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祥著:《魏晉本土文學地理研究》
本文選題:本土文學 + 胡阿祥 ; 參考:《學!2005年02期
[Abstract]:......
【分類號】:K9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海娟;;從多元系統(tǒng)論的角度淺析五四翻譯文學繁榮原因[J];內江科技;2008年01期
2 ;相聚南安《泉州文學》座談會在康美鎮(zhèn)政府召開[J];泉州文學;2007年10期
3 王曉春;權宇;;短篇小說《卡拉維拉斯縣馳名的跳蛙》的美學關懷——馬克·吐溫式幽默中的“欺騙”[J];經濟研究導刊;2010年16期
4 任美衡;;近三十年衡陽本土文學概論[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5 周猹銘;從“客卿文學”到“本土文學”——對云南當代民族文學和地域文學發(fā)展的一種宏觀把握[J];民族文學研究;1993年02期
6 鄧經武,陶昒;全球一體化語境中本土文學的自我確認——《戰(zhàn)爭和人》得失談[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S4期
7 胡阿祥;論魏晉時期巴蜀地區(qū)本土文學的寂寥[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8 李琴;;中國翻譯文學與本土社會文化——中國翻譯文學與本土文學的互動關系研究(之一)[J];貴州社會科學;2009年06期
9 胡阿祥;以魏晉本土文學為例談地理分區(qū)[J];史學月刊;2004年04期
10 葉會昌;郎瑞萍;;20世紀北朝本土文人詩研究綜述[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阿祥;;魏晉時期淮南地區(qū)本土文學述論[A];第二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2 王衛(wèi)婷;;魏晉南北朝時期州郡地志略述(摘要)[A];“江淮地域與六朝歷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胡秋銀;;“竹林七賢”的由來與性質[A];第二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胡阿祥;;東晉南朝人口南遷之影響述論[A];六朝歷史與吳文化轉型高層論壇論文專輯[C];2007年
5 王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市場體系和多樣化的市場類型[A];“江淮地域與六朝歷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黃明蘭;;再論魏晉清談玄風中產生的名流雅器——麈尾——從洛陽曹魏墓室壁畫《麈尾圖》說起[A];中國漢畫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上)[C];2004年
7 劉懷榮;;魏晉樂府官署的演變考[A];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研究——第一屆與第二屆“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江淮地域與六朝歷史”學術研討會日程安排[A];“江淮地域與六朝歷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劉同為;花家濤;;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在武術套路演練中的體現(xiàn)[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10 封海清;;儒學式微與西晉滅亡——道德失落的政治危害[A];孔學研究(第四輯)[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鐘華生;梳理深圳本土文學命脈[N];深圳商報;2009年
2 王勝旺遵義日報社;本土文學青年創(chuàng)作之路在何方[N];遵義日報;2009年
3 南方日報記者 吳敏 實習生 王晶晶 劉思宇;《作品》的“冒險”:挖掘本土“草根”作家[N];南方日報;2011年
4 記者 夏婧;用十年時間發(fā)掘本土文學潛力股[N];重慶日報;2010年
5 通訊員 陳定波;發(fā)揮優(yōu)勢 多出精品[N];塔城報;2009年
6 李建森;遠逾宋唐 直攀魏晉[N];中國文化報;2009年
7 李小樹;魏晉南北的民間授史活動[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8 通訊員余海峰;精河縣注重培養(yǎng)本土文藝人才[N];博爾塔拉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曹新玲;古城西安話魏晉[N];新疆日報(漢);2011年
10 何艷萍;《勐巴娜西》社科文藝季刊獲省級優(yōu)秀封面獎[N];云南經濟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志偉;英雄"與魏晉文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李琴;中國翻譯文學與本土文學的互動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3 林作帥;論上海翻譯文學與本土文學的張力與對話(1843-1919)[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4 渠曉云;魏晉散文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5 李卿;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家族、宗族關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2年
6 葉如蘭;沖撞·融合[D];復旦大學;2009年
7 宋琳;基于《漢語大詞典》語料庫的魏晉新詞語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郭永利;河西魏晉十六國壁畫墓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9 趙建軍;魏晉般若與美學[D];復旦大學;2004年
10 石圓圓;日本夢與中國鄉(xiāng):論周作人對風物的“寄情”書寫[D];復旦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建林;魏晉“春秋決獄”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2 蘇民;士族與魏晉新政權[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3 張靜;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地位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2年
4 王政之;王肅《孔子家語注》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5 汪楠;魏晉論語學述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李媛;魏晉樂府詩的音樂文學特點及其文化學闡釋[D];安徽大學;2003年
7 閆瑋;論魏晉士人的人格美觀念[D];河北大學;2006年
8 辛文;魏晉玄言詩研究[D];江南大學;2009年
9 昂六壽;漢魏晉南北朝語音規(guī)范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9年
10 孫少華;《孔叢子》的成書時代與作者及其材料來源[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0831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2083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