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拜圖”儀式展演——來自閩西培田古村的調(diào)查研究
[Abstract]:"Bai map" is an ancient form of sacrificial ancestor, which has been seen in Liancheng County of Western Fujian Province and so on, among which the "worship" ceremony of Pei Tian Wu's "worship" is well preserved. The folk custom of two days in the new village of Pei Tian Village, which takes more than two hundred years, does not decline, its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at the Confucian ethics has not been emphasized by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It is still an indispensable ideological basis for maintaining the benign operation of rural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we should conscientiously excavate and make use of the valuable resources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countryside so that it will add glor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country today.
【作者單位】: 贛南師范學院客家研究院;贛南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客家文化研究”(編號:12&ZD132)子課題“客家文化遺產(chǎn)與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階段成果
【分類號】:K92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龐樸;;近代以來中國人的文化認識歷程——兼論文化的時代性與民族性[J];教學與研究;1988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穎;;“雙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齋志異》和子弟書“志目”為例[J];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
2 孫其香;;古老與現(xiàn)代的合奏——從《聊齋俚曲·窮漢詞》中的疊音詞談起[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3 孫顯元;;大學文化的載體和構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4 夏當英;孔子道德本位的社會秩序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5 樊俊利;;試論鄭珍《說文逸字》的貢獻[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6 秦淮;;梁漱溟的中國哲學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7 楊增宏;;甲骨文會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8 錢善剛;;道:假設抑或承諾——胡適《淮南子》研究初論[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范蓓蕾;;古詩文教學有效誦讀的求致路徑[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10 申睿;;《原本玉篇殘卷·糸部》或體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洪伯;;秦漢“稗官”考 秦漢基層機構的組織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孫秋霞;;藝術類博物館與青少年美育[A];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北京博物館學會第五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夏慧茹;;《說文解字》與中醫(yī)基礎理論[A];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周懷宇;曹懷鋒;;論《管子·地員》篇生態(tài)學價值及其現(xiàn)代意義(論文提綱)[A];管子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會第四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09年
5 黃薇;;微探建甌方言熟語歌謠的語言[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李品素;;《歧路燈》中的“訖”[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7 徐福艷;;“裸”字古今探[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8 沈陽;;論“神仙思想”在漢畫舞蹈身體語言上的體現(xiàn)[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陳昌芳;;異體字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納·蘇雅拉;曹雅潔;;紅山文化玉器與薩滿教[A];論草原文化(第五輯)[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艷清;清代“六書”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廖文婕;我國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系統(tǒng)結構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盧建平;基于拓撲學和統(tǒng)計學的無字庫漢字智能造字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鄭林華;墨家思想與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杜運輝;張岱年人生哲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鄭君;基于文獻的中藥毒性認識變化規(guī)律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9 宋新娟;中醫(yī)傳統(tǒng)圖式符號審美及應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10 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紅剛;社會轉型期我國體育公共產(chǎn)品的整合與開發(fā)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楊秋利;《醒世姻緣傳》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海賓;民事連帶責任探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王秀梅;休閑食品包裝的趣味性設計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8 趙巍;從《史記》看司馬遷的《詩》學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滕亞秋;契丹帶飾研究:以蹀躞帶為中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賈清宇;孟子引《書》論《書》考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龍志毅;;花溪的文化內(nèi)涵[J];當代貴州;2010年23期
2 唐安平;楊政益;;三門塘的文化內(nèi)涵——天柱縣三門塘民族文化村[J];當代貴州;2008年18期
3 李煌;劉子申;;河南地名命名規(guī)律及文化內(nèi)涵探析[J];黑龍江史志;2011年03期
4 邵榮霞;武漢地名的文化內(nèi)涵[J];長江論壇;1999年01期
5 吳偉軍;;貴州漢語地名的文化內(nèi)涵[J];大家;2010年17期
6 李仙娟;;地名的文化內(nèi)涵——臨猗地名折射出的文化信息[J];商洛師范?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7 楊謝華;;江門老城區(qū)地名淺析[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8 潘年英;;又見西江[J];當代貴州;2008年17期
9 沈昆;;集美鰲園與嘉庚公園[J];風景名勝;1999年11期
10 朱睦卿;;龍飛鳳舞到錢塘[J];杭州通訊;2006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張中波;李付娥;;地名花語——淺談地名文化中的花卉地名[A];2008中國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馬俊才;;鄭、韓兩都平面布局初論(綱要)[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五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五屆年會暨新鄭古都與中原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3 朱睦卿;;龍飛鳳舞到錢塘——讀《杭州的山》[A];徐霞客與越文化暨中國紹興旅游文化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4 陳鳳娟;;徐霞客與雁蕩山石景[A];徐霞客在浙江[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段建國;王家大院建筑的文化內(nèi)涵[N];中國文化報;2008年
2 繆悠馬;閩西連城:幽雅的脈脈風情[N];中國文化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劉云;浪漫之都——法國巴黎[N];云南日報;2007年
4 張廣明;一處古代儒釋道思想合一的藝術園林[N];忻州日報;2007年
5 葉慧;在麗水觸摸藝術、浪漫與休閑[N];麗水日報;2007年
6 張展;在行走中追尋文明的根脈[N];中國信息報;2007年
7 ;烏鎮(zhèn)三章[N];中國文物報;2008年
8 陳丹虹;客家傳奇在連城[N];中華合作時報;2001年
9 本版編輯邋殷貝 周魚;正在消逝的珠海老地名[N];珠海特區(qū)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徐 英;蘇州拯救瀕危老地名[N];中國商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陸利軍;越南行政地名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
2 戴林利;明清時期重慶“八景”分布及其文化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3 薄麗麗;上海街道名稱的文化內(nèi)涵與語言特點[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4 鄧慧蓉;中國地名和文化關系的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21417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2141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