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科菲耶夫《g小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的創(chuàng)作技法研究
本文關鍵詞:普羅科菲耶夫《g小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的創(chuàng)作技法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湖南師范大學》 2013年
普羅科菲耶夫《g小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的創(chuàng)作技法研究
萬歡
【摘要】: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1891年4月23日—1953年3月5日)是20世紀前蘇聯(lián)極富個性與影響的作曲家、鋼琴家。創(chuàng)作體裁涉及芭蕾舞劇、歌劇、交響曲、協(xié)奏曲、聲樂作品等等,其中五首鋼琴協(xié)奏曲占據(jù)了作曲家重要的創(chuàng)作地位,可以說鋼琴協(xié)奏曲代表了普羅科菲耶夫純器樂作品的最高藝術成就!秅小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就是其早期音樂創(chuàng)作的重要代表之一,在這首作品中,作曲家對傳統(tǒng)音樂語言的繼承與革新都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 本文以普羅科菲耶夫《g小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為研究對象,全文主體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詳述了普羅科菲耶夫生平與音樂創(chuàng)作的三個時期。第二章,共分四節(jié):第一節(jié),主要論述傳統(tǒng)音樂對他的影響;第二節(jié),主要闡釋普羅科菲耶夫對傳統(tǒng)音樂語言的繼承與革新方面所做的突出貢獻;第三節(jié),從普羅科菲耶夫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20世紀初其他著名音樂流派和作曲家的比較中論述其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的形成;第四節(jié),簡述普羅科菲耶夫《g小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第三章,《g小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創(chuàng)作技法的具體分析,共分四節(jié):第一節(jié),對作品四個樂章的曲式結構進行了逐一深入的分析,其中還包含有對20世紀早期奏鳴曲式異化觀點的闡述;第二節(jié),主要從和聲的縱向結構與橫向連接兩方面對普羅科菲耶夫獨到的和聲語言進行分析;第三節(jié),主要著眼于普羅科菲耶夫該作品中復調思維的運用進行論述;第四節(jié),主要是對協(xié)奏曲中的管弦樂隊技法進行論述。最后補充了幾點普羅科菲耶夫《g小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的音樂語言特點與分析。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614;K835.1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留兵;薛軍;;標題音樂與19世紀浪漫樂派[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2 喻櫻;;高尚的人格、圣潔的心靈——交際花薇奧列塔性格特征[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3 符周利;;論西方宗教對歐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影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4 華文健;;論維也納古典樂派對交響曲的貢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5 王晶一;;歌劇《參孫與達麗拉》中詠嘆調《我心花怒放》演唱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6 熊丹;;淺析巴托克《羅馬尼亞民間舞曲》[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1期
7 張紅霞;肖俊俊;;古希臘聲樂藝術[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8 丁玎玫;;舒伯特即興曲的研究與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2期
9 劉克利;楊興斌;;流行歌曲美聲唱——談美聲唱法在中國的普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2期
10 徐治;;黃梅戲的改革家——時白林先生[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進;;“T——X——D——T”模式與重構之考[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彬;西方鋼琴前奏曲的三個重要階段[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向京;瞿小松音樂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紅光;約翰·科里利亞諾創(chuàng)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4 孫曉燁;賦格寫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5 許琛;阿沃·帕特鐘鳴音樂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6 王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作曲家留蘇期間音樂創(chuàng)作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7 蔣興忠;普羅科菲耶夫九首鋼琴奏鳴曲和聲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8 唐小波;約翰·亞當斯管弦樂作品創(chuàng)作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9 陳晶;基督教會學校女子音樂教育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10 孫志鴻;本杰明·布里頓復調技法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瑩瑩;德沃夏克《e小調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分析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晏文;黎英海歌曲選集[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熊焱;米約雙鋼琴作品《膽小鬼》本體分析與演奏技術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武旭峰;山東省臨沂市鋼琴音樂教育發(fā)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爽;從勃拉姆斯晚期鋼琴小品op.116-op.119看其創(chuàng)作風格及演奏[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黃海瀾;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中的賦格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7 楊冠英;斯特拉文斯基芭蕾舞劇《春之祭》原始宗教儀式音樂表現(xiàn)形式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8 林浦鳳;聲音訓練在合唱中的作用[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9 邱吉文;論清唱劇選段《你們要安慰我的百姓(comfort ye, my people)》的創(chuàng)作特點及演唱處理[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10 陳靜文;舒伯特小提琴奏鳴曲與其藝術歌曲作曲技法的相似性探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琪;從《山林》看中國鋼琴協(xié)奏曲之民族化[J];甘肅高師學報;2004年03期
2 卞萌;談“鋼琴協(xié)奏曲數(shù)字化演奏訓練系統(tǒng)”的專項研究[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3 汪閔華;合唱鋼琴協(xié)奏曲[J];音樂愛好者;2004年09期
4 吳家軍;鋼琴協(xié)奏曲《山林》的結構初探[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5 汝懋;;F.X.莫扎特《第一、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J];音樂愛好者;2006年03期
6 丘人;;莫扎特鋼琴協(xié)奏曲選[J];視聽技術;2006年06期
7 潘玫玫;蔡蕊伊;;啟蒙主義時代的戲劇性對話——基于莫扎特鋼琴協(xié)奏曲的初步研究[J];西安工程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8 涂致潔;;淺談中國鋼琴協(xié)奏曲創(chuàng)作中的民族化和聲的運用[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6年S1期
9 周銘孫;;鋼琴協(xié)奏曲的狂歡節(jié)[J];鋼琴藝術;2007年01期
10 李寧;;對三部鋼琴協(xié)奏曲創(chuàng)作風格的解析[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曉艷;[N];音樂周報;2008年
2 何文琦 實習生 李常輝;[N];深圳商報;2006年
3 記者 孟綺;[N];音樂周報;2007年
4 劉元舉;[N];音樂周報;2014年
5 本報記者 高艷鴿;[N];中國藝術報;2013年
6 子陌;[N];音樂周報;2006年
7 唐若甫;[N];音樂周報;2013年
8 記者 王俊;[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張蕾;[N];音樂周報;2007年
10 記者 賈薇;[N];北京日報;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碩夫;中國鋼琴協(xié)奏曲的發(fā)展脈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年
2 魏敏;《黃河鋼琴協(xié)奏曲》之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8年
3 賈瑤;高平《鋼琴協(xié)奏曲》中支聲手法研究[D];中國音樂學院;2010年
4 李琪;鋼琴協(xié)奏曲《山林》和《春之采》之分析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張敬;卡米爾·圣—桑鋼琴協(xié)奏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王珺;中國鋼琴協(xié)奏曲《山林》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張博;莫扎特鋼琴協(xié)奏曲體裁特性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8 王筱璇;莫扎特《第二十七鋼琴協(xié)奏曲》的創(chuàng)作、演奏及人文精神研究[D];燕山大學;2012年
9 宋雪;為保羅·維特根斯坦而創(chuàng)作的左手鋼琴協(xié)奏曲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10 王佳;鋼琴協(xié)奏曲中的一顆奇異明珠[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普羅科菲耶夫《g小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的創(chuàng)作技法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986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uzj/198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