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詩歌的風格特點_《山東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王蘋詩歌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山東大學》 2012年
清初山左詩人王蘋詩歌研究
于琮
【摘要】:王蘋(1661-1720),字秋史,別號蓼谷山人。清初山左著名詩人。長期以來對王蘋的研究尚不夠深入,建國后僅有一部古籍整理性的《王蘋詩文選》和零星的幾篇簡介性的文章面世,因此本文擬對王蘋詩集作細讀分析,對其個人生平與文學交游、詩歌創(chuàng)作和審美藝術進行更為深入的考察。全文分四章進行論述: 第一章《王蘋的身世》主要對其家世和生平做了簡要分析,其宅居萬竹園與二十四泉草堂對他而言,既是山左詩歌文化的傳承之地,又是其心靈的精神家園。 第二章《王蘋詩歌分類研究》將其詩歌按內容分為五類作專題研究:贈答詩、詠懷詩、紀游詩、田園詩、題畫詠物詩。贈答詩展現了其與友人的誠摯情誼;詠懷詩借悲士不遇的題材反映了下層士子生活的艱辛,剖析其壯志難酬、空山埋骨的不甘與無奈;紀游詩折射出其行程際遇中仕宦功名枷鎖下的漂泊與自我放逐;田園詩流露出其清拔絕俗的隱逸心態(tài);題畫詠物詩表現了其獨特的審美情趣。 第三章《王蘋的人格精神和詩歌審美風貌》分為三節(jié)。第一節(jié)《“悲歌慷慨,郁陶莫釋”的詩歌心魂》從個體生命特征入手分析其狂狷的性格和逃禪傾向對其詩歌的影響。第二節(jié)《“不涉理路”“不著一字”的清遠風格》主要結合意象的選擇、物象的修飾語和意境構圖等方面分析其隱逸淡漠、去俗甚遠、逸蘊清遠的神韻詩風。第三節(jié)《王蘋對杜甫章法句法的接受——以五律七律為例》,王蘋師承田雯,對盛唐詩人杜甫極為尊崇,繼承了杜甫苦心吟詠的精神,追求詩歌的圓融精美,本節(jié)著重分析王蘋對杜甫章法句法的接受情況。 第四章《王蘋對清初“神韻詩風”的傳承》分為二節(jié),將王蘋置身于整個清初山左詩壇的大背景之下,探析清初神韻詩風對時人的影響。簡單介紹整個清初山左詩壇的情況,著重舉例分析王蘋對濟南詩派的憂慮、繼承;王蘋雖詩學師承田雯,但詩歌創(chuàng)作還是不由自主地走向了神韻詩風,著重分析其幾首論詩的詩歌,并將其《寒柳四首》與王士禛的《秋柳四章》對比,分析王士禛對王蘋的影響。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207.2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宮泉久;;從王士禛小說活動看其進步婦女觀[J];東岳論叢;2007年06期
2 祁見春;王士禎神韻說的鼓揚者——田同之詩學觀簡析[J];德州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3 劉保今;田雯詩簡論[J];德州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4 黃金元;田雯行年簡譜[J];德州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5 韓曉光;杜甫律詩對仗的語式變異[J];杜甫研究學刊;1997年04期
6 黃河;王士禎初登詩壇心態(tài)與詩學觀念[J];江海學刊;2001年01期
7 韓曉光;杜甫律詩的開篇藝術[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8 徐北文;濟南詩風的演變與神韻派詩人王蘋[J];濟南大學學報(綜合版);1997年01期
9 孫紀文;;王士禛與清初唐詩學[J];寧夏社會科學;2008年02期
10 蔣寅;;讀田雯詩論札記[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張曉媛;濟南詩派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張銀娜;田雯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3 張勇;“濟南詩派”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A llan Barr(白亞仁);論《王者》的由來[J];蒲松齡研究;2000年Z1期
2 寧莉莉;王傳明;;莊嚴的禮樂 卑微的塾師——試析蒲松齡《鬧館》對禮樂文化的反諷[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3 陳才訓;;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炫才意識[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4 馬振方;;《胭脂》《折獄》虛實辨析——兼談《聊齋志異》中的真人假事小說[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5 鄒宗良;解新顏;;“姑奶奶”、“關圣帝君”與“金龍四大王”——再論《醒世姻緣傳》康熙年間成書說之不能成立[J];蒲松齡研究;2010年04期
6 陳鄭;;清初賦稅事件對蒲松齡生活與作品的影響[J];蒲松齡研究;2011年01期
7 賀根民;;《四庫全書》不收《聊齋志異》考析[J];蒲松齡研究;2011年02期
8 陳汝潔;;畢淄湄不是畢際有——《王漁洋事跡征略》等著述中的同錯糾正[J];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
9 陳才訓;時世平;;《剪燈余話》:“薇垣高議”——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風教意識[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10 王丹;;先唐哀誄之明辨[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聶順新;;影子官寺:長安興唐寺與唐玄宗開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與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王倩;朱孝遠;;以通信對象為核心考察彼特拉克的交游圈:一位知識精英如何建構和調動社會關系網絡[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陳建農;;六朝詩學中的人生體驗與人格理想[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4 陳建農;;士族文化與六朝詩學的審美情趣[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周濤;;德性的荒野及其拯救[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6 顧建娣;;淮北的宗族與捻軍的起源[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9年卷[C];2011年
7 蒲霞;;論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運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國第五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0年
8 穆從賀;;馮煦與淮河流域洪澇災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國第五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0年
9 周中明;;論姚鼐對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寫[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辛德勇;;論所謂明銅活字印書于史初無征驗——附論明代的金屬活字印本[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代的國家建構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英娜;《淮南子》“道”論及其文藝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崔蕾;滿族舒穆祿氏研究與資料整理[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方祥勇;中國古代象喻批評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劉文佳;中國古代的清官和民眾的“青天”崇拜傾向[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田斌;儒家文化與中國國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胡成蹊;文學譯者的人文素養(yǎng)[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陳小香;明代的知識女性[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紀銳利;邊貢的詩學理論與創(chuàng)作[J];東岳論叢;2001年05期
2 黃金元;清初山左詩人田雯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J];東岳論叢;2004年05期
3 喬力;明詩正變論:有關衍展進程的描述及文化特質之剖析[J];東岳論叢;1998年03期
4 黃金元;試論田雯的山水田園詩[J];德州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5 陳文新;;中國古代文學流派研究叢書與文科科研的三個層面[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6 許金榜;邊貢的文學成就[J];濟南大學學報(綜合版);1993年03期
7 郭英德;論明代的文學流派研究[J];求是學刊;1996年04期
8 李伯齊;;李攀龍及其詩歌簡論[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5期
9 周瀟;裴世俊;;晚明山東文壇宗尚[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10 朋星;論明清山東詩派[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1999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華;;三百余年來宋琬研究綜述[J];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2 尹光明;波瀾起伏 震撼人心——淺析《離騷》中詩人情感的波動[J];泰安師專學報;1997年04期
3 陳衛(wèi);;生活情感與詩歌情感[J];寫作;2000年03期
4 周云鵬;現代詩人情感與新詩詩性的內在契合[J];郭沫若學刊;2004年04期
5 魏中林;嶺南文化透鏡中的清代廣東詩歌──評《清代廣東詩歌研究》[J];學術研究;1994年04期
6 ;“詩歌與詩學的對話:中美詩歌詩學協會第一屆年會”將在武漢召開[J];外國文學研究;2011年01期
7 閻勇;吳琳;;英語詩歌研究的歷史維度——第二屆全國英語詩歌學術研討會綜述[J];外國文學研究;2011年02期
8 ;“詩歌與詩學的對話:中美詩歌詩學協會第一屆年會”將在武漢召開[J];外國文學研究;2011年02期
9 易彬;;文獻學視野下的穆旦詩歌研究[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05期
10 柳晟俊!韓國;韓國的中國宋明清詩歌研究現狀[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士杰;;蘊含著魔化力量的詩的語言——漫論洛夫詩的語言藝術[A];21世紀中國現代詩第五屆研討會暨“現代詩創(chuàng)作研究技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武玉梅;;清初文獻《盛京述見》考論[A];清代政治制度與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鄭慧如;;詩現實的當代性[A];中國新詩:新世紀十年的回顧與反思——兩岸四地第三屆當代詩學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袁森坡;;清初內蒙古東部地區(qū)的兩條交通線[A];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1983)[C];1983年
5 馮雷;;深刻的詩歌活幕劇與準文學史寫作——關于60后、70后詩歌研究[A];中國新詩:新世紀十年的回顧與反思——兩岸四地第三屆當代詩學論壇論文集[C];2010年
6 哈斯巴根;;清初蒙古的左右翼問題[A];清代政治制度與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李城希;;尋訪詩人最初的心靈——關于《真我集》的審美價值與聞一多詩歌研究起點問題的討論[A];聞一多研究集刊(紀念聞一多誕辰100周年)[C];2004年
8 關泉;;秋白詩歌研究的新突破[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一輯)[C];2007年
9 洪港;;從《紅樓夢》管窺清初義學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孟修祥;;充滿現實感的歷史世界——論李白的詠史懷古詩[A];中國李白研究(1994年集)[C];199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山東省青州第二中學 褚海堂;[N];學知報;2011年
2 記者 王楊;[N];文藝報;2009年
3 朱昌榮;[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4 趙敏俐;[N];北京日報;2009年
5 遼寧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廖曉晴;[N];團結報;2010年
6 賈文超;[N];中國檔案報;2001年
7 王廷文;[N];中國商報;2001年
8 臺灣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 林淑貞;[N];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山東省青州第二中學 馬鑫;[N];學知報;2011年
10 劉章;[N];中國文化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平志軍;錢載詩歌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2 石天飛;乾嘉詩人舒位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高淑平;中古詠物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周雪根;清代吳江詩歌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5 張曉青;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季節(jié)表現[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
6 張自華;溫庭筠詩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包澄章;阿卡德文藝批評思想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8 吳超;經、史視閾下的清初實學學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勝軍;清初廟堂理學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10 劉利俠;清初詠物詩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于琮;清初山左詩人王蘋詩歌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2 王輝;舒婷詩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艷;乾嘉詩人舒位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谷慧;雍陶及其詩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展;現代安徽詩人詩學批評[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辛慧;東干華語詩人十四兒詩歌中的生態(tài)主題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7 王偉偉;仇遠詩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方召娣;蘇泂詩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9 柳洪巖;葉奕苞詩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10 任廣永;清初遺民萬壽祺詩歌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王蘋詩歌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661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uzj/166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