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元鼎民居建筑學術歷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2-22 14:42
我國的民居建筑遍布全國各地,由于中國南北氣候懸殊,東西山陵河海地理條件各不相同,材料資源又存在很多差別,加上各民族、各地區(qū)不同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和審美要求,就導致了我國傳統(tǒng)民居呈現(xiàn)出鮮明的民族特征和豐富的地方特色,遺存豐富的中國民居具有非常重大的研究價值。我國的民居研究始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龍慶忠、劉敦楨為代表的一批民居研究先行者們開始了對我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的學術研究,至今我國民居建筑研究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在以陸元鼎為代表的眾多民居研究學者孜孜不倦的努力下,至今,我國民居建筑研究已經(jīng)較為成熟,有了自己的一套研究體系,民居研究學術交流頻繁,民居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相關研究成果豐富,民居建筑研究成為一門學科并繼續(xù)發(fā)展著。龍慶忠、過元熙等教授對我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的研究為嶺南地區(qū)民居建筑研究打下了較好的基礎,使得嶺南地區(qū)民居建筑研究能夠較早地開展。建國初期陸元鼎大學畢業(yè)留校后,接棒嶺南民居建筑研究,對我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至今已有六十余年。陸元鼎重視田野調研,提出了豐富的理論研究成果,培養(yǎng)出許多研究生,并召開一系列民居類會議,引領民居學會的發(fā)展,對嶺南民居建筑研究及中國民居建筑研...
【文章來源】: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2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現(xiàn)狀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對象及內容
1.3.1 研究對象界定
1.3.2 研究內容概述
1.4 研究目標、方法和意義
1.4.1 研究目標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意義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陸元鼎民居研究發(fā)展概述
2.1 民居研究的先行者及其對陸元鼎的影響(1952 年前)
2.1.1 龍慶忠的窯洞民居研究
2.1.2 劉敦楨提出民居建筑類型
2.2 接觸傳統(tǒng)民居建筑(1952 年-1966 年)
2.2.1 時代背景
2.2.2 重視調查測繪傳統(tǒng)建筑
2.2.3 選擇將民居作為研究方向
2.2.4 帶領本科生撰寫民居類畢業(yè)論文
2.3 民居研究的恢復(1976 年-1988 年)
2.3.1 時代背景
2.3.2 基于地域適應性的居住模式探討
2.3.3 完成《中國美術全集·建筑藝術編·民居建筑》
2.4 民居研究的深入和拓展(1988 年至今)
2.4.1 時代背景
2.4.2 完成兩個民居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4.3 組織舉辦一系列民居研討會議
2.4.4 探索產(chǎn)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
2.5 本章小結
第三章 系統(tǒng)化運用地理氣候研究范式
3.1 開展大量田野調研
3.1.1 廣東省外田野調研
3.1.2 廣東省內田野調研
3.2 總結廣東民居建筑的氣候適應性要則及手法
3.2.1 通風
3.2.2 遮陽與隔熱
3.2.3 建筑環(huán)境降溫
3.2.4 防臺風
3.3 總結民居建筑的地理適應性
3.3.1 建筑結合山地
3.3.2 建筑結合水系
3.4 本章小結
第四章 首創(chuàng)民系民居研究范式
4.1 民系民居研究背景
4.2.研究客家民系民居
4.3 研究東南系民系民居
4.3.1 潘安與《客家聚居建筑研究》
4.3.2 余英與《中國東南系建筑區(qū)系類型研究》
4.3.3 劉定坤與《越海民系民居建筑與文化研究》
4.3.4 戴志堅與《閩海系民居建筑與文化研究》
4.3.5 郭謙與《湘贛民系民居建筑與文化研究》
4.3.6 王健與《廣府民系民居建筑與文化研究》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倡導嶺南建筑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5.1 總結嶺南建筑的人文和性格特點
5.1.1 嶺南文化及其對建筑的影響
5.1.2 嶺南性格及其對建筑的影響
5.2 開展嶺南民居建筑美學研究
5.3 從傳承嶺南建筑傳統(tǒng)文化出發(fā)的建筑實踐
5.3.1 民居修復類實踐
5.3.2 聚落保護更新類實踐
5.3.3 傳承民居特點的新建筑實踐
5.4 本章小結
第六章 推動民居學科發(fā)展
6.1 推動民居建筑學科不斷成熟
6.1.1 組織舉辦中國民居學術會議
6.1.2 中國民居學術會議宗旨與特點
6.1.3 中國民居學術會議意義與成果
6.2 首倡民居建筑學科化及展望
6.3 本章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陸元鼎發(fā)表的文章統(tǒng)計表
附錄2:中國民居學術會議概況(1988-2015)
附錄3:陸元鼎培養(yǎng)的博士研究生名單及博士論文題目
附錄4:陸元鼎培養(yǎng)的碩士研究生名單及碩士論文題目
致謝
附件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民居建筑研究堅持為農(nóng)村農(nóng)民服務的方向——祝賀建筑學科80周年[J]. 陸元鼎. 南方建筑. 2012(05)
[2]建筑學專業(yè)博士教育與導師的主導作用[J]. 陸元鼎. 南方建筑. 2012(02)
[3]民居建筑學科的形成與今后發(fā)展[J]. 陸元鼎. 南方建筑. 2011(06)
[4]建筑創(chuàng)作與地域文化的傳承[J]. 陸元鼎. 華中建筑. 2010(01)
[5]梅州客家民居的特征及其傳承與發(fā)展[J]. 陸元鼎. 南方建筑. 2008(02)
[6]中國民居研究五十年[J]. 陸元鼎. 建筑學報. 2007(11)
[7]從傳統(tǒng)民居建筑形成的規(guī)律探索民居研究的方法[J]. 陸元鼎. 建筑師. 2005(03)
[8]廣東傳統(tǒng)村鎮(zhèn)民居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及其可持續(xù)發(fā)展[J]. 陸元鼎,廖志. 福建工程學院學報. 2004(01)
[9]中國傳統(tǒng)民居研究二十年[J]. 陸元鼎. 古建園林技術. 2003(04)
[10]兩宋時期民居與居住形態(tài)研究[J]. 譚剛毅,陸元鼎. 新建筑. 2003(05)
博士論文
[1]華南建筑教育早期發(fā)展歷程研究(1932-1966)[D]. 施瑛.華南理工大學 2014
[2]傳統(tǒng)民居生態(tài)經(jīng)驗及應用研究[D]. 李建斌.天津大學 2008
碩士論文
[1]劉管平的學術思想體系研究[D]. 林廣臻.華南理工大學 2012
[2]芻議當代中國民居建筑的傳承與發(fā)展[D]. 韓昱皓.青島理工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639656
【文章來源】: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2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現(xiàn)狀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對象及內容
1.3.1 研究對象界定
1.3.2 研究內容概述
1.4 研究目標、方法和意義
1.4.1 研究目標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意義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陸元鼎民居研究發(fā)展概述
2.1 民居研究的先行者及其對陸元鼎的影響(1952 年前)
2.1.1 龍慶忠的窯洞民居研究
2.1.2 劉敦楨提出民居建筑類型
2.2 接觸傳統(tǒng)民居建筑(1952 年-1966 年)
2.2.1 時代背景
2.2.2 重視調查測繪傳統(tǒng)建筑
2.2.3 選擇將民居作為研究方向
2.2.4 帶領本科生撰寫民居類畢業(yè)論文
2.3 民居研究的恢復(1976 年-1988 年)
2.3.1 時代背景
2.3.2 基于地域適應性的居住模式探討
2.3.3 完成《中國美術全集·建筑藝術編·民居建筑》
2.4 民居研究的深入和拓展(1988 年至今)
2.4.1 時代背景
2.4.2 完成兩個民居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4.3 組織舉辦一系列民居研討會議
2.4.4 探索產(chǎn)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
2.5 本章小結
第三章 系統(tǒng)化運用地理氣候研究范式
3.1 開展大量田野調研
3.1.1 廣東省外田野調研
3.1.2 廣東省內田野調研
3.2 總結廣東民居建筑的氣候適應性要則及手法
3.2.1 通風
3.2.2 遮陽與隔熱
3.2.3 建筑環(huán)境降溫
3.2.4 防臺風
3.3 總結民居建筑的地理適應性
3.3.1 建筑結合山地
3.3.2 建筑結合水系
3.4 本章小結
第四章 首創(chuàng)民系民居研究范式
4.1 民系民居研究背景
4.2.研究客家民系民居
4.3 研究東南系民系民居
4.3.1 潘安與《客家聚居建筑研究》
4.3.2 余英與《中國東南系建筑區(qū)系類型研究》
4.3.3 劉定坤與《越海民系民居建筑與文化研究》
4.3.4 戴志堅與《閩海系民居建筑與文化研究》
4.3.5 郭謙與《湘贛民系民居建筑與文化研究》
4.3.6 王健與《廣府民系民居建筑與文化研究》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倡導嶺南建筑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5.1 總結嶺南建筑的人文和性格特點
5.1.1 嶺南文化及其對建筑的影響
5.1.2 嶺南性格及其對建筑的影響
5.2 開展嶺南民居建筑美學研究
5.3 從傳承嶺南建筑傳統(tǒng)文化出發(fā)的建筑實踐
5.3.1 民居修復類實踐
5.3.2 聚落保護更新類實踐
5.3.3 傳承民居特點的新建筑實踐
5.4 本章小結
第六章 推動民居學科發(fā)展
6.1 推動民居建筑學科不斷成熟
6.1.1 組織舉辦中國民居學術會議
6.1.2 中國民居學術會議宗旨與特點
6.1.3 中國民居學術會議意義與成果
6.2 首倡民居建筑學科化及展望
6.3 本章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陸元鼎發(fā)表的文章統(tǒng)計表
附錄2:中國民居學術會議概況(1988-2015)
附錄3:陸元鼎培養(yǎng)的博士研究生名單及博士論文題目
附錄4:陸元鼎培養(yǎng)的碩士研究生名單及碩士論文題目
致謝
附件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民居建筑研究堅持為農(nóng)村農(nóng)民服務的方向——祝賀建筑學科80周年[J]. 陸元鼎. 南方建筑. 2012(05)
[2]建筑學專業(yè)博士教育與導師的主導作用[J]. 陸元鼎. 南方建筑. 2012(02)
[3]民居建筑學科的形成與今后發(fā)展[J]. 陸元鼎. 南方建筑. 2011(06)
[4]建筑創(chuàng)作與地域文化的傳承[J]. 陸元鼎. 華中建筑. 2010(01)
[5]梅州客家民居的特征及其傳承與發(fā)展[J]. 陸元鼎. 南方建筑. 2008(02)
[6]中國民居研究五十年[J]. 陸元鼎. 建筑學報. 2007(11)
[7]從傳統(tǒng)民居建筑形成的規(guī)律探索民居研究的方法[J]. 陸元鼎. 建筑師. 2005(03)
[8]廣東傳統(tǒng)村鎮(zhèn)民居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及其可持續(xù)發(fā)展[J]. 陸元鼎,廖志. 福建工程學院學報. 2004(01)
[9]中國傳統(tǒng)民居研究二十年[J]. 陸元鼎. 古建園林技術. 2003(04)
[10]兩宋時期民居與居住形態(tài)研究[J]. 譚剛毅,陸元鼎. 新建筑. 2003(05)
博士論文
[1]華南建筑教育早期發(fā)展歷程研究(1932-1966)[D]. 施瑛.華南理工大學 2014
[2]傳統(tǒng)民居生態(tài)經(jīng)驗及應用研究[D]. 李建斌.天津大學 2008
碩士論文
[1]劉管平的學術思想體系研究[D]. 林廣臻.華南理工大學 2012
[2]芻議當代中國民居建筑的傳承與發(fā)展[D]. 韓昱皓.青島理工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6396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3639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