詩文創(chuàng)作論[J];河北學刊;2001年03期
7 張蕓;胡適論[J];集寧師專學報;2001年03期
8 周久鳳,徐明成;胡適研究中的誤區(qū)[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9 張家康;;胡適的磁性人格[J];世紀;2001年06期
10 朱洪;胡適的反作偽——胡適研究三題[J];學術(shù)界;2002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姜建;;瞿秋白、魯迅與胡適的一次交鋒[A];瞿秋白的歷史功績——瞿秋白英勇就義70周年紀念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楊國榮;;胡適與文學革命[A];時代與思潮(2)——中西文化沖撞[C];1989年
3 王法周;;胡適的新文化啟蒙思想[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0年卷[C];2000年
4 謝慧;;胡適與上海亞東圖書館[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7年卷)[C];2007年
5 蔣小波;;“道問學”與“尊德性”——胡適派學人與現(xiàn)代新儒家的“漢宋之爭”[A];2008年臺灣文學現(xiàn)代性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江弱水;;胡適的語文觀與三十年代的反撥[A];新詩研究的問題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杜蒸民;;在批判中實現(xiàn)超越——郭沫若與胡適關(guān)系述論[A];郭沫若百年誕辰紀念文集[C];1992年
8 劉巍;;“諸子不出于王官論”的建立、影響與意義——胡適“但開風氣不為師”的范式創(chuàng)新一例[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2年卷[C];2002年
9 鐘軍紅;;論胡適“五四”時期對“團圓”觀念的否定[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10 蘇育生;;胡適與梅蘭芳[A];德藝馨芳——紀念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10周年座談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傅小平;今天,我們怎樣讀胡適?[N];文學報;2012年
2 陳明遠;胡適的經(jīng)濟生活[N];南方周末;2004年
3 法律學者 羽戈;為什么要讀胡適?[N];中國經(jīng)營報;2013年
4 張潔;胡適逸事[N];人民政協(xié)報;2001年
5 謝泳;胡適的價值[N];深圳商報;2004年
6 余岸竹;胡適先生掠影[N];團結(jié)報;2000年
7 風石堰;自由與容忍之間的胡適[N];文學報;2004年
8 龔育之;胡繩晚年論胡適(中)[N];學習時報;2002年
9 楊建民;胡適史著半部現(xiàn)象探析[N];團結(jié)報;2010年
10 早報記者 田波瀾;“胡適是20世紀影響力最大也最長久的思想家”[N];東方早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小玲;論胡適文學觀中的民俗理念[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王光和;西方文化影響下的胡適文學思想[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3 劉東方;“五四”時期胡適的文體理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王光利;胡適詩學批判[D];浙江大學;2012年
5 劉巖;重讀胡適[D];山東大學;2005年
6 徐希軍;理想主義:胡適國際政治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楊國良;輸出與輸入[D];復旦大學;2003年
8 王曉生;“1917—1923”新詩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9 張超;為大中華,造新文學[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湯景泰;寧鳴而死,,不默而生[D];復旦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文文;翻譯家胡適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2 徐超;異域表達與胡適的民族文化觀[D];安徽大學;2010年
3 余敏;胡適思想矛盾的表現(xiàn)與解讀[D];湘潭大學;2004年
4 饒向陽;胡適方法:一種現(xiàn)代中國元方法的建構(gòu)與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5 冒建華;胡適“詩國革命”論[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6 鄭民;胡適的演講及演講辭創(chuàng)作[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汪寒雪;胡適國學觀的淵源和沖突[D];蘇州大學;2011年
8 朱洪濤;“胡適批判”中大陸知識分子的思想與心態(tài)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9 張麗霞;從《競業(yè)旬報》看胡適早年思想[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10 張臘麗;胡適與中國的“文學革命”(1915-1935)—胡適“文學革命”理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4316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wzj/2431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