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人文地理論文 >

歷史時期董志塬地貌演變過程及其成因

發(fā)布時間:2017-09-15 12:41

  本文關鍵詞:歷史時期董志塬地貌演變過程及其成因


  更多相關文章: 歷史時期 董志塬 土壤侵蝕 地貌年齡 地貌演變 地貌復原 現代侵蝕溝 人類活動


【摘要】: 作為中國黃土高原最大的殘留黃土塬董志塬,其地貌演變和土壤侵蝕情況歷來為學術界所關注。這是因為:1)歷史時期黃土侵蝕地貌的侵蝕過程是單向的,不會出現反復,通過董志塬地貌演變的研究,可以進而了解整個黃土高原的侵蝕狀況;2)黃土高原的侵蝕量、侵蝕速率等問題,涉及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目標的設定、黃河下游水患的治理等國計民生大事;3)進入歷史時期以后,因人類活動的干預,黃土高原的土壤侵蝕和地貌演變出現了新特點,其具體表現是什么?從土壤侵蝕和地貌演變角度,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貢獻分別有多大?如何更好地防、治土壤侵蝕?研究這些問題不僅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現實意義更重大。 通過董志塬歷史地貌演變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黃土高原溝壑區(qū)在歷史時期的土壤侵蝕情況的特殊性,進而為研究黃土高原溝壑區(qū)與丘陵溝壑區(qū)不同地貌類型的形成原因提供幫助;有助于人們進一步了解黃土高原溝壑區(qū)歷史時期土壤侵蝕的特點,同時為有關部門制定相關地區(qū)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目標、退耕還林(草)等相關政策提供參考依據。選擇董志塬作為研究對象,還因為近數十年來大量的實地觀測和試驗研究雖然成果斐然,但因資料的時間序列太短,無法對其地貌演變和土壤侵蝕的情況達成整體性、宏觀性的共識,借助歷史地理學方法,可對其在歷史時期的地貌演變情況、演變規(guī)律和驅動因素作進一步探討分析,使人們對黃土高原溝壑區(qū)的水土流失及其成因形成更加明確的認識。 具體的研究步驟為:通過大量野外考察——攝影地形、采集標本、鑒定遺址及文物、觀察地理形勢等,以獲取第一手資料。借助文獻記載、古地圖、文化遺址等來初步確定樣點地貌年齡;以當代地貌發(fā)育理論為依據,構建黃土高原現代侵蝕溝地貌年齡的計算公式,進一步確定樣點的地貌年齡。根據得到的地貌年齡,測算其侵蝕速率;再以樣點流域的平均侵蝕速率,計算董志塬現代侵蝕溝的侵蝕速率和塬面的變化速度,總結董志塬地貌的演變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分析董志塬地貌演變的成因。 通過對董志塬9個完整樣本流域和溝頭調查所獲取的77個溝頭樣本資料的研究發(fā)現,古代侵蝕溝形成于全新世以前,距今有數萬至數十萬年;歷史時期董志塬塬面的萎縮主要是現代侵蝕溝發(fā)育造成的,侵蝕活動主要體現為現代侵蝕溝的發(fā)育和發(fā)生在塬面、坡面上的淺溝、細溝、面狀侵蝕。先秦時期董志塬塬面變化不大,最多只是面狀侵蝕帶來的微量萎縮。戰(zhàn)國以后,塬面開始出現明顯變化,但直到隋唐時期,也只有大約7條現代侵蝕溝伸入塬面,其造成的影響仍有限。到了隋唐至元明時期,就先后有多達1789條溝谷對塬面造成了影響,塬面開始迅速破碎。明清以后至今,蠶食董志塬塬面的長度在500m以上溝谷的數量又增加了2409條溝谷,因此造成董志塬的地貌演變越來越劇烈,水土流失量也越來越大。 歷史時期,在現代侵蝕溝發(fā)育的地方,董志塬塬面的平均萎縮幅度介于942~6242m之間,最大的萎縮幅度不能超過9000m。沒有現代侵蝕溝發(fā)育的地區(qū),塬面后退幅度不超過2m,變化十分微小;钴S于董志塬塬面的現代侵蝕溝溝頭平均延伸速度介于0.445~4.068m/a之間;最大值一般不會超過6.56m/a;最小值0.25m/a,但這一數值可能會更小。溝頭延伸速度的大小,一般情況下與溝頭距離流域源頭的距離有關:溝頭越接近流域上游,延伸速度越慢;受人類干預較明顯的溝谷,上述規(guī)律會弱化。 綜合分析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在歷史時期的變化,進一步探討了董志塬地貌演變的成因。 自然因素主要表現為地震和降雨徑流的變化。在黃土高原地區(qū),當地震烈度達到Ⅳ度時,就會造成黃土崩塌和滑坡;這與之前最小烈度為Ⅴ度或稍低時,才能引起崩塌和滑坡的認識略有不同;說明黃土高原特殊的環(huán)境特征,對地震的敏感度很高:地震的影響雖僅限于重力侵蝕,其作用力不容忽視。近2000a來,隴東黃土高原的氣候以魏晉南北朝時期(200~589'sA.D.)最為濕潤,之前與之后的氣候都相對干旱;經歷了由相對干旱到濕潤,再由相對濕潤到干旱的變化過程;董志塬現代侵蝕溝的迅速發(fā)育,大約自500'sA.D.前后進入了高峰期,這與同時期的濕潤氣候有關。坡面上細溝、沖溝的發(fā)育,與30min最大雨強呈較好的正比關系;古代侵蝕溝中現代侵蝕溝的發(fā)育,主要受降雨量、徑流量大小所控制。對于現代侵蝕溝發(fā)育較快的溝谷來說,降雨徑流的變化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道路、城鎮(zhèn)等因素也在起作用,而且后者的影響更為明顯;對于更大數量的現代侵蝕溝發(fā)育較為緩慢的溝谷而言,降雨徑流的影響就比較突出。 植被覆蓋度與現代侵蝕溝的發(fā)育呈良好的正相關,但兩者的因果關系尚需進一步研究。植被保持水土的功能,雖已被無數次的觀測和試驗所證明,但不能過分夸大其作用,一般在塬面、坡面、川臺地等處,可以起到良好的減水減沙作用;但在土壤侵蝕最嚴重的溝道部位,其作用有限。因此,植被對土壤侵蝕和地貌演變,既有正的作用,也有負的作用。間歇性的洪水侵蝕,與經常性的流水侵蝕,孰輕孰重,還難以區(qū)分。植被覆蓋度越大土壤侵蝕越輕微的規(guī)律,只適合面狀侵蝕,對于溝狀侵蝕,還需要慎重對待。盡管實測數據中,林牧業(yè)區(qū)的侵蝕模數遠大于農耕區(qū),但由于沒有將硬化地面和土地利用的影響從中分離,因此,還是不能確定植被覆蓋度的影響力。 人類活動對黃土高原地貌發(fā)育的影響,以硬化地面最為明顯。特別是圍繞古城鎮(zhèn)、古村落、古道路形成了董志塬發(fā)育最快捷的的現代侵蝕溝,就這類具體溝谷而言,無論其溝頭延伸速度,還是年均侵蝕量,都遠大于自然溝谷,是自然溝谷的2~15倍,甚至更大;但是,長度較大的、受人類活動干預較多的溝谷的數量及其在溝谷總量中所占比例有限,對董志塬地貌發(fā)育的影響,遠沒有以往研究所認為的那么嚴重。自秦漢時期大規(guī)模移民墾殖,董志塬塬面地區(qū)成為農耕區(qū)以后,塬面上的土地利用類型基本以耕地為主:而周圍山地,則隨著人口數量的起伏變化而有所變化。不同土地利用對黃土地貌發(fā)育的影響比較明顯;一般說來,在農耕區(qū),因為人口密度大,人類活動頻繁,土地利用以農耕地為主,會造成土壤侵蝕較為嚴重,地貌演變速度較快;林牧業(yè)區(qū)則相反。但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與土壤侵蝕和地貌演變,并不是簡單的正比關系;時地不同,其關系會有所不同。
【關鍵詞】:歷史時期 董志塬 土壤侵蝕 地貌年齡 地貌演變 地貌復原 現代侵蝕溝 人類活動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K928.6
【目錄】:
  • 摘要4-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緒論13-31
  • 第一節(jié) 研究目的和意義13-16
  • 第二節(jié) 研究時段和研究區(qū)概況16-21
  • 第三節(jié) 相關概念21-23
  • 第四節(jié) 研究現狀23-27
  • 第五節(jié) 研究思路27-31
  • 第二章 研究方法31-53
  • 第一節(jié) 研究方法、技術手段、技術路線、創(chuàng)新點和不足之處31-37
  • 第二節(jié) 現代侵蝕溝地貌年齡的計算方法37-49
  • 第三節(jié) 現代溝谷侵蝕量測算及地貌復原圖制作方法49-50
  • 第四節(jié) 抽樣方法、樣點確定條件和樣點簡介50-53
  • 第三章 董志塬樣點流域的演變與復原53-101
  • 第一節(jié) 春秋以來南小河溝流域地貌的演變與復原54-56
  • 第二節(jié) 來王秦漢古城遺址、董志舊城與崆峒溝56-64
  • 第三節(jié) 西晉以來彭原古城附近溝谷的演變64-80
  • 第四節(jié) 店子古鎮(zhèn)的興廢與店子水溝的演變80-85
  • 第五節(jié) 驛馬關與清以來驛馬西溝的發(fā)育85-95
  • 第六節(jié) 近五十年來深入董志塬面的溝頭發(fā)展情況95-99
  • 第七節(jié) 小結99-101
  • 第四章 對比樣點流域101-143
  • 第一節(jié) 早勝塬(一)——明代早勝古鎮(zhèn)與固益溝101-105
  • 第二節(jié) 早勝塬(二)——唐代蔡公墓與元代以來官草溝的演變105-110
  • 第三節(jié) 長武塬——唐宜祿縣城遺址、明清長武縣城與鴉兒溝110-119
  • 第四節(jié) 平泉塬——唐初以后方家溝流域地貌演變與復原119-135
  • 第五節(jié) 孟壩塬——彭陽古城及井溝135-141
  • 第六節(jié) 小結141-143
  • 第五章 驅動因素:自然因子143-195
  • 第一節(jié) 引言143-146
  • 第二節(jié) 地震及其影響146-156
  • 第三節(jié) 降雨徑流的變化及其影響156-168
  • 第四節(jié) 自然植被變遷及其影響(一)——植被覆蓋度與地貌演變的關系168-177
  • 第五節(jié) 自然植被變遷及其影響(二)——歷史時期董志塬植被概況及植被變遷原因177-193
  • 第六節(jié) 小結193-195
  • 第六章 驅動因素:人類活動195-225
  • 第一節(jié) 引言195-199
  • 第二節(jié) 人口問題的重要性199-201
  • 第三節(jié) 土地利用及其影響201-209
  • 第四節(jié) 硬化地面與黃土高原水土流失209-221
  • 第五節(jié) 小結221-225
  • 第七章 歷史時期董志塬地貌演變規(guī)律225-239
  • 第一節(jié) 歷史時期董志塬塬面的演變規(guī)律225-236
  • 第二節(jié) 歷史時期董志塬塬面地貌復原圖及其制作說明236-239
  • 第八章 結論239-245
  • 一、董志塬地貌演變規(guī)律239-240
  • 二、董志塬地貌演變的驅動因素240-245
  • 參考文獻245-261
  • 附錄261-263
  • 后記263-266
  •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26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至軍;;中國古代尚左尚右的歷史及其原因[J];文教資料;2011年20期

2 馬蓓蓓;薛東前;張雷;;歷史時期關中地區(qū)都城遷移的資源環(huán)境驅動力分析[J];干旱區(qū)地理;2011年04期

3 江有汜;;環(huán)縣,皮影之鄉(xiāng)的古老聲調[J];現代婦女;2011年07期

4 照日格圖;;歷史的記憶 記憶的歷史[J];鄉(xiāng)音;2011年07期

5 邵道生;;你認為什么是瀟灑?[J];領導文萃;2011年15期

6 楊煜達;;歷史自然地理研究十年:總結與展望[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1年03期

7 劉興國;;自知的文化傳薪者——對趙孟,

本文編號:85663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85663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d52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