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張祖群的《新文化地理學:點、線、面維度的文化管理研究》
本文關鍵詞:從臺灣《地理學報》看兩岸人文地理學的發(fā)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2 4 4 世界文學評論第 1 7輯
文化地理研究的新視界 ——
評張祖群的《新文化地理學:點、線、面維度的文化管理研究》
喻學才
張祖群博士后、副教授的著作《新文化地理學:點、線、面維度的文化管理研究》2 0 1 3年 1 0月在光明日報出版社正式出版。我有幸先睹為快,拜讀了這部洋洋大觀的著作。 讀書做學問,有的人喜歡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將讀者罩入五里霧中,讓人不辨東西。其實最簡單的視角往往最便于解析復雜的問題。人類認識自我以外的世界,最直觀的思維就是“點一 線一面”的角度。張祖群的著作從點的角度評價分析中國傳統(tǒng)的聚落景觀,,對中外兩個“陜西村”的社會文化變遷進行對比;從線的角度對比 歷史街區(qū) (南北鑼鼓巷 )的生命有機體景觀,分
文化地理學的“文化轉向”,從傳統(tǒng)的陜西鄉(xiāng)村到現代首都的文化地圖繪制……張祖群副教授前
期有 1 1篇核心期刊論文 (其中5篇被人大復印資 料轉載或索引 ),和2個省部級課題的研究作為學術支撐,歷時4年,多次修改,才完成這部 2 5 萬字的厚重著作。 該著作分別從地理學的文化轉型、從文化景觀透析新文化地理學的角度,首次從點、線、 面的角度闡釋了文化遺產的變遷與機理,并且從“點一線一面”的角度分析不同文化遺產類型的
個案。從城市歷史地圖到城市文化地圖,為“是 否人類表層知識系統(tǒng)都可以繪制文化地圖”的論
析“太行八陘”線路文化遺產的空問聯(lián)系;從面的角度解讀徽州文化的經濟發(fā)展過程、揭示“實體文化一經濟文化一符號文化”三種層序性的文 化空間。著作最后上升到從城市歷史地圖到城市
題做了辨析,最后回歸到對“人一地”關系的進 一
步理解。新文化地理學是打開人類認識自然世
界、人文世界的一把新鑰匙,人類必須科學地認識自然并按照自然規(guī)律去適應自然、保護自然和 利用自然。我們質疑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合理認識
文化地區(qū)的跨越,從哲理層面上辨析人類表層知 識系統(tǒng)是否可以繪制文化地圖的問題。 新文化地理學在傳統(tǒng)文化地理學的基礎上,
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需要重新理解環(huán)境史。 文化地理研究和一個國家或區(qū)域發(fā)展階段與重大關切有內在對應邏輯。以中
國大陸與臺灣地區(qū)對比為例,臺灣的人文 (文化 )地理研究集中于制度地理和文化地理,大陸的人文 (文化 ) 地理研究則集中于區(qū)域地理和城市地理。臺灣人文地理似注重“軟質”地理研究,大陸人文地理
批判的發(fā)展成以研究文化作為解決地理問題的學科。新文化地理學派把研究的重點從文化景觀轉 向了空間與權力、空間與表征 (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 之間關系的探討。因此,我國文化地理學今后應該在科學、文化和哲學的指導下加強學科理論
的研究,充分吸收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在加強滲透研究的同時突出地理科學的特色與優(yōu)勢,在“人一地”關系研究中加重人的研究的分量。 該著作合計參閱7 0 0多個中外地理學文獻, 實際上相當于提供了一份反映文化地理學研究最新進展的資料目錄。該著作涉及從古籍史料到 主流的“ 3 D期刊” (《地理科學》、《地理研究》、《地理學報》 ),從傳統(tǒng)地理學思想到新
則關注“硬質”地理方面 (朱弦,陳曉亮 .從臺灣《地理學報》看兩岸人文地理學的發(fā)展[ J] .地 理學報 .2 0 0 9,6 4( 1 2 ): 1 5 3 4 . 1 5 4 8 )。這個
差異其實是和兩者的發(fā)展時序不一 (臺灣在 1 9 6 0 年代就開始騰飛、 1 9 8 0年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 一
,
而中國大陸 1 9 8 0年代才開始艱難進行改革開
放 )、兩者對應關注的社會文化問題重點也不同有密切關系。
本文關鍵詞:從臺灣《地理學報》看兩岸人文地理學的發(fā)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273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227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