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使遼境經(jīng)行道路的地理和地名學考察
本文選題:宋遼時期 + 交通路線; 參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4年04期
【摘要】:本文依據(jù)歷史文獻的記載,參考現(xiàn)代大比例尺地形圖顯示的區(qū)域自然地理面貌,探討北宋使臣在遼國境內(nèi)經(jīng)行的交通路線;運用地名調(diào)查資料,從地名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guān)系、地名的歷史繼承性、地名語詞的演變等方面,尋找道路沿線地名定位的證據(jù),提出更加細化或推測性的定位意見,以進一步明晰北京在宋遼時期交通線向北延伸的基本情形。
[Abstract]:Based on the record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referring to the regional natural geography features of modern large-scale topographic map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ffic routes of envoy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the country of Liao, and makes use of the toponymic survey data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ical name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the historical inheritance of place names, the evolution of place names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 evidence of location of place names along the road, and the more detailed or speculative position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northward extension of traffic lines in Beijing in Song and Liao dynasties.
【作者單位】: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基金】:北京市社會科學“十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北京城市發(fā)展史”(批準號01BJALS013)階段成果
【分類號】:K925.6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藍鷗;宋遼夏金元[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97年02期
2 劉秋根;王慧杰;;論宋朝遣遼使節(jié)的家族性特征及其形成原因[J];貴州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3 田志光;;宋太宗朝“將從中御”政策施行考——以宋遼、宋夏間著名戰(zhàn)役為例[J];軍事歷史研究;2011年02期
4 王曉波;宋太宗對遼戰(zhàn)略的失誤——評宋遼高梁河戰(zhàn)役[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5 元平,乃夫;北京的地下長城[J];旅游;2001年06期
6 賈玉英;宋遼交聘制度論略[J];中州學刊;2005年06期
7 李錫炫;韓國宋遼金西夏史研究概況[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9年04期
8 陳偉明;;唐五代嶺南道交通路線述略[J];學術(shù)研究;1987年01期
9 劉永連;嶺南海路與絲綢外銷[J];絲綢;2005年01期
10 李并成;;漢代河西走廊東段交通路線考[J];敦煌學輯刊;2011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艷秋;青白音;;奚王牙帳、遼中京、元北京[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上冊)——中國古都學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2 張坤宜;;現(xiàn)代交通路線曲線定位理論與技術(shù)的研究概況[A];《測繪通報》測繪科學前沿技術(shù)論壇摘要集[C];2008年
3 項春松;;遼國交通、驛道及驛館述略[A];內(nèi)蒙古東部區(qū)考古學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4 葛華廷;;關(guān)于遼中京《建靜安寺碑》的幾點淺見[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下冊)——中國古都學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5 劉夕佳;;試論宋遼文化融合中的出版物作用[A];我所向往的編輯——第三屆“未來編輯杯”獲獎文集[C];2003年
6 楊淑敏;;宋遼關(guān)系概述[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下冊)——中國古都學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李義;;遼中京產(chǎn)生的原因與作用[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上冊)——中國古都學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8 李逸友;李寧;;遼中京為后期首都說的商榷[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上冊)——中國古都學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9 王豫北;郭用和;;宋遼“澶淵之盟”——古代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長期和好的范例[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下冊)——中國古都學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10 周鳳玉;;黑城滄桑[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下冊)——中國古都學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紅梅 周新生;雄縣著手整修宋遼古戰(zhàn)道[N];保定日報;2006年
2 駐站記者 馬旭明 通訊員 楊守東;和諧中京處處春[N];赤峰日報;2010年
3 李富邋李義;遼中京古城遺址發(fā)掘保護始末[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8年
4 記者 馮啟良;中韓第三屆“宋遼夏金元史”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在左旗召開[N];赤峰日報;2009年
5 騰卉榮;寇準(三)[N];中國縣域經(jīng)濟報;2010年
6 記者 徐永升;中韓日百名專家研討“宋遼夏金元史”[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9年
7 本報記者 王鴻良;探訪永清地下“古戰(zhàn)道”[N];北京日報;2003年
8 孫國權(quán);老哈河友誼橋——歷史的承載與困惑[N];赤峰日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江平;花開園區(qū)春常在 香飄塞外醉中京[N];赤峰日報;2006年
10 張麗娜;轉(zhuǎn)業(yè)老艄公,見證老哈河生態(tài)變遷[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向前;遼宋西夏金時期西北民族關(guān)系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2 孫文霞;公共交通系統(tǒng)規(guī)劃若干關(guān)鍵問題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3 李華;法律視野下兩宋與周邊政權(quán)盟約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4 田瑞;應急交通保障輔助決策支持系統(tǒng)相關(guān)模型與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馬俊;交通網(wǎng)絡演進:過程與機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6 陳永志;契丹史若干問題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4年
7 漆凱;城市客運樞紐站旅客流線優(yōu)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2年
8 蘇日嘎拉圖;滿蒙文化關(guān)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9 蔚曉丹;交通信息網(wǎng)與電信網(wǎng)的融合及ITS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0年
10 陳曉珊;歷史地理視角下的王安石變法[D];北京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文才;深圳市皇崗口岸交通管理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宋曉波;成都西博會交通出行管理應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3 劉宇;基于交通效率的西安城市空間結(jié)構(gòu)與交通組織[D];長安大學;2010年
4 郭洪敏;論熙寧變法和宋遼劃界[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鐘煒;里耶秦簡牘所見歷史地理及相關(guān)問題[D];武漢大學;2004年
6 趙,
本文編號:17845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1784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