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長安的私家園林景觀
本文選題:唐代 + 長安; 參考:《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摘要】:唐代是中國古代園林風格轉變的重要時期。唐長安私家園林的藝術性較之上代又有進一步升華。唐長安私家園林的山體、水體、植物、動物、建筑等景觀要素和諧融匯,園池構筑日趨洗練明快,士人將詩情畫意引入園林,使崇尚自然的美學原則充分實現(xiàn),為后世的寫意山水園奠定了基礎。
[Abstract]:The Tang Dynasty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garden style. The artistry of Tang Changan private garden was further sublimated than that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The landscape elements of Tangchang'an private garden, such as mountains, water bodies, plants, animals, buildings, and so on, are in harmon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arden pool is increasingly clean and brisk. The scholars have introduced poetry and painting into the gardens, so that the aesthetic principle of advocating nature can be fully realized. For the future freehand brushwork landscape garden laid the foundation.
【作者單位】: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分類號】:K928.7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亢寧梅;中國古典園林美學特點初探[J];郴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6期
2 李紅霞;道家隱逸與唐代山水藝術關系初論[J];固原師專學報;2002年05期
3 岳毅平;論白居易的園林景觀說[J];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4 封云;門窗洞墻——古典園林的小品之妙[J];華中建筑;2003年03期
5 王魯民,徐維波;從《池上篇》看白居易的園林意象[J];華中建筑;2004年02期
6 左鵬;論唐詩中的江南意象[J];江漢論壇;2004年03期
7 鄭麗霞;周華;陳九輝;;淺談生態(tài)園林與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年25期
8 岳毅平;試論園林與文學之關系[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9 王志勝;淺析唐朝社會的別墅[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10 傅合遠,王元民;意境美 線條美 模糊美——簡論書法和建筑的會通[J];美與時代;2005年10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俞明;歷史名勝與中國古代文學[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2 陳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王欣;傳統(tǒng)園林種植設計理論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5年
4 李瑞;唐宋都城空間形態(tài)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臧麗娜;明清徽州建筑藝術特點與審美特征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6 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7 莊岳;數(shù)典寧須述古則,,行時偶以志今游[D];天津大學;2006年
8 周睿;張說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9 張曉燕;中國傳統(tǒng)風景園林廊設計理法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8年
10 黃一斕;異彩紛呈的明晚期民間日常生活[D];浙江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燕;論中國古典園林的美學風格[D];四川師范大學;2003年
2 夏金婷;中國古典庭園環(huán)境藝術設計研究——淺析構成要素及其關系的演變[D];東華大學;2004年
3 張?zhí)m;山水畫與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配置關系之探討[D];浙江大學;2004年
4 陳建新;高速公路路際景觀系統(tǒng)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5 白茹冰;論唐代牡丹的引種、推廣與興盛[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6 李朗然;中法古典園林藝術比較[D];中南林學院;2005年
7 袁源;基于人文社會學視角的明代家具史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5年
8 鄭麗虹;近現(xiàn)代社會轉型與蘇州的城市設計[D];蘇州大學;2005年
9 張婕;明清小說與園林藝術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10 歐陽薇;試論園林化居住小區(qū)[D];天津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費杰,侯甬堅,劉曉東,安芷生,王蘇民;基于黃土高原南部地區(qū)歷史文獻記錄的唐代氣候冷暖波動特征研究[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1年04期
2 孫瑜;;唐代代北范圍考論[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3 史念海 ,費省;漢唐間長安地區(qū)物產的分布及其演變[J];地理研究;1986年02期
4 侯甬堅;;“西安城市史”系列著作的構思和追求[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5 李之勤;論唐代的上津道[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年04期
6 滕磊;淺述唐代鞏縣窯[J];海淀走讀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7 李勃;唐代崖州治所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年04期
8 小沙;;西望長安[J];大視野;2008年06期
9 魯西奇;;“山南道”之成立[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9年02期
10 聶順新;;再論唐代長江上游地區(qū)的荔枝分布北界及其與氣溫波動的關系[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1年0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練建安;白云深處長安崠[N];福建日報;2004年
2 韋明鏵;夢回唐城[N];揚州日報;2010年
3 茅店月;昔日繁華地 八水繞長安[N];中國旅游報;2010年
4 王靜;長安:絲綢之路上的絢麗之都[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5 ;秦嶺,人與自然和諧的家[N];中國旅游報;2010年
6 馬曉東;長治市城區(qū)、郊區(qū)——永圖治世祝長安[N];山西日報;2005年
7 趙超;古城西安,自在承襲傳統(tǒng)生活[N];中國文化報;2009年
8 麥牙;京都:持續(xù)千年的舊愛新歡[N];華夏時報;2007年
9 樊前鋒;走過西安回坊老街[N];中國民族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郭亮亮;漫步“絲路”起點 體味“中國脊梁”[N];中國貿易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勛;唐代旅游地理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介永強;西北佛教歷史文化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張永帥;唐長安住宅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2 王現(xiàn)平;唐代四川軍鎮(zhèn)地理考[D];西南大學;2009年
3 李燕;古代黃河中游環(huán)境變化和災害對于都市遷移發(fā)展的影響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4 于美娟;白居易詩題地名疏證[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5 朱永杰;五代至元時期西安城市地理的初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6 孔祥生;橋梁與環(huán)境[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趙天改;關中地區(qū)湖沼的歷史變遷[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8 祁遠虎;唐九成宮、玉華宮歷史地理之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0637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2063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