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留苗族口傳家譜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竹留苗族口傳家譜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苗族口傳家譜是苗族口授心記父系血緣集團世系的古老傳承體系,也是苗族家族或族群歷史記憶的文化根柢。其包括家族或族群源流、歷史遷徙、世系圖譜、人物事跡、家法族規(guī)等文化內(nèi)容,涵括秩序規(guī)制、祖先崇拜、觀念信仰等文化內(nèi)涵。它既是中華家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構(gòu)成單元。在苗族社會內(nèi)部,口傳家譜是每一位成員尋根溯祖的文化歷史線索,同時是族群共同體自我建構(gòu)與生存繁衍的文化基坻,更是溝通現(xiàn)世與祖靈的橋梁,對研究苗族歷史源流、社會制度、觀念信仰等文化傳統(tǒng)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貴州省丹寨縣南皋鄉(xiāng)竹留苗寨為田野點,擬通過個案研究以便觀照苗族口傳家譜這一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生成基礎(chǔ)、文化意義以及價值承載。文章基于文獻工作資料和田野工作資料,綜合運用民族學、語言學學科方法,敘述和分析竹留苗族口傳家譜的家譜人名與人名寓意、命名法則、結(jié)構(gòu)特征以及構(gòu)成體系。同時運用民族學、社會學學科理論,探究和詮釋竹留苗族口傳家譜所蘊含的秩序規(guī)制、先祖追憶、觀念信仰等文化內(nèi)涵。旨在探析竹留苗族口傳家譜的體系構(gòu)成,探討竹留苗族口傳家譜對苗族社會秩序的建構(gòu)與維系,并探究竹留苗族口傳家譜于苗族群體先祖追憶的功能承載與記憶規(guī)導(dǎo)。全文共分三個部分,即緒論、正文和結(jié)語。緒論闡明選題緣由、研究綜述以及相關(guān)概念界定。正文分為五章:第一章主要從自然生態(tài)、社會生態(tài)、人文生態(tài)三個維度對田野點即竹留苗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介述;第二章就竹留苗族口傳家譜的構(gòu)成體系進行解構(gòu)與分析,且闡釋家譜人名的寓意;第三章探討苗族傳統(tǒng)苗姓、現(xiàn)用漢姓以及家庭、家枝、家族的聯(lián)系,并以竹留苗寨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家族為例,闡述口傳家譜建構(gòu)下苗族的傳統(tǒng)家族結(jié)構(gòu)類型;第四章從家族、婚姻、繼嗣三個方面探討口傳家譜對苗族社會秩序構(gòu)建與維系的功能意義;第五章通過列舉“梁搭”、“提蔸”、“吶喏”三個祭祖禮儀來探究苗族群體先祖追憶與祖先崇拜的傳統(tǒng)觀念信仰。結(jié)語是本研究的總結(jié),認為,苗族口傳家譜作為苗族口授心記父系血緣集團世系的古老傳承體系,不僅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歷時性遺存和根基性存在,而且是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構(gòu)成單元,極具學術(shù)研究價值和發(fā)展傳承意義。
【關(guān)鍵詞】:苗族 口傳家譜 組織單元 秩序規(guī)制 文化記憶 竹留
【學位授予單位】:貴州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K820.9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緒論8-18
- 一、 研究緣起8-9
- 二、 文獻回顧9-17
- 三、 概念界定17-18
- 第一章 田野點介紹:竹留苗寨生態(tài)概況18-34
- 第一節(jié) 自然生態(tài)18-21
- 一、 地理位置19-20
- 二、 地形地貌20-21
- 第二節(jié) 社會生態(tài)21-26
- 一、 族群源流21-25
- 二、 歷史沿革25-26
- 第三節(jié) 人文生態(tài)26-33
- 一、 語言文字26-31
- 二、 文化習俗31-33
- 本章小結(jié)33-34
- 第二章 父子連名:竹留苗族口傳家譜的構(gòu)成體系34-48
- 第一節(jié) 口傳家譜人名34-41
- 一、 家譜人名34-37
- 二、 人名寓意37-41
- 第二節(jié) 命名法則41-44
- 一、 命名方法41-43
- 二、 結(jié)構(gòu)類型43-44
- 第三節(jié) 口傳家譜特征44-47
- 一、 口授心記45-46
- 二、 內(nèi)容宏富46-47
- 本章小結(jié)47-48
- 第三章 生生不息:竹留苗族口傳家譜下的家族48-60
- 第一節(jié) 苗族漢姓及家族思辨48-51
- 一、 苗族漢姓48-49
- 二、 苗族家族49-51
- 第二節(jié) t公家族與雄公家族51-57
- 一、 t公家族51-56
- 二、 雄公家族56-57
- 第三節(jié) 甕公家族與沙公家族57-59
- 一、 甕公家族57-58
- 二、 沙公家族58-59
- 本章小結(jié)59-60
- 第四章 同祖共宗:竹留苗族口傳家譜對社會秩序的構(gòu)建60-74
- 第一節(jié) 口傳家譜對家族的確定61-65
- 一、 血緣確定61-62
- 二、 親緣認定62-63
- 三、 家族認同63-65
- 第二節(jié) 口傳家譜對婚姻的規(guī)制65-69
- 一、 通婚規(guī)則65-66
- 二、 婚姻禮儀66-67
- 三、 婚姻締結(jié)67-69
- 第三節(jié) 口傳家譜對繼嗣的確認69-73
- 一、 生育制度69-70
- 二、 命名禮儀70-72
- 三、 繼嗣原則72-73
- 本章小結(jié)73-74
- 第五章 神圣的祖先:竹留苗族口傳家譜對先祖記憶的追溯74-84
- 第一節(jié) 平常祭禮75-77
- 一、 “梁搭”介述75-76
- 二、 “梁搭”詮釋76-77
- 第二節(jié) 清明祭禮77-80
- 一、 “提蔸”介述77-78
- 二、 “提蔸”詮釋78-80
- 第三節(jié) 祭鼓祭禮80-83
- 一、 “吶喏”介述80-82
- 二、 “吶喏”詮釋82-83
- 本章小結(jié)83-84
- 結(jié)語84-85
- 參考文獻85-88
- 附錄88-98
- 致謝98-99
-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科研成果9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希紅;陳瑞;;中國家譜研究的一部新力作——評王鶴鳴先生著《中國家譜通論》[J];安徽史學;2010年03期
2 劉艷輝;;家譜的文化與文化的家譜[J];蘭臺世界;2010年07期
3 尚海濱;江華;;現(xiàn)代視域下的家譜價值審視[J];圖書情報論壇;2010年02期
4 陳平軍;;如何利用家譜資源編纂縣志[J];新疆地方志;2012年03期
5 趙小玲;;淺議家譜的文化傳承[J];當代圖書館;2013年01期
6 張維;;家譜與姓氏尊嚴[J];神州;2013年33期
7 魏東;;弘揚家譜文化,重視家譜傳承[J];山東檔案;2013年05期
8 柴驥程 ,余靖靜;古舊家譜能否發(fā)出新聲[J];記者觀察;2005年03期
9 韓啟昆;邊臺哈什胡里氏(韓)家譜研究[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10 ;傳記[J];全國新書目;2003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戴誠;;中華姓氏文化和家譜文化現(xiàn)象之研究[A];中國近代史及史料研究[C];2010年
2 吳喬生;;泉州家譜簡論[A];閩臺譜牒民俗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徐揚 任鵬飛 陳光明 ;民間修家譜開始升溫[N];經(jīng)濟參考報;2004年
2 潘京;在家譜中尋找自己的位置[N];西部時報;2007年
3 演講人 王鶴鳴;尋根稽譜:家譜的傳承與發(fā)展[N];人民政協(xié)報;2009年
4 王搏;熱修家譜須防造假變味[N];西部時報;2011年
5 深圳特區(qū)報記者 韓文嘉;家譜的命運與未來[N];深圳特區(qū)報;2012年
6 王鶴鳴;我與家譜、祠堂研究[N];中華讀書報;2013年
7 ;新家譜讓很多孩子都看得津津有味[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8 ;從家譜看炎黃子孫的尋根情結(jié)[N];文匯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劉科;家譜文化:解讀不盡的精神內(nèi)涵[N];西部時報;2006年
10 本報記者 鄭立華;家譜是中國人的一種信仰[N];中國商報;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杜靜;葉氏家譜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錢利平;鄂州家譜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3 文波;竹留苗族口傳家譜研究[D];貴州民族大學;2016年
4 牟菲菲;牟氏家譜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5 侯俊琦;修譜與興孝:明代家譜修撰目的及實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6 魯旭;家族意識與文化空間[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關(guān)鍵詞:竹留苗族口傳家譜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101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uzj/310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