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理視角下海上絲綢之路在嶺南的區(qū)域效應
發(fā)布時間:2017-09-16 19:37
本文關鍵詞:歷史地理視角下海上絲綢之路在嶺南的區(qū)域效應
【摘要】: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一種跨地域的地理現(xiàn)象,涉及到物資、商品、技術、文化、移民等要素的時空流動以及在嶺南的區(qū)域影響;跉v史文獻資料分析,以歷史地理視角,探討海上絲綢之路在嶺南所產生的區(qū)域效應。研究表明,海上絲綢之路使嶺南及其江河、海陸交互處的地域具有明顯的地理邊緣效應,對外貿易及其伴生的諸要素的溢出、匯融和交流,帶來嶺南區(qū)域地理空間結構、功能的變化,以及在土地利用、經濟地理、聚落地理和社會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區(qū)域效應。結合當下"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的提出,以史為鑒,對指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嶺南的實踐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作者單位】: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旅游系//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
【關鍵詞】: 海上絲綢之路 嶺南 區(qū)域效應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171128)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1YJA850025) 廣東省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項目(2013-193)
【分類號】:K901.4
【正文快照】: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和海上交通的重要通道,最早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1877年在《中國親程旅行記》[1]一書中提出。一般認為,海上絲綢之路始于漢代,它從中國沿海地區(qū),經今東南亞、斯里蘭卡、印度等地,抵達紅海、地中海和非洲東海岸,南海則是海上絲綢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陸玉麒;董平;;區(qū)域空間結構模式的發(fā)生學解釋——區(qū)域雙核結構模式理論地位的判別[J];地理科學;2011年09期
2 劉衛(wèi)東;;“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科學內涵與科學問題[J];地理科學進展;2015年05期
3 司徒尚紀,李燕;漢徐聞港地望歷史地理新探[J];嶺南文史;2000年04期
4 周長山;;日本學界的南方海上絲綢之路研究[J];海交史研究;2012年02期
5 楊茜好;朱z,
本文編號:8650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865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