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華北區(qū)域的空間界定與演變
本文選題:華北 + 空間范圍; 參考:《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05期
【摘要】:華北作為地理專用名詞形成于20世紀初。本文通過綜述自然地理和歷史地理等學科對華北區(qū)域的空間界定,提出區(qū)域史界定區(qū)域空間,除了遵循基本準則外,還要考慮空間范圍的時段性差異和研究對象的差異。同時,從華北區(qū)域經濟史的角度分析了近代華北空間范圍的演變,認為區(qū)域的臨界線愈來愈不清晰,相互重合和滲透為常態(tài)。本文從區(qū)域經濟史的角度,將華北經濟區(qū)域界定為京津和冀魯晉兩市三省、河南省一部分和內蒙的中西部地區(qū)。
[Abstract]:As a geographical term, North China was formed in the early 20 th century. By summarizing the spatial definition of North China by natural geography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definition of regional space in regional history should not only follow the basic criteria, bu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temporal differences of spatial scope and the differences of research object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history of North China,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scope of modern North China is analyzed, an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critical line of the reg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nclear, and the overlap and infiltration of each other is the normal. From the angle of regional economic history, this paper defines the economic region of North China as the three provinces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Shandong and Shanxi, part of Henan Province and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Inner Mongolia.
【作者單位】: 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分類號】:K928.6;K2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李伯重;簡論“江南地區(qū)”的界定[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江沛;徐倩倩;;港口、鐵路與近代青島城市變動:1898-1937[J];安徽史學;2010年01期
2 陳涵子;嚴志剛;;城市化進程中江南鄉(xiāng)村水體景觀生態(tài)安全格局的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3 段雙喜;;江總生平與佛教關系考述[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4 吳立;王心源;阮錚錚;吳學澤;;漢代以后巢湖流域文化衰落的環(huán)境考古學觀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5期
5 邵燕婷;19世紀后期上海季節(jié)性移民的形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6 劉剛;;“江旁十五邑”與陳郢至云夢之路——宋玉辭賦地理考之四[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7 張清華;;明代文學史上的母女詩人[J];北方論叢;2011年03期
8 李孝芳;華北平原附近山地棕色森林土的分布和特性的初步探討[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1959年03期
9 侯娟;;一個村莊的民間信仰——后溝古村落初探[J];滄桑;2007年04期
10 梁華瑋;;淺析20世紀40年代縣參議會社會功效[J];滄桑;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劉奇洪;;湖北經濟突圍之抉擇[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2 陳麗;;清末民初鄉(xiāng)村教育落后的原因及啟示[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欒貴勤;孟仁振;田芳;;點軸開發(fā)模式在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應用研究[A];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暨“全球化與中國區(qū)域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莉荔;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市場配置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卞國鳳;近代以來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民間互助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東部地區(qū)的宗族與地方社會[D];南開大學;2010年
4 程方;清代山東農業(yè)發(fā)展與民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王運明;1928-1937年山東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賈文麗;漢代河西軍事地理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榮臻;國民政府時期的北京社會救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豆海鋒;長江中游地區(qū)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張國棟;中華武術現代傳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張文諾;文學大眾化與解放區(qū)小說[D];蘭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艷;青島的金融業(yè)與近代化(1897-1937)[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崔永勝;旱魃為虐,,如`勻綬賉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春紅;區(qū)位與興衰:以臨清關為中心的個案研究(1429—1930)[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盈;福建與西班牙東來者的自我詮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司娟;民國山東婚俗研究(1912-1937)[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梁忠翠;韓復榘主魯時期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欠;1927-1937年山東農村經濟考察[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孔林林;抗戰(zhàn)時期山東婦女運動和婦女生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春雷;民國山東喪葬習俗研究(1912-1937)[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楊婷;霍去病與匈奴的戰(zhàn)爭[D];西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利民;;“華北”考[J];史學月刊;2006年04期
2 龍先瓊;;試論區(qū)域史研究的空間和時間問題[J];齊魯學刊;2011年01期
3 張利民;;區(qū)域史研究中的空間范圍界定[J];學術月刊;2006年03期
4 揚·孔茨爾;鄭曙村;禚明亮;;《自由的幽靈——高加索地區(qū)的歷史》一書評介[J];國外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5 陸敏珍;;區(qū)域史研究進路及其問題[J];學術界;2007年05期
6 李文海;;深化區(qū)域史研究的一點思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7 劉志剛;;跨越“區(qū)域”的困惑[J];黑龍江史志;2008年10期
8 李書源;楊曉軍;;區(qū)域史研究理論與近代東北區(qū)域史研究[J];史學集刊;2008年01期
9 李福春;區(qū)域史、民族史研究的新突破——簡評《中國西南文化研究》(第2集)[J];云南社會科學;1998年02期
10 ;編后[J];美術;196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俊國;;華北地區(qū)目前的地震活動趨勢[A];新方法和新技術在地震預報中的應用暨中國東部地區(qū)震情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2 潘滇;徐建芬;彭衛(wèi)剛;;華北夏季降水與東亞夏季風[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氣候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3 姜明明;周仕勇;;多維應力釋放統(tǒng)計模型(MSRM)在華北地區(qū)地震危險性區(qū)劃中的應用[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4 黃建華;姜盛松;管波;傅容珊;;華北地區(qū)地殼剖面粘彈性應力分析[A];1995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5年
5 ;華北地區(qū)古生物圖冊[A];中國地質科學院文集(1981)[C];1983年
6 蔣溥;梁小華;;華北地區(qū)地震斷錯及其形變場和應力場[A];中國地震學會第三次全國地震科學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1986年
7 李振清;;回顧華北地區(qū)機械設計教學研究會[A];第五屆全國機械設計及制造專業(yè)教學研討會議論文集(卷2 教學史志)[C];1995年
8 趙秀蘭;延曉冬;;近20年華北地區(qū)土壤水儲量變化趨勢及水分管理與調配對策[A];2008年北京氣象學會科技優(yōu)秀論文集[C];2008年
9 王華林;王健;梁更國;楊麗軍;;中國華北地區(qū)大地震復發(fā)活動周期、遷移特征及趨勢預測[A];1995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5年
10 劉長海;;華北地區(qū)最近二次中強地震前Hurst指數H值的異常變化[A];1996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張建華 通訊員 陳寧;加強政風行風建設 切實維護群眾利益[N];長春日報;2007年
2 記者 李賀林;全新定位 全新形象 規(guī)模空前[N];中國建材報;2006年
3 鐘陸史;東北華北地區(qū)紀檢監(jiān)察工作座談會召開[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7年
4 張立巖;聯(lián)動演練檢驗華北供氣應急機制[N];中國石油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李衛(wèi)中;“金虎”收購“早早”欲謀亮劍華北(下)[N];山西經濟日報;2007年
6 孫德富;增強大局意識 確保思想不散[N];中國民航報;2008年
7 劉國安;華北地區(qū)15個科研單位“設壇論見”思想政治工作[N];中國石油報;2003年
8 記者 明慧;民航五項指標考評奧運預演[N];中國改革報;2006年
9 張湘;華北片區(qū)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會議召開[N];中國礦業(yè)報;2007年
10 劉弘;東方海外投資保稅物流[N];國際商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峽;華北地區(qū)現今地殼運動及形變動力學數值模擬[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2 宮飛;華北地區(qū)結構型節(jié)水種植業(yè)模式及途徑研究——以北京市順義區(qū)為例[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3年
3 王桂芝;中國華北地區(qū)東方蜜蜂多樣性及其分類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7年
4 彭淑慶;國家、地方與社會[D];山東大學;2009年
5 榮艷淑;大范圍氣候變化與華北干旱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4年
6 張利平;華北地區(qū)陸氣水循環(huán)時空演化規(guī)律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7 邱忠鳴;北朝晚期青齊區(qū)域佛教美術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5年
8 溫海清;金元之際的華北地方行政建置[D];復旦大學;2008年
9 張學民;華北地區(qū)殼幔剪切波速度結構及與晚新生代地質演化關系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5年
10 郭錦超;近代天津和華北地區(qū)經濟互動的系統(tǒng)研究(1880年代—1930年代)[D];南開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煥菊;中國華北地區(qū)地震空間數據倉庫構建[D];山東科技大學;2005年
2 羅遵蘭;華北地區(qū)冬小麥與夏玉米水分生產函數模型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年
3 孫燕;華北地區(qū)降水異常及其與北太平洋海溫、100hPa高度場異常的關系[D];南京氣象學院;2002年
4 史曉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下的華北地區(qū)電力需求預測[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06年
5 郭士忠;清代華北地區(qū)糧食流通[D];山西大學;2008年
6 張艷;清代典當業(yè)稅收問題[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左艷艷;華北地區(qū)中老年針織毛衫感性消費研究[D];江南大學;2009年
8 范燁;華北地區(qū)氣溶膠分布和層積云結構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6年
9 韓軍彩;華北地區(qū)空中水汽含量的演變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1年
10 李坤;中國華北地區(qū)人群TAP1基因多態(tài)性與乙肝的關聯(lián)性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7744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1774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