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地理初探
發(fā)布時間:2017-04-08 01:08
本文關鍵詞:西夏地理初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地理研究是西夏學中基礎性的課題,地理不明會給其他問題的深入討論帶來諸多不便。拙文《西夏地理初探》通過對西夏不同地理要素的剖析,試圖展現(xiàn)西夏立國的地理基礎。文章共分為五部分,分別討論了西夏的疆域、政區(qū)、氣候、生態(tài)和植被、以及經(jīng)濟區(qū)的形成及其相關問題。 第一章梳理了從唐定難軍五州之地到西夏滅亡近四個世紀中西夏疆域的形成和演變過程。文章具體分為宋夏、夏遼、夏金、西夏西緣疆界等部分進行論述,較為翔實地展現(xiàn)了西夏疆域的盈縮、考訂了疆界的具體劃分。同時就疆界劃分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 第二章通過對黑水城出土文獻——《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門》的解讀,來說明西夏的政區(qū)狀況。文章認為,西夏政區(qū)與“漢式”政區(qū)存在著一定差別,如層級關系不明顯,政區(qū)的設置較為靈活,將州降級為與城寨同級的地位等等。西夏中后期的政區(qū)狀況應為:五府、十州、兩郡、九縣、十軍、十七監(jiān)軍司、二十六城寨。此外,文章還對《天盛律令》中有關西夏地方官制的資料進行了整理。 第三章主要討論了西夏氣候的冷暖和干濕狀況。對冷暖狀況的分析主要依據(jù)西夏文獻《月月樂詩》、《圣立義海·月之名義》中物候現(xiàn)象的古今對比,發(fā)現(xiàn)西夏具有早霜等氣候寒冷的跡象,與現(xiàn)在西北地區(qū)的物候大致相差一旬到半月的時間;干濕狀況則是通過對西夏水旱災害發(fā)生頻率的分析,發(fā)現(xiàn)西夏是一個早象嚴重的國家。 第四章試圖對西夏時期的鄂爾多斯高原、宋夏沿邊、河套平原、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等區(qū)域的生態(tài)面貌進行了復原。文章還就西夏境內(nèi)的野生動物狀況、西夏對環(huán)境的破壞以及其樸素的環(huán)保意識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第五章重點分析了西夏經(jīng)濟區(qū)形成的人口因素。指出了西夏具體的經(jīng)濟區(qū)劃:鄂爾多斯、阿拉善高原為畜牧區(qū),宋夏沿邊、河西走廊為半農(nóng)半牧區(qū)、寧夏平原為農(nóng)耕區(qū)。同時就黨項內(nèi)遷對區(qū)域文化的作用、宋夏沿邊生產(chǎn)方式的環(huán)境后果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西夏 地理 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5
【分類號】:K928.6;K246.3
【目錄】:
- 緒論10-20
- 一 關于選題、研究資料和基本思路10-11
- 二 學術史回顧11-20
- 第一章 疆域的形成及其演變20-68
- 第一節(jié) 定難軍的五州之地20-21
- 第二節(jié) 宋夏疆界21-46
- 一 西夏建國初期的宋夏疆界22-30
- 二 宋神宗親政與“元yP分疆”30-36
- 三 “紹圣罷議”與北宋對西夏疆土的進一步蠶食36-41
- 四 余論41-46
- 第三節(jié) 夏遼疆界46-54
- 一 夏遼的東段疆界47-50
- 二 夏遼的西段疆界50-54
- 第四節(jié) 夏金疆界54-63
- 一 西夏東北緣的夏金疆界54-56
- 二 西夏南緣的夏金疆界56-63
- 第五節(jié) 西夏的西緣疆界63-68
- 一 沙州及沙州回鶻的問題63-65
- 二 伊州問題65-68
- 第二章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門》與西夏政區(qū)68-105
- 第一節(jié)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門》中的地名翻譯及其地望考證68-86
- 一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門》中西夏地名的翻譯69-74
- 二 有關地望考證74-86
- 第二節(jié)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門》反映的西夏政區(qū)86-98
- 一 關于西夏政區(qū)的類型和數(shù)目86-90
- 二 關于西夏政區(qū)的排序和層級問題90-94
- 三 西夏政區(qū)的邊界94-96
- 四 西夏政區(qū)特點之歸析96-98
- 第三節(jié)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門》反映的西夏地方官制98-105
- 一 學術背景98-100
- 二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門》中西夏地方官制的信息100-105
- 第三章 自然地理(上):氣候狀況105-141
- 第一節(jié) 相關的學術背景和漢文史料所反映的西夏氣候信息105-112
- 一 唐宋時期中國氣候變遷的相關討論105-107
- 二 漢文史料所反映的西夏氣候信息107-112
- 第二節(jié) 《月月樂詩》和《圣立義海·月之名義》所反映的西夏氣候112-120
- 一 關于資料反映的地理范圍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112-115
- 二 《月月樂詩》和《圣立義!ぴ轮x》所反映的物候現(xiàn)象115-117
- 三 從古今物候現(xiàn)象的對照中看西夏的氣候特點117-120
- 第三節(jié) 水旱等氣象災害與西夏氣候的干濕狀況120-132
- 一 西夏的水旱災害概況120-125
- 二 西夏氣候干濕狀況的初步估計125-132
- 第四節(jié) 相關問題的討論132-139
- 一 氣象災害與西夏社會132-137
- 二 氣候與北方民族南下——以西夏為例137-139
- 第五節(jié) 簡短的結論139-141
- 第四章 自然地理(下):生態(tài)與植被141-179
- 第一節(jié) 關于研究資料和研究方法141-142
- 第二節(jié) 分區(qū)的植被和生態(tài)狀況142-169
- 一 鄂爾多斯地區(qū)142-154
- 二 宋(金)夏沿邊地區(qū)154-162
- 三 河套平原162-166
- 四 阿拉善高原166-168
- 五 河西走廊地區(qū)168-169
- 第三節(jié) 西夏境內(nèi)的野生動物169-172
- 第四節(jié) 西夏(宋)對環(huán)境的破壞和樸素的環(huán)保意識172-176
- 一 西夏(宋)對環(huán)境的破壞172-175
- 二 樸素的環(huán)保意識175-176
- 第五節(jié) 小結176-179
- 第五章 經(jīng)濟區(qū)的形成及其相關問題179-216
- 第一節(jié) 基本概念、研究狀況和存在的問題179-180
- 第二節(jié) 經(jīng)濟區(qū)形成的諸因素分析180-195
- 一 自然條件180-183
- 二 宋夏沿邊的居民結構183-190
- 三 黨項內(nèi)附以及宋夏雙方對沿邊人口的爭奪190-195
- 第三節(jié) 經(jīng)濟區(qū)的形成195-208
- 一 鄂爾多斯干草原區(qū)和阿拉善荒漠區(qū)196-199
- 二 宋夏沿邊和河西走廊地區(qū)199-207
- 三 寧夏平原207-208
- 第四節(jié) 相關問題的討論208-216
- 一 內(nèi)附黨項從“客人”——“主人”的轉變208-209
- 二 宋夏沿邊的生產(chǎn)方式與黃河泛濫209-216
- 結語216-218
- 附錄218-230
- 一 《圣立義!218-221
- 二 《月月樂詩》221-225
- 三 西夏文資料中的西夏地名225-230
- 參考文獻230-241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何旭佳;西夏水月觀音圖像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西夏地理初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917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291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