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神奇之六:天下之中在廣西大明山
本文選題:廣西大明山 + 昆侖山; 參考:《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Abstract]:......
【分類號】:K928.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世杰;;“天下之中”在廣西大明山新考[J];思想戰(zhàn)線;2009年05期
2 黃世杰;;作為地之中的建木—都廣之野的天文地理特征[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3 南蠻;;昆明的雨[J];雨花;2006年12期
4 馬德;;這就是路[J];幸福(紅顏閱讀);2007年08期
5 賀中原;;在那遙遠的地方[J];山東文學;1989年09期
6 王宗仁;;噶爾木烈士陵園[J];金秋科苑;1998年11期
7 李云鵬;;卷首漫語[J];飛天;1999年02期
8 常相遇;;嫦娥奔月[J];大眾文藝(快活林);2006年12期
9 周運中;;《山海經》昆侖山位置新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年02期
10 任玉貴;;追尋昆侖文化的淵源[J];柴達木開發(fā)研究;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祖安;林邦慧;白武明;;2001年昆侖山大震對青藏川滇構造塊體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影響的數值模擬[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王椿鏞;丁志峰;楊建思;樓海;周民都;何正勤;俞言祥;;2001年11月14日昆侖山Ms8.1級地震產生的斷層帶的細結構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唐玉華;張旭東;張秀考;張玉謙;;對塔里木盆地的認識[A];亞洲大陸深部地質作用與淺部地質—成礦響應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8年
4 馬寅生;施煒;張岳橋;楊農;張春山;張會平;;昆侖山活動斷裂帶瑪曲段活動特征及其東延[A];青藏高原及鄰區(qū)地質與資源環(huán)境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5 薛霆哠;傅容珊;;用準靜態(tài)數值方法模擬2001年昆侖山特征地震[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薛蓮;孫建寶;王敏;沈正康;陶瑋;;2001年11月14日昆侖山Mw7.8級地震震后形變場的InSAR&GPS聯合觀測及流變模型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門可佩;;2001年昆侖山8.1級大震及其趨勢研究[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下冊)[C];2002年
8 劉博研;史保平;;對比2008年MW7.9汶川地震和2001年MW7.8昆侖山地震的摩擦過程:揭示余震觸發(fā)機制[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9 李季平;;唐代昆侖奴考[A];唐史研究會論文集[C];1980年
10 湯惠生;;神話中之昆侖山考述——昆侖山神話與薩滿教宇宙觀[A];2000年青海海峽兩岸昆侖文化考察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任玉貴;追尋昆侖文化的淵源(上)[N];青海日報;2007年
2 任玉貴;追尋昆侖文化的淵源(下)[N];青海日報;2007年
3 記者 毛詠邋張鴻墀;震毀小村搬出昆侖山:趕著你的羊群,抱著你的“都他爾”[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4 王圣志 李宏;青藏鐵路鋪架穿越昆侖山[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5 張鶯;廣西大明山古祭祀壇驗證駱越文化傳奇[N];西部時報;2010年
6 蕭柳;心中的昆侖[N];青海日報;2007年
7 侯德強;昆侖玉產業(yè)有待成熟[N];中國礦業(yè)報;2008年
8 記者 王大霖;被困昆侖山月余,俄7游客終被找到[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9 記者 曹志恒;昆侖山下,農牧民孩子進縣城“寄宿”上學[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10 記者 史玉萍;我市將申報昆侖山世界地質公園[N];格爾木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利東;青藏高原北部隆升與盆地和地貌記錄[D];成都理工大學;2004年
2 萬柯松;地震臺陣技術在地震學中的應用[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3 謝炯;無縫時空的多域集成時空數據模型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4 薛霆哠;大尺度斷層活動數值模擬及地震學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5 湯國璋;多年凍土隧道開挖穩(wěn)定性及其滲漏水特征分析[D];中南大學;2005年
6 黎敦朋;青藏高原西北緣上新世—早更新世構造變形與高原隆升[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年
7 張元明;新疆三工河流域苔蘚植物區(qū)系及生態(tài)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沈陽應用生態(tài)研究所);2002年
8 吳光大;柴達木盆地構造特征及其對油氣分布的控制[D];吉林大學;2007年
9 徐愛春;青藏高原同域分布的藏棕熊、雪豹生存狀態(tài)、保護及其生態(tài)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王均平;黃河中游晚新生代地貌演化與黃河發(fā)育[D];蘭州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平;地理特征元胞自動機及城市土地利用演化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2 陳建波;新疆地震構造特征研究[D];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2008年
3 程飛;基于GML的GIS數據互操作研究與設計[D];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4 楊竹轉;地震引起的地下水位變化及其機理初步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04年
5 侯坤;內蒙古不同區(qū)域飲茶型氟中毒地理流行特征對比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6 張閩湘;昆侖山隧道滲漏水治理方案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09年
7 朱彥虎;塔格山剖面的古環(huán)境記錄與晚新生代塔里木盆地中西部環(huán)境演化[D];蘭州大學;2008年
8 張琳琳;地貌自動綜合的結構化方法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5年
9 張磊;新疆水文分區(qū)與設計流量經驗公式的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09年
10 黃少勇;藏文化中的鳥形象及其文化地理特征探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0428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204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