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理研究述論——以近三十年中國古都研究為中心
[Abstract]:From historical geography to historical geography,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discusses the m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urse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focusing on the study of ancient capital in China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n, the trend, main research field, organization and trend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ical geography after the 1930s are briefly discussed, and the "Great Ancient Capital" in Chinese history is also discussed as the center. They generally refer to the capital of the most important dynasty in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Xia Dynasty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The usage of "the Great Ancient Capital" appeared only after the Republic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long time of the capital, it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and gradually appeared the name of "several Ancient Capital". The evolution process from "two ancient capitals" to "nine ancient capitals" is explained and analyzed, and the criteria, main points and weaknesses of the selection are pointed out, and analyzed.
【作者單位】: 日本龍谷大學文學部;
【分類號】:K828;K928.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侯仁之;歷史地理學研究中的認識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4期
2 侯仁之;歷史地理學芻議[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1962年01期
3 侯仁之;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9年01期
4 譚其驤;;中國歷史上的七大首都(中)[J];歷史教學問題;1982年03期
5 華林甫;20世紀的中國古都研究[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年01期
6 葛劍雄;論中國的大古都的等級及其量化分析──兼答安陽能否列為“七大古都”[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01期
7 馮賢亮;“七大古都”說論辯始末[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7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王世恩;;殷鄴安陽是中國的“大”古都[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四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1997年
2 鄒逸麟;;也談安陽是否夠格列為中國歷史上的大古都[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一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1993年
3 張之;;歷史上安陽與鄴之關系[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二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1994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開隊;;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對當前淮河流域史研究的啟示[J];安徽史學;2011年05期
2 張光英;;閩東木拱廊橋建筑與傳統(tǒng)村落環(huán)境意象研究——以閩東壽寧尤溪古村落為例[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29期
3 沈世培;;唐代私家園林別墅的藝術理念[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王洪瑞;;《中國歷史地理學》教學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5 吳進甫;吳娜;;殷墟的古地理環(huán)境[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6 鄧輝;試論區(qū)域歷史地理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兼論北方農(nóng)牧交錯帶地區(qū)的歷史地理綜合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7 陳喜波,顏廷真,韓光輝;論清代長城沿線外側城鎮(zhèn)的興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8 鄧輝;論侯仁之歷史地理學的“環(huán)境變遷”思想[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9 姚宏杰;關于道武帝早年身世的若干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10 ?偙;;古代皇太后“稱制”制度存在、延續(xù)的基本原因[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林秀姿;;游牧民族社會與營造——重讀北魏拓跋鮮卑的平城與洛陽之空間地景轉變[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年
2 朱士光;;漢唐長安地區(qū)的宏觀地理形勢與微觀地理特征[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輯)——中國古都學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集[C];1984年
3 李蔚;;古都研究的新篇章——評《中國都城歷史圖錄》[A];中國古都研究(第四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四屆年會論文集[C];1986年
4 朱士光;;秦漢時期關中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及其對都城建設的影響[A];中國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輯)——中國古都學會第五、六屆年會論文集[C];1987年
5 朱士光;;簡論歷史地理學對推進我國古代都城與城市研究的意義和作用[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九輯)——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年會暨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司徒尚紀;許桂靈;;古都的歷史地理研究芻議——以廣州古都為例[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輯)——中國古都學會2003年年會暨紀念太原建成250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馬世之;;新砦城址與啟都夏邑問題探索[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輯)——鄭州商都3600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徐衛(wèi)東;;明代皇位繼承中的監(jiān)國[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9 孟凡人;;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A];明史研究第8輯[C];2003年
10 高賢棟;;《魏書·李沖傳》“舊無三長,唯立宗主督護”辨析[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兵;唐代長安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秦偉江;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區(qū)域自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李利平;中國公務員規(guī)模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孫瑜;唐代代北軍人群體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苗霖霖;北魏后宮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曾忠忠;基于氣候適應性的中國古代城市形態(tài)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于文善;抗戰(zhàn)時期重慶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榮;清朝乾隆時期哈薩克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程森;明清民國時期直豫晉魯交界地區(qū)地域互動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孟萬忠;歷史時期汾河中游河湖變遷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旭輝;秦都移異與秦的崛起和統(tǒng)一[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徐靜;清末萬載、上高盧羅兩姓爭界案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郭藝萍;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論爭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羅臻輝;歷史文化地理視野下的清水祖師信仰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黎林;嶺南傳統(tǒng)水鄉(xiāng)古村落[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6 朱曉艷;明代兩京制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陰文燕;農(nóng)村從土葬到火葬的道德理由探析[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馮瑞;北宋歷史地理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9 賈連港;宋代內(nèi)禪政治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10 沈波;明代地理學與歷史地理學[D];西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侯仁之;北京都市v|展過程中的水源UO楲[J];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1955年01期
2 侯仁之;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9年01期
3 侯仁之;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與聚落——首都都市計劃中新定文化教育區(qū)的地理條件和它的發(fā)展過程[J];地理學報;1951年Z1期
4 黃盛璋;西安城市發(fā)展中的給水問題以及今后水源的利用與開發(fā)[J];地理學報;1958年04期
5 楊吾揚;經(jīng)濟地理學、空間經(jīng)濟學與區(qū)域科學[J];地理學報;1992年06期
6 唐以劍;中國地理學的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1992年04期
7 楊寬;商代的別都制度[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1期
8 譚其驤;中國歷史上的七大首都(上)[J];歷史教學問題;1982年01期
9 譚其驤;;中國歷史上的七大首都(中)[J];歷史教學問題;1982年03期
10 馬正林;殷·鄴·安陽[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尹鈞科;;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及其在古都學研究中的地位[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一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1993年
2 朱士光;;初論我國古代都城禮制建筑的演變及其與儒學之關系[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四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199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億里;“鄭州商都3600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4年年會”隆重召開[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年01期
2 劉藝書;北京歷史地理研究新成果[J];前線;2002年03期
3 吳宏岐,李瑞;關于中國古都學的若干理論問題[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4 吳越;《東北歷史地理研究》簡介[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9年06期
5 華林甫;;簡析《歷代國都圖》的古都學價值[J];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6 徐衛(wèi)民;史念海先生與中國古都學[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7 霍宏偉;;“古都大同城市文化建設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10年年會”綜述[J];中國歷史文物;2010年06期
8 許桂靈;司徒尚紀;;澳門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地理初探[J];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9 辛德勇,華林甫;1997年中國歷史地理研究述評[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8年07期
10 蔡云輝;“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會議綜述[J];文史雜志;2002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史念海;;中國古都學會年會開幕辭[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四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1997年
2 范世康;;在紀念太原建城2500年暨中國古都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上的致辭[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輯)——中國古都學會2003年年會暨紀念太原建成250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朱士光;;中國古都學理論建設芻議[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輯)——鄭州商都3600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趙寧俠;;前言[A];中國古都研究(第九輯)——中國古都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1991年
5 蔣益民;;在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上的歡迎詞[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三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1995年
6 朱士光;;中國古都學會第十六屆年會暨莒文化研討會開幕詞[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六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六屆年會暨莒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7 朱士光;;中國古都學發(fā)展的新機遇與新思路[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七輯)——中國古都學會2000年學術年會暨中華古都徐州歷史文化資源開發(fā)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8 許成;賀吉德;;關于中國古都學研究對象之淺見——兼與朱啟鑾、夏萬年先生商榷[A];中國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輯)——中國古都學會第五、六屆年會論文集[C];1987年
9 史念海;;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開幕詞[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三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1995年
10 解世增;;在中國古都學會第十六屆年會暨莒文化研討會開幕式上的歡迎詞[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六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六屆年會暨莒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中國古都學會會長、陜西師范大學教授 朱士光;近年來中國古都學研究的新探索[N];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燕雁 南婷 武敵;中國古都學會:大同古都風范將重現(xiàn)[N];中國建設報;2010年
3 記者 陳茁邋實習生 賀雙印;鄭韓故城就在今新鄭市[N];河南日報;2008年
4 葛劍雄(作者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走向世界的中國歷史地理學[N];解放日報;2002年
5 記者 張國防;雅安要建蜀心樓?[N];雅安日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畢雅靜;mP、灞二水歷史變遷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2 李中鋒;宋代政區(qū)地理研究及其信息系統(tǒng)處理[D];四川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2158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2215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