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人文地理論文 >

關于古代氣候研究的幾點思考——以《黃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葉的氣候冷暖狀況》為例

發(fā)布時間:2018-10-12 18:42
【摘要】:關于古代中國氣候方面的研究成果頗豐 ,但方法上仍有不盡人意之處。梅花、柑橘等與人類行為密切相關的生物物種 ,被過分強調 ,而特殊小氣候下的個別現(xiàn)象往往被放大為普通規(guī)律。相反 ,對雨雪霜等物理現(xiàn)象關注不足。經常有意無意地以冬季溫度來代表全年溫度 ,而忽略了其他三個季節(jié) ;對史料的理解過于片面 ,在作氣候對比時出現(xiàn)標準的游移變換 ,論據與結論之間缺乏嚴密的邏輯必然性 ,運用理論時亦有隨心所欲之處。這些似乎可以歸結為“以論帶史”所致
[Abstract]:There are many achievements in climate research in ancient China,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unsatisfactory methods. Species such as plum blossom citrus and so on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behavior are overstressed and individual phenomena in special microclimates are often magnified into common rules. On the contrary, insufficient attention is paid to physical phenomena such as rain, snow and frost. The winter temperature is often used to represent the annual temperature,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while the other three seasons are neglected; the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is too one-sided, and there is a standard shift in climate comparison. There is no strict logical inevitability between arguments and conclusions, and there are arbitrary point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y. These seem to come down to "on the basis of history"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歷史系
【分類號】:K928.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滿志敏;關于唐代氣候冷暖問題的討論[J];第四紀研究;1998年01期

2 陳業(yè)新;兩漢時期氣候狀況的歷史學再考察[J];歷史研究;2002年04期

3 周宏偉;利用歷史文獻資料研究華南氣候變化問題芻議——讀《中國熱帶的小冰期及其環(huán)境效應》一文所想到的[J];中國史研究;2002年03期

4 郭建平,高素華;高溫、高CO_2對農作物影響的試驗研究[J];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0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葛全勝,方修琦,鄭景云;中國歷史時期溫度變化特征的新認識——紀念竺可楨《中國過去五千年溫度變化初步研究》發(fā)表30周年[J];地理科學進展;2002年04期

2 葛全勝,何凡能,鄭景云,滿志敏,方修琦;21世紀中國歷史地理學發(fā)展的思考[J];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3 向樹元,喻建新,王國燦,雙燕,吳燕玲;東昆侖阿拉克湖地區(qū)近2ka以來風成沙沉積的氣候變遷記錄[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4 許清海,肖舉樂,中村俊夫,陽小蘭,楊振京,梁文棟,井內美郎;孢粉記錄的岱海盆地1500年以來氣候變化[J];第四紀研究;2004年03期

5 楊保,施雅風,李恒鵬;過去2ka氣候變化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02年01期

6 溫孝勝,彭子成,趙煥庭;中國全新世氣候演變研究的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1999年03期

7 徐海;中國全新世氣候變化研究進展[J];地質地球化學;2001年02期

8 儲國強,孫青;中世紀暖期前后我國雷洲半島地區(qū)的古氣候變化[J];地質力學學報;2002年04期

9 金章東,沈吉,王蘇民,張恩樓;岱海的“中世紀暖期”[J];湖泊科學;2002年03期

10 王靜,方鋒,尉元明;大氣CO_2濃度增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潔;李天來;徐晶;;不同時期晝間亞高溫處理對日光溫室番茄生長發(fā)育的影響[A];2004年中國設施園藝學會學術年會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富成;漢代農業(yè)生產管理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7年

2 周群英;渭河流域全新世成壤環(huán)境演變及人類活動影響高分辨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3 袁延勝;東漢人口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4 肖尚斌 ;東海內陸架泥質沉積的古環(huán)境記錄[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5 楊洪建;FACE對水稻根系生育的影響及其與產量形成的關系[D];揚州大學;2005年

6 謝連文;羅布泊現(xiàn)代鹽湖沉積與近兩千年氣候變化遙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4年

7 楊煜達;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風氣候與天氣災害[D];復旦大學;2005年

8 楊蕤;西夏地理初探[D];復旦大學;2005年

9 謝遠云;江漢平原江陵地區(qū)9 kaBP以來的氣候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2004年

10 金章東;內蒙古岱海地區(qū)全新世以來的化學風化及古環(huán)境變遷[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俊荊;歷史時期氣候變遷與中國戰(zhàn)爭關系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2 江波;末次冰盛期以來黑潮流域的古環(huán)境演化[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3 包紅花;科爾沁沙地近300年旱澇時空分布特征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4 李燕;古代黃河中游環(huán)境變化和災害對于都市遷移發(fā)展的影響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5 況潤元;湖北神農架近2000年來的石筍氣候記錄[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王_";十六國北朝荒政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7 楊兆芳;農業(yè)植被凈初級生產力模型研究——以稻麥作物為例[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4年

8 顧暉;FACE對稻米品質的影響及其原因分析[D];揚州大學;2005年

9 何金玉;激光對小麥UV-B損傷防護和修復作用的熱效應機制初步研究[D];西北大學;2006年

10 李春艷;戰(zhàn)國末到西漢時期的氣候變化與關中農業(yè)的大發(fā)展[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中國科學A輯;1973年02期

2 張丕遠,王錚,劉嘯雷,張時煌;中國近2000年來氣候演變的階段性[J];中國科學B輯;1994年09期

3 陳渭南 ,高尚玉 ,邵亞軍 ,張會玲;毛烏素沙地全新世孢粉組合與氣候變遷[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01期

4 鄭斯中;1400—1949年廣東省的氣候振動及其對糧食豐歉的影響[J];地理學報;1983年01期

5 張德二;中國歷史文獻檔案中的古環(huán)境記錄[J];地球科學進展;1998年03期

6 高素華,郭建平,張國民,王連敏,王立志;低溫對玉米幼苗生理反應的影響[J];應用氣象學報;1999年02期

7 齊玉春,董云社,章申;農業(yè)微環(huán)境對土壤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J];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0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英格瑪·伯格曼 ,竺峰 ,彬華;我的需要和我的愿望[J];世界電影;1980年02期

2 王建華 ,林立;試論竺可楨科學成就的認識論意義[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01期

3 吳明亮;醫(yī)學英語學習[J];吉林醫(yī)學;1981年03期

4 馮化雨;;草木篇[J];南都學壇;1981年02期

5 弗朗西斯·雅姆 ,羅國林;翻看歷書的女孩[J];外國文學;1982年10期

6 艾碧溪;象鼻蟲紀念碑[J];世界知識;1982年10期

7 胡勛華;對高考地理總復習之管見[J];貴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0期

8 呂濟民;;訪緬散記[J];世界知識;1983年16期

9 謝天佑;氣候·收成·糧價·民情——讀《李煦奏摺》[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年04期

10 桂國平;;形狀各異的房屋[J];世界博覽;1984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曉東;韋志剛;;青藏高原地表反射率變化對高原鄰近及北半球氣候的影響——兩組數(shù)值試驗結果的對比分析[A];青藏高原與全球變化研討會論文集[C];1994年

2 曾雄生;;適應和改造:中國傳統(tǒng)農學中的“天人關系”略論[A];中國經濟史上的天人關系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9年

3 楊振紅;;試論漢代人與自然的互動關系[A];中國經濟史上的天人關系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9年

4 趙宗慈;高學杰;徐影;羅勇;丁一匯;;西部開發(fā)與建設的氣候保障[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5 李秀存;李耀先;張永強;;ENSO事件對廣西氣候的影響分析[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6 韓立剛;;我國西部地區(qū)新石器時代動物群、氣候與人類發(fā)展[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7 丁力行;劉世恩;雷紅兵;;水源熱泵在湖南地區(qū)應用的經濟性分析[A];全國暖通空調制冷200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0年

8 李忠;路賓;;氣候補償器在熱水供暖系統(tǒng)中的應用[A];全國暖通空調制冷2000年學術年會資料集[C];2000年

9 張新時;;草地的氣候—植被關系及其優(yōu)化生態(tài)—生產范式[A];Ecological Services of Grassland in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0年

10 孟祥化;葛銘;武法東;;宇地系統(tǒng)氣候沉積周期[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編譯/小姜;智能候車亭會畫最佳路線圖[N];北京科技報;2004年

2 本報記者 亓艷萍;《京都議定書》為全球變暖負責[N];中國電力報;2004年

3 青澤;全球變暖沖擊加州經濟[N];中國環(huán)境報;2004年

4 詩真;極端天氣保險損失創(chuàng)記錄[N];中國環(huán)境報;2004年

5 南京氣象學院大氣科學系 李秀萍 國家氣候中心 羅勇 劉洪濱;氣候突變真的會發(fā)生嗎?[N];中國經濟導報;2004年

6 張家誠;天氣與氣候的科學概念[N];中國氣象報;2004年

7 李賽 陳磊;中國氣象局大氣成分觀測與服務中心成立[N];中國氣象報;2004年

8 記者 亦卓;建立公平而有效的國際氣候機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9 子需 鄭和;貴州水電開發(fā)彰顯生態(tài)效應[N];中國水利報;2004年

10 張宏強;游走在建筑師與商人之間[N];新京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新;生態(tài)因素對玉米生長發(fā)育影響及氣候生態(tài)模型與評價系統(tǒng)建立的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2年

2 過仲陽;環(huán)境演變中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3 江新勝;中國白堊紀沙漠及其古氣候[D];成都理工大學;2003年

4 張振平;中國優(yōu)質烤煙生態(tài)地質背景區(qū)劃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

5 于衛(wèi)東;氣候過程中的海洋—大氣相互作用研究——小尺度的!獨馔窟^程和大尺度的熱帶!獨庀嗷プ饔眠^程[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6 黃領梅;水文要素對人類活動響應的研究——以和田河流域為例[D];西安理工大學;2005年

7 張恒德;極渦的活動特征與數(shù)值模擬及其對我國氣候的影響[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5年

8 劉本華;西拉木倫河中上游流域水資源變遷因子分析及其恢復建設建議[D];吉林大學;2005年

9 胡立勇;油菜品質形成的生理生態(tài)基礎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5年

10 蘇建榮;云南紅豆杉種群生物學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明鋒;基于數(shù)據倉庫和OLAP的福建省氣候WEB信息系統(tǒng)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2 孫超法;生態(tài)氣候交換空間[D];湖南大學;2001年

3 夏詠華;“厄爾尼諾”事件及其對氣候和航海活動的影響[D];大連海事大學;2001年

4 許東風;結合氣候的重慶地區(qū)住宅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02年

5 袁順全;能源消費變化及其與經濟和氣候的關系研究[D];河南大學;2002年

6 李后信;150ka B.P.以來薩拉烏蘇河流域常量元素分布記錄的氣候及其變化[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7 李國慶;鄂爾多斯高原氣侯變化及典型植物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年

8 楊正宇;四類氣候—植被關系模型的比較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年

9 張永滿;西部濕陷性黃土地區(qū)路用瀝青氣候適用性研究[D];長安大學;2003年

10 王江;冬小麥主要發(fā)育期農田小氣候與大氣候相關規(guī)律的研究[D];河南農業(yè)大學;2003年

,

本文編號:226719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2267197.html

上一篇:“大金沙江”考辨  
下一篇:擁抱大龍湖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316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