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哈維對海德格爾“地方”思想的一次學術建構
本文選題:建構 + 地方; 參考:《人文地理》2013年06期
【摘要】:大衛(wèi)·哈維在收錄于其《正義、自然與差異地理學》文集中的《從空間到地方,再回看》這篇文章中,對他所謂的馬丁·海德格爾"地方建構"思想進行了批判。通過忠實地引用哈維和海德格爾的著作、分析其各自觀點形成的背景并提供依據,本文詳盡揭示了哈維在勾勒海德格爾思想這一學術工作中的操作細節(jié),即他實際上大量使用了重排引文、重組素材、偷換主題、"視而不見"、模糊處理等做法,"制造"出一個需要批判的所謂海德格爾的"地方建構"思想,從而對自己所要提出的"地方建構"思想加以支持。僅就目前所掌握的文獻看,海德格爾有他自己的"地方"和"空間"思想,但并未明確討論過甚至從沒有提到過哈維所關心的"地方建構"問題。
[Abstract]:David Harvey criticizes Martin Heidegger's thought of "local construction" in his collection of works Justice, Nature and Different Geography from Space to place. By faithfully quoting the works of Harvey and Heidegger,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ir respective viewpoints and providing the basis, this paper reveals in detail the operational details of Harvey's academic work in outlining Heidegger's thought. That is, he actually used a lot of rearranging citations, reorganizing materials, changing themes, "turning a blind eye" and dealing with ambiguity, and "creating" a so-called Heidegger's idea of "local construction" that needs to be criticized. In order to support their own idea of "local construction". As far as the literature is concerned, Heidegger has his own ideas of "place" and "space", but he has not discussed or even mentioned the problem of "local construction" which Harvey is concerned about.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旅游學院;中山大學旅游發(fā)展與規(guī)劃研究中心;
【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資助項目(40000-3161105)
【分類號】:K90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竇曉光;淺析鄧小平關于時間的看法[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2 曾裕華;;論古希臘哲學研究方向的轉變[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3 龍明慧;;翻譯的形而上——論“忠實”之于翻譯的本體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4 李孟國;;海德格爾的“倫理”論題與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5 王穎斌;;海德格爾的“無”所隱含的多重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6 鄧曉臻;;海德格爾的“此在”范疇——基于馬克思文本的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7 徐朝友;;斯坦納譯學的海德格爾淵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陳海燕;;謝林與海德格爾藝術觀念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9 趙光旭;;現象學與華茲華斯的情感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曾云;;源初境域和意義顯示——海德格爾早期對“世界”的解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雪;劉泰然;;反現代性與復魅之詩——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中的神話修辭[A];湖南省美學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2010年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張蓬;;哲學主題的歷史轉換與哲學的當代性問題——試論馬克思哲學的“存在論”意義[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3 王國壇;;馬克思哲學勞動主題引論——兼與吳曉明教授對話[A];繁榮·和諧·振興——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7年
4 姜佑福;;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質”看當代中國“理論創(chuàng)新”的主題[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5 張紅嶺;;《共產黨宣言》與現代歐洲虛無主義[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何華青;;論勞斯的實踐實在論[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7 余在海;;技術的本質與時代的命運——海德格爾《技術的追問》的解讀[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8 吳先伍;;虛無抑或陌生?——勒維納斯的死亡思想研究[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9 李菁;;蟲洞?——海德格爾的存在之旅[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10 王凌云;;論保護[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張鳳蓮;馬克思對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挑戰(zhàn)[D];南開大學;2010年
4 孫經國;從理想性政治哲學到現實性政治哲學[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吉林;權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評估合法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福海;論海德格爾的本源之思與詩性突圍[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任相梅;張煒小說創(chuàng)作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吳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學[D];吉林大學;2011年
9 史清竹;馬克思貨幣哲學思想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馬新宇;辯證法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虛無主義的超越[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粟亮;莊子的自由之道[D];湘潭大學;2010年
3 羅茜;黑暗中的希望之光[D];湘潭大學;2010年
4 胡斯源;大學生生命教育探索[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周珍;利科的解釋學符號美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羅云;舍勒技術哲學思想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7 程曉;論詹姆遜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詮釋學[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8 陳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內涵及關系[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周志平;重塑“師魂”[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何長江;中國當代室內設計中對傳統空間倫理的繼承[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黑小普;向滌坤;;梁冬停留過的地方[J];商務旅行;2007年06期
2 閆玉;;一個支點,撬起一隅地方——評《嶺南走廊——帝國邊緣的地理和政治》[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3 段義孚;志丞;左一鷗;;人文主義地理學之我見[J];地理科學進展;2006年02期
4 王敏;王阜嬰;;香巴拉[J];生命世界;2006年10期
5 ;人一生要去的50個地方[J];晚報文萃;2003年12期
6 圓圓;中國地方三寶[J];食品與健康;2004年10期
7 ;單身者的旅游圣地[J];廣西質量監(jiān)督導報;2006年02期
8 ;中國最適合度蜜月的十個地方[J];廈門航空;2008年06期
9 江天義;;比夢境更為遙遠的地方[J];絲綢之路;2006年07期
10 ;}D~T生u"自救b0R輕}荒[J];云南政報;1950年03期
,本文編號:21121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2112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