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_《湖南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胡瑗易學思想探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湖南大學》 2013年
胡瑗易學思想探析
普慶玲
【摘要】:胡瑗是宋代以儒學義理釋《易》的開創(chuàng)者,其《周易口義》是儒理宗易學的代表著作。此書深受王弼《周易注》義理易學的影響,但摒棄了王弼以老莊解《易》的取向!端膸烊珪偰刻嵋ひ最悺贩Q,,王弼“盡黜象數(shù),說以老、莊”,而胡瑗始“闡明儒理”,所言甚是。 北宋時期,學術界出現(xiàn)了一股影響學術走向的“疑經(jīng)辨古”思潮,這一社會學術思潮推動了經(jīng)學的革新,也深刻影響了胡瑗的學術思想傾向和治學特色。他在繼承王弼及孔穎達易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了自己極具特色的易學觀,他提出“人更四圣”的說法,肯定周公在《周易》成書過程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周易》上、下經(jīng)和《系辭》上、下傳的分篇問題,胡瑗認為“以簡篇重大而劃分”,而關于《周易》之名“易”,他專取“變易”一說。 胡瑗釋《易》主要采用四種方法,即“引儒經(jīng)釋《易》”、“引史事釋《易》”、“引《易傳》釋《易》”及“引二體之象釋《易》”。觀《周易口義》一書,胡瑗注解《周易》一書時,引用儒家經(jīng)典共計一百三十六處,包括《三禮》、《孟子》、《論語》、《尚書》、《詩經(jīng)》、《孝經(jīng)》等;引用史事共計七十處,包括上古堯、舜、禹史事,夏、商、周三代史事,春秋、戰(zhàn)國史事,秦漢、隋唐史事等;引用《易傳》之《序卦傳》、《雜卦傳》、《文言傳》及《說卦傳》分別釋《周易》的卦名、卦辭、爻辭;胡瑗重視取義說,同時不廢卦象。 胡瑗釋《易》,注重對經(jīng)傳義理的闡發(fā),他不墨守成規(guī),敢于對前人的錯誤觀點和見解提出批評,甚至予以否定。他對《周易》文本的個別字詞進行了質(zhì)疑和訂正,有十七處之多;他批評了王弼《周易注》、孔穎達《周易注疏》的解釋及有悖儒家思想的見解,有十四處之多。胡瑗批評傳統(tǒng)注疏、另辟新解,目的正是闡發(fā)義理、通經(jīng)致用。 胡瑗的易學思想極大而又直接地影響了程頤。胡瑗在易學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他也是宋代理學醞釀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B221;K825.1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明峰;;“宋初三先生”學術貢獻論略[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2 楊朝亮;試論宋初“三先生”的政治思想[J];東岳論叢;2002年06期
3 張樹俊;;論胡瑗的天人合一與他的自然觀[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4 胡茂連;;論宋初“三先生”對理學的開啟作用[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5 徐海松;胡援與宋學[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2期
6 劉方;;從唐宋文化轉型視野中透視胡瑗思想的價值[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7 張師偉;;胡瑗易學思想與中庸之道[J];晉中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8 唐琳;評胡瑗的易學觀及其影響[J];江漢論壇;2001年04期
9 黃曦;;胡瑗《周易口義》對儒理的闡發(fā)[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10 張樹俊;;簡論胡瑗的“大中之道”[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洪霞;胡瑗易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宏;;宋明理學家對《大學》主旨定位之差異[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2 王國良;戴震對理學的解構與中國哲學的近代轉向[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3 武道房;對戴震批評朱熹理欲觀的再認識[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4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學說觀“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蘊[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5 郭振香;論《禮運》與《中庸》在治政之道上的分野[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6期
6 胡秋銀;劉浩;;論永和人物——以劉惔為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7 呂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學的現(xiàn)代審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8 蔡德貴;;韓國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王國良;;朱熹理學的傳播與徽州和諧社會的建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王云云;;北宋禮學的轉向——以濮議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文造;;論徽州學者的《春秋》學研究[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李定文;;試論先秦儒家的憂患意識及其現(xiàn)代轉化[A];北京大學海峽兩岸第二屆公共管理論壇——傳統(tǒng)文化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陳躍紅;;天理與人欲——試說欲望規(guī)訓的文化差異[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化解危機的文化之道——東方智慧”中文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吳懷棋;;太極文化與和諧思維[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5 喬宗方;;試論邵雍先天六十四卦同步歷史的自然科學意蘊[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6 方彥壽;;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講學特點考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王倩;;朱熹在“《詩》教”思想上對歐陽修的借鑒[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王倩;;歐陽修對朱熹“《詩》教”思想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張維坤;;淺談中國古代的誦讀教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張維坤;;“諷誦”在我國古代長期廣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黃宗羲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轉型[D];西北大學;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吳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現(xiàn)代探尋[D];南開大學;2010年
7 趙慶燦;新理學與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轉型[D];南開大學;2010年
8 郭勝坡;二十世紀易學本體論的兩條基本路向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曹利云;宋元之際詞壇格局及詞人群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巍;宋代童蒙階段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秦偲嘉;明代兩淮灶戶社會生活[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華宇;先秦兩漢天下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宇琳;微辭婉晦 精義致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于艷;《“隨物賦形”—談蘇軾文藝美學之“水之道”》[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冷寧;淺談中小學作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譚瑞梅;曾國藩道德修養(yǎng)思想探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9 范艷清;《史記》與魏晉南北朝文學[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10 彭艷芳;杜甫兩湖詩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漢民;;周敦頤《易》學的宋學精神[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2 楊朝亮;試論宋初“三先生”的政治思想[J];東岳論叢;2002年06期
3 袁征;北宋改革派教育家胡瑗[J];河北學刊;1989年02期
4 張師偉;;胡瑗易學思想與中庸之道[J];晉中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5 唐琳;評胡瑗的易學觀及其影響[J];江漢論壇;2001年04期
6 張樹俊;;簡論胡瑗的“大中之道”[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7 郭齊勇;徐復觀論禮樂[J];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08期
8 白新良;明清山東書院述論[J];齊魯學刊;1992年04期
9 景海峰;中國哲學體用論的源與流[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年01期
10 吳奈夫;范仲淹治蘇政績考[J];蘇州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陳之斌;胡瑗易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2 周振威;胡瑗的教育思想及其實踐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國良;試析《周易》的《彖》《象》二傳中的剛健精神——兼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基本特征的發(fā)端[J];哲學研究;1986年06期
2 郭德全;《周易》與小提琴[J];中國音樂;1990年04期
3 唐明邦;《周易》的憂患意識與自強精神[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2年02期
4 陳德述;論《周易》的科學原理[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5期
5 王清德;《周易》與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J];管子學刊;1994年04期
6 郝長江;《周易》中的自強不息精神[J];晉陽學刊;1997年06期
7 劉玉平;論《周易》思維形式的特色[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8 楊達榮;論《周易》對中國古代辯證法的影響[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4期
9 蕭漢明;《周易》學術討論會在武漢召開[J];哲學研究;1984年09期
10 徐道一,丘亮輝;《周易》與自然辯證法[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1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中華;;《周易》的發(fā)展觀與生態(tài)學原理芻議[A];“以人為本與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人學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王博;;關于《周易》“利見大人”的解釋[A];詮釋與建構——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C];2001年
3 李晗蕾;;《周易》與符號學[A];語言學新思維[C];2004年
4 宋立林;;前孔子時代的“易教”傳統(tǒng)發(fā)微[A];國學論衡(第五輯)[C];2009年
5 周延良;;“連山易”文獻輯要辨證[A];炎帝·姜炎文化與民生[C];2009年
6 王圣云;張瑞芳;;《周易》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引論[A];中國地理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7 李孟存;;《周易》與晉國文化[A];三晉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C];1998年
8 蕭聖中;;《周易》古經(jīng)簡本、帛本及通行本續(xù)札九則[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9 王斌;;《周易》的陰陽觀與體育健身養(yǎng)生[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10 丁潤生;;《明夷》卦新解與韜晦思維初探[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泰州市委黨校副校長 張樹俊;[N];泰州日報;2009年
2 特約撰稿人 銀笙;[N];陜西日報;2009年
3 邱德亮 吉林省中醫(yī)藥管理局 孫光榮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繼續(xù)教育分會;[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0年
4 余敦康;[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5 王家忠;[N];社會科學報;2001年
6 上海社會科學院終身研究員 周山;[N];文匯報;2010年
7 成中英 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課題組 執(zhí)筆 寧佐權;[N];光明日報;2010年
9 記者高艷鴿;[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10 記者 鄭麗虹;[N];深圳特區(qū)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洪霞;胡瑗易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黃新根;《周易》管理哲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3 孫喜艷;《周易》美學的生命精神[D];蘇州大學;2010年
4 徐瑞;《周易》符號結構論[D];山東大學;2010年
5 邱崇;《周易》語篇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6 趙娟;論《周易》的時間觀念—一個文化史的視角[D];復旦大學;2012年
7 邵志偉;易學象數(shù)下的中國建筑與園林營構[D];山東大學;2012年
8 王婭維;王弼、朱熹《周易》注釋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9 王瑩;周易古經(jīng)之比興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10 楊生照;易道形而上學何以可能?[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普慶玲;胡瑗易學思想探析[D];湖南大學;2013年
2 馬蘭;從體用看胡瑗的學術和教育思想[D];河北大學;2013年
3 文越;胡瑗的政治思想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丁麗萍;胡瑗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之斌;胡瑗易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6 胡鋆;《周易》的自然科學思想及其對現(xiàn)代科學的啟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年
7 秦歡;從《周易》看意境的生成[D];遼寧大學;2010年
8 孫義文;從“吉”、“兇”兩斷辭看《周易》的價值取向[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花;試論《周易》美學的思想體系[D];山西大學;2011年
10 宋筱;《周易》的思維方式與中國圓的審美觀念[D];黑龍江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胡瑗易學思想探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376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wzj/137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