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與沖突—美國軍事制度變遷的進程與邏輯
發(fā)布時間:2020-11-20 03:28
在大國爭雄的國際體系中,整頓軍備成為維護自身安全最有效的途徑,而最根本手段就是建立高效靈活的軍事制度,以最大限度地汲取戰(zhàn)略資源,并轉換成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當今世界霸權的美國,其復雜的軍事制度為我們研究軍事制度變遷提供了一個的范本。梳理二戰(zhàn)后美國的歷次軍事制度改革,我們會發(fā)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方面,歷次軍事制度改革都致力于提升國防部長的權力,同時也促進了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權力擴張;另一方面,歷次軍事制度改革都致力于調整陸軍、海軍、空軍和海軍陸戰(zhàn)隊的組織形態(tài),推動各兵種之間的制度融合,加強各軍種之間的聯合作戰(zhàn)。 本文探討的核心問題是:為何歷次美國軍事制度改革都致力于提升文官和軍方的權力?為何歷次美國軍事制度改革都致力于推動各軍種之間的合作?美國軍事制度變革的動力和機制是什么? 在厘清美國軍事制度變遷的維度和形態(tài)之后,本文提出了一個美國軍事制度變遷的“嵌入-沖突”理論,來解釋美國二戰(zhàn)之后軍事制度變遷的邏輯。這一理論認為,美國軍事制度變遷的過程是一個不同制度之間彼此慢慢嵌入的過程。在橫向上,陸軍、海軍、空軍和海軍陸戰(zhàn)隊在制度上不斷嵌入;在縱向上,文官和軍方在制度上不斷嵌入。在這一過程中,制度嵌入與制度沖突相依相伴。根據這一理論,美國軍事制度的變遷是從邊緣嵌入到中心嵌入的過程,這一制度嵌入的過程存在著兩個社會化的機制,即“再嵌入”機制和權力轉移的制度化。這一理論還認為,制度嵌入的關聯——精英也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在制度嵌入和制度沖突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構建理論之后,本文提出了國際壓力、軍事學說和各軍種間的競爭為自變量。本文的核心觀點是,美國軍事制度的嵌入程度主要由國際壓力的大小、軍事學說的沖突程度和各軍種間的競爭程度決定。換言之,當一國的國家壓力越大、軍事學說的紛爭越大、各軍種間的競爭越激烈時,其軍事制度改革的動力越大,其軍事制度嵌入的程度也越大。 隨后,本文按照歷史順序做了五個案例研究,這五個案例分別是美國1947年《國家安全法》如何統(tǒng)一了美國軍事機構、艾森豪威爾在1958年通過《國防重組法》重組美國國防體制、1986年《戈德華特-尼科爾斯國防部重組法》對美國軍事制度的改革、進入新世紀后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和羅伯特·蓋茨對美國軍事制度的改革,以及一個負面案例——克林頓政府時期的新軍事變革。 本文構建的新理論模式,在宏觀層次上從一個新的角度系統(tǒng)揭示了二戰(zhàn)以后美國軍事制度變遷的邏輯,同時也解釋了各軍種間的競爭和軍政關系如何影響了美國軍事制度的變遷和安全政策的制定。這將有助于我們理解美國軍方的行為模式及其制度變遷的走向。
【學位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3
【中圖分類】:E712
【文章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導論
第一節(jié) 研究問題與研究意義
一、研究問題
二、理論意義
三、現實意義
第二節(jié) 既有研究的綜述
一、組織理論
二、官僚政治
三、文化因素
四、軍事技術
五、戰(zhàn)爭因素
六、小結
第三節(jié) 研究設想
一、變量的選取
二、理論設想
第四節(jié) 研究方法
第五節(jié) 結構安排
注釋
第一章 美國軍事制度變遷的邏輯
第一節(jié) 美國軍事制度變遷的維度與形態(tài)
一、理論基礎
二、路徑依賴與制度變遷
三、美國軍事制度的層次
四、美國軍事制度變遷的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美國軍事制度變遷的“嵌入-沖突”理論
一、制度嵌入的概念界定
二、從邊緣嵌入到中心嵌入
三、制度嵌入與沖突的社會化
四、制度嵌入的關聯
第三節(jié) 美國軍事制度嵌入的動力與機制
一、制度嵌入的動力
二、理論機制
小結
注釋
第二章 走向國家安全政府——1947年《國家安全法》與美國軍事機構的統(tǒng)一
第一節(jié) 統(tǒng)一軍事機構的運動
一、軍事機構統(tǒng)一的緣起
二、二戰(zhàn)期間的改革與統(tǒng)一運動
第二節(jié) 海軍方案與陸軍方案的沖突
一、陸軍方案
二、海軍方案
三、兩個方案的紛爭
第三節(jié) 1947年《國家安全法》與美國軍事制度的重鑄
一、國家安全的協調機構
二、國家軍事機構
三、意義與缺陷
第四節(jié) 1949年《國家安全法修正案》與軍事制度調整
一、最初的協調與沖突
二、1949年《國家安全法修正案》對美國軍事制度的調整
三、國家安全政府的確立
第五節(jié) 對美國軍事機構統(tǒng)一的理論分析
一、美國軍事制度的重鑄
二、二戰(zhàn)催生了軍事機構統(tǒng)一
三、各軍種間的競爭與制度嵌入
四、軍事學說與制度嵌入
小結
注釋
第三章 調整與適應——1958年《國防部重組法》與美國軍事制度的變遷
第一節(jié) 美國國防重組的時代背景
一、“新面貌”戰(zhàn)略
二、美蘇競爭的升級與緩和
三、軍事與經濟的失衡
第二節(jié) 1953年《第6號國防重組計劃》
一、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洛克菲勒委員會
三、第6號國防重組計劃
第三節(jié) 1958年《國防部重組法》
一、1958年《國防部重組法》出臺的背景
二、1958年《國防部重組法》與美國軍事制度的調整
三、評估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國防重組
第四節(jié) 對艾森豪威爾政府國防部重組的理論分析
一、制度的嵌入與沖突
二、國際壓力與制度嵌入
三、軍事學說與制度嵌入
四、各軍種間的競爭與制度嵌入
小結
注釋
第四章 重振美國國防力量——《戈德華特-尼科爾斯法》與美國國防部重組
第一節(jié) 挫敗陰影下的美國國防部
一、軍種至上主義興起
二、指揮體系存在缺陷
三、軍事學說發(fā)生轉變
第二節(jié) 國會中的辯論與博弈
一、推動國防部改革的早期努力
二、國會中的辯論
三、立法過程及其各方博弈
第三節(jié) 《戈德華特-尼科爾斯法》的主要內容
一、加強文官權威
二、提升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權威
三、提升作戰(zhàn)司令部的權力
四、提升國防部效率
第四節(jié) 對1986年美國國防重組的理論分析
一、《戈德華特-尼科爾斯法》與美國軍事制度嵌入
二、國際壓力與軍事制度的嵌入
三、各軍種間的競爭與軍事制度的嵌入
四、軍事學說與軍事制度的嵌入
小結
注釋
第五章 未竟的革命—克林頓政府時期的新軍事變革
第一節(jié) 新軍事變革的興起
一、新軍事變革興起的推動力
二、克林頓政府時期的新軍事變革
三、新軍事變革引起的變革
第二節(jié) 各軍種間的競爭與制度嵌入的壓力
一、冷戰(zhàn)后美國各軍種間的競爭
二、各軍種間競爭的原因
三、各軍種間競爭與制度嵌入的壓力
第三節(jié) 軍事學說與制度嵌入的壓力
一、冷戰(zhàn)后軍政關系的危機
二、文官與軍方在軍事學說上的沖突
三、軍事學說與制度嵌入的壓力
第四節(jié) 為何美國軍事制度的變革力度不大?
一、評估美軍的制度變革
二、為何美國軍事制度沒有大規(guī)模變革?
小結
注釋
第六章 新世紀初的美國軍事制度改革——從拉姆斯菲爾德到蓋茨(2001-2011)
第一節(jié) 新世紀美國軍事改革的背景
一、恐怖主義推動美軍變革
二、中國的崛起給美軍帶來壓力
三、軍事學說受制于越南戰(zhàn)爭的影響
第二節(jié) 拉姆斯菲爾德的軍事改革
一、拉姆斯菲爾德的軍事改革構想
二、對軍隊的改革
三、國防部的組織結構調整
第三節(jié) 蓋茨的軍事改革
一、蓋茨的軍事改革理念
二、蓋茨對軍隊的改革
三、調整國防部
四、推出“空海一體戰(zhàn)”
第四節(jié) 對拉姆斯菲爾德-蓋茨軍事改革的理論分析
一、拉姆斯菲爾德-蓋茨軍事改革中的制度嵌入
二、國際壓力與制度嵌入
三、軍事學說與制度嵌入
四、各軍種間的競爭與制度嵌入
小結
注釋
結語
第一節(jié) 案例比較
一、美國軍事制度改革的歷程
二、案例的比較
三、美國軍事制度變遷的趨勢
第二節(jié) 理論貢獻與不足
一、本文的理論貢獻
二、本文的不足
第三節(jié) 美國軍事變革的未來走向
一、協調軍政關系仍然是重要內容
二、“戡亂”理論將逐漸成為主要軍事學說之一
三、網絡中心戰(zhàn)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
四、推動聯合作戰(zhàn)仍是重要趨勢
注釋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90873
【學位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3
【中圖分類】:E712
【文章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導論
第一節(jié) 研究問題與研究意義
一、研究問題
二、理論意義
三、現實意義
第二節(jié) 既有研究的綜述
一、組織理論
二、官僚政治
三、文化因素
四、軍事技術
五、戰(zhàn)爭因素
六、小結
第三節(jié) 研究設想
一、變量的選取
二、理論設想
第四節(jié) 研究方法
第五節(jié) 結構安排
注釋
第一章 美國軍事制度變遷的邏輯
第一節(jié) 美國軍事制度變遷的維度與形態(tài)
一、理論基礎
二、路徑依賴與制度變遷
三、美國軍事制度的層次
四、美國軍事制度變遷的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美國軍事制度變遷的“嵌入-沖突”理論
一、制度嵌入的概念界定
二、從邊緣嵌入到中心嵌入
三、制度嵌入與沖突的社會化
四、制度嵌入的關聯
第三節(jié) 美國軍事制度嵌入的動力與機制
一、制度嵌入的動力
二、理論機制
小結
注釋
第二章 走向國家安全政府——1947年《國家安全法》與美國軍事機構的統(tǒng)一
第一節(jié) 統(tǒng)一軍事機構的運動
一、軍事機構統(tǒng)一的緣起
二、二戰(zhàn)期間的改革與統(tǒng)一運動
第二節(jié) 海軍方案與陸軍方案的沖突
一、陸軍方案
二、海軍方案
三、兩個方案的紛爭
第三節(jié) 1947年《國家安全法》與美國軍事制度的重鑄
一、國家安全的協調機構
二、國家軍事機構
三、意義與缺陷
第四節(jié) 1949年《國家安全法修正案》與軍事制度調整
一、最初的協調與沖突
二、1949年《國家安全法修正案》對美國軍事制度的調整
三、國家安全政府的確立
第五節(jié) 對美國軍事機構統(tǒng)一的理論分析
一、美國軍事制度的重鑄
二、二戰(zhàn)催生了軍事機構統(tǒng)一
三、各軍種間的競爭與制度嵌入
四、軍事學說與制度嵌入
小結
注釋
第三章 調整與適應——1958年《國防部重組法》與美國軍事制度的變遷
第一節(jié) 美國國防重組的時代背景
一、“新面貌”戰(zhàn)略
二、美蘇競爭的升級與緩和
三、軍事與經濟的失衡
第二節(jié) 1953年《第6號國防重組計劃》
一、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洛克菲勒委員會
三、第6號國防重組計劃
第三節(jié) 1958年《國防部重組法》
一、1958年《國防部重組法》出臺的背景
二、1958年《國防部重組法》與美國軍事制度的調整
三、評估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國防重組
第四節(jié) 對艾森豪威爾政府國防部重組的理論分析
一、制度的嵌入與沖突
二、國際壓力與制度嵌入
三、軍事學說與制度嵌入
四、各軍種間的競爭與制度嵌入
小結
注釋
第四章 重振美國國防力量——《戈德華特-尼科爾斯法》與美國國防部重組
第一節(jié) 挫敗陰影下的美國國防部
一、軍種至上主義興起
二、指揮體系存在缺陷
三、軍事學說發(fā)生轉變
第二節(jié) 國會中的辯論與博弈
一、推動國防部改革的早期努力
二、國會中的辯論
三、立法過程及其各方博弈
第三節(jié) 《戈德華特-尼科爾斯法》的主要內容
一、加強文官權威
二、提升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權威
三、提升作戰(zhàn)司令部的權力
四、提升國防部效率
第四節(jié) 對1986年美國國防重組的理論分析
一、《戈德華特-尼科爾斯法》與美國軍事制度嵌入
二、國際壓力與軍事制度的嵌入
三、各軍種間的競爭與軍事制度的嵌入
四、軍事學說與軍事制度的嵌入
小結
注釋
第五章 未竟的革命—克林頓政府時期的新軍事變革
第一節(jié) 新軍事變革的興起
一、新軍事變革興起的推動力
二、克林頓政府時期的新軍事變革
三、新軍事變革引起的變革
第二節(jié) 各軍種間的競爭與制度嵌入的壓力
一、冷戰(zhàn)后美國各軍種間的競爭
二、各軍種間競爭的原因
三、各軍種間競爭與制度嵌入的壓力
第三節(jié) 軍事學說與制度嵌入的壓力
一、冷戰(zhàn)后軍政關系的危機
二、文官與軍方在軍事學說上的沖突
三、軍事學說與制度嵌入的壓力
第四節(jié) 為何美國軍事制度的變革力度不大?
一、評估美軍的制度變革
二、為何美國軍事制度沒有大規(guī)模變革?
小結
注釋
第六章 新世紀初的美國軍事制度改革——從拉姆斯菲爾德到蓋茨(2001-2011)
第一節(jié) 新世紀美國軍事改革的背景
一、恐怖主義推動美軍變革
二、中國的崛起給美軍帶來壓力
三、軍事學說受制于越南戰(zhàn)爭的影響
第二節(jié) 拉姆斯菲爾德的軍事改革
一、拉姆斯菲爾德的軍事改革構想
二、對軍隊的改革
三、國防部的組織結構調整
第三節(jié) 蓋茨的軍事改革
一、蓋茨的軍事改革理念
二、蓋茨對軍隊的改革
三、調整國防部
四、推出“空海一體戰(zhàn)”
第四節(jié) 對拉姆斯菲爾德-蓋茨軍事改革的理論分析
一、拉姆斯菲爾德-蓋茨軍事改革中的制度嵌入
二、國際壓力與制度嵌入
三、軍事學說與制度嵌入
四、各軍種間的競爭與制度嵌入
小結
注釋
結語
第一節(jié) 案例比較
一、美國軍事制度改革的歷程
二、案例的比較
三、美國軍事制度變遷的趨勢
第二節(jié) 理論貢獻與不足
一、本文的理論貢獻
二、本文的不足
第三節(jié) 美國軍事變革的未來走向
一、協調軍政關系仍然是重要內容
二、“戡亂”理論將逐漸成為主要軍事學說之一
三、網絡中心戰(zhàn)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
四、推動聯合作戰(zhàn)仍是重要趨勢
注釋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少軍;;論國際關系中的案例研究法[J];當代亞太;2008年03期
2 盧林;美國NSC的外交決策地位和作用探討[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06期
3 孫哲;美國的總統(tǒng)外交與國會外交[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4 吳心伯;論美國亞太安全戰(zhàn)略的走向[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5 倪世雄;信強;;“二元民主”權力架構下的美國府會戰(zhàn)爭權[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6 薄燕;信息技術革命與國際政治[J];國際論壇;2000年04期
7 張清敏;;美國對臺軍售決策的官僚政治因素[J];國際政治科學;2006年01期
8 潘成鑫;;新保守主義與伊戰(zhàn)后的中美關系[J];國際政治科學;2006年03期
9 吳文成;梁占軍;;古巴導彈危機中的官僚位置與決策[J];國際政治科學;2006年04期
10 初育國;信息革命與當代國際關系[J];國際政治研究;2003年01期
本文編號:28908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uzj/2890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