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舊城區(qū)傳統(tǒng)紳士化現(xiàn)象及其機制研究——以荔灣區(qū)逢源街道耀華社區(qū)為例
本文選題:傳統(tǒng)紳士化 + 市場轉型期; 參考:《人文地理》2012年04期
【摘要】:本文在對國外傳統(tǒng)紳士化概念的內涵與機制進行梳理的基礎上,以廣州荔灣區(qū)逢源街道耀華社區(qū)為例探討了市場轉型期中國大城市傳統(tǒng)紳士化運動的特征與機制。通過對紳士化特征的分析,本文指出廣州作為轉型期的中國大城市存在著漸進的自下而上的傳統(tǒng)紳士化過程,并具有以下特征:以外來工商人員為主流"紳士",社區(qū)人口置換過程緩慢,政府主導社區(qū)的景觀環(huán)境改造。其中,廣州市政府的"退二進三"政策及舊城區(qū)的商業(yè)發(fā)展而非文化因素成為傳統(tǒng)紳士化的主要動力,破碎的產權結構則是紳士化進程的主要障礙。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connota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gentrification abroa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the traditional gentrification movement in the big cities of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market transformation, taking the Yaohua Community of Fangyuan Street in Liwan District of Guangzhou as an example.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trifica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Guangzhou, as a big city in China, has a gradual process of traditional gentrification from bottom to top. And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ake the outside industry and commerce personnel as the mainstream "gentleman", the community population replacement process is slow, the government dominates the community landscape environment transformation. Among them, the policy of "retreat from the second to the third" and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f the old urban areas, rather than cultural factors, becom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the traditional gentrification, and the broken property structure is the main obstacle to the gentrification process.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guī)劃學院;中山大學廣東省城市化與地理環(huán)境空間模擬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171140)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370004105317)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啟動金資助(2011370003162001) 中山大學985工程資助
【分類號】:K901;D669.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朱喜鋼,周強,金儉;城市紳士化與城市更新——以南京為例[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4年04期
2 孟延春;舊城改造過程中的中產階層化現(xiàn)象[J];城市規(guī)劃匯刊;2000年01期
3 蘇建忠,魏清泉,郭恒亮;廣州市的蔓延機理與調控[J];地理學報;2005年04期
4 薛德升;西方紳士化研究對我國城市社會空間研究的啟示[J];規(guī)劃師;1999年03期
5 孫群郎;常丹丹;;美國內城街區(qū)的紳士化運動與城市空間的重構[J];歷史研究;2007年02期
6 何深靜;錢俊希;鄧尚昆;;轉型期大城市多類紳士化現(xiàn)象探討——基于廣州市六個社區(qū)的案例分析[J];人文地理;2011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吳敏;廣州舊城更新與保護研究[D];同濟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芳;社區(qū)商業(yè)怎么做——人口流動、生活方式對美國零售業(yè)的影響及對北京的借鑒[J];北京社會科學;2005年02期
2 羅小龍;陳雯;金志豐;;南京城郊結合部拓展的機制、問題與對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8年02期
3 顧朝林;吳莉婭;;中國城市化問題研究綜述(Ⅱ)[J];城市與區(qū)域規(guī)劃研究;2008年03期
4 曲蕾;;舊城紳士化過程中的城市管理策略[J];城市與區(qū)域規(guī)劃研究;2010年01期
5 朱喜鋼,周強,金儉;城市紳士化與城市更新——以南京為例[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4年04期
6 宋偉軒;徐巖;朱喜鋼;;城市濱水空間公共性現(xiàn)狀與規(guī)劃思考[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9年07期
7 姜文錦;陳可石;馬學廣;;我國舊城改造的空間生產研究——以上海新天地為例[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1年10期
8 孫平軍;修春亮;王穎;;“流”視角的長春市蔓延特征與作用機理分析[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2年03期
9 黃曉燕;曹小曙;;轉型期城市更新中土地再開發(fā)的模式與機制研究[J];城市觀察;2011年02期
10 張平宇;城市再生:我國新型城市化的理論與實踐問題[J];城市規(guī)劃;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彭佳雯;黃賢金;張興榆;;城鎮(zhèn)用地擴張的彈性空間管制研究——以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qū)為例[A];2009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陳燕飛;杜鵬飛;;基于最小累積阻力模型的城市用地擴展分析[A];和諧城市規(guī)劃——2007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張一凡;;空間的多元與場所的隔離——以南京市鼓樓地區(qū)為例[A];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4.城市設計)[C];2012年
4 胡章;梁浩;劉盛和;;城市蔓延宏觀判別方法研究[A];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1.城市化與區(qū)域規(guī)劃研究)[C];2012年
5 張振廣;李凌霄;;化繁為簡:制定城市增長邊界的路徑探討[A];城市時代,協(xié)同規(guī)劃——2013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3-城市總體規(guī)劃)[C];2013年
6 滕珊珊;;中國城市紳士化現(xiàn)象下的社會-空間狀態(tài)——以南京鼓樓地區(qū)為例[A];城市時代,協(xié)同規(guī)劃——2013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8-城市規(guī)劃歷史與理論)[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丹;制度變遷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間結構演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吳婭丹;空間形塑與日常生活實踐:漢口內城社會生態(tài)及變遷[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尚正永;城市空間形態(tài)演變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詠華;基于GIA設定城市增長邊界的模型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5 鄧堪強;城市更新不同模式的可持續(xù)性評價[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曲蕾;居住整合:北京舊城歷史居住區(qū)保護與復興的引導途徑[D];清華大學;2004年
7 吳瑞君;上海大都市圈人口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劉芳;市場力和行政力驅動的城市住區(qū)空間區(qū)位演化[D];同濟大學;2006年
9 金勇;增進建設環(huán)境公共價值的城市設計實效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10 蘇建忠;廣州城市蔓延機理與調控措施研究[D];中山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小杰;城市增長邊界(UGBs)理論與應用探析[D];西北大學;2011年
2 張瑜;城市更新視角下的棚戶區(qū)改造實踐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3 謝文興;城市更新中的歷史街區(qū)[D];南京大學;2011年
4 陳浩;轉型期中國城市住區(qū)再開發(fā)中的非均衡博弈與治理[D];南京大學;2011年
5 楊海華;廣州郊區(qū)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6 黃幸;中國西部城市的紳士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萬方;南昌萬壽宮歷史街區(qū)街巷空間景觀改造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8 張s,
本文編號:18282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1828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