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歷史地理的分區(qū)與研究
本文選題:貴州 切入點:歷史地理 出處:《貴州民族研究》2012年05期
【摘要】:貴州是我國六百多年來環(huán)境與社會變遷較為獨特的區(qū)域之一,在我國歷史地理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研究價值。本文結合貴州歷史和地理特點,就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等學科對貴州區(qū)域認識及其劃分作出學術梳理,并對開展貴州歷史研究的多個方面進行了討論和展望。
[Abstract]:Guizhou is one of the regions in which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change is unique in more than six hundred years . It has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in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in our country . In this paper ,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Guizhou ,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gional cognition and division of Guizhou , and discusses and pro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Guizhou ' s historical research .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CZS074)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12YJA770048)
【分類號】:K928.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鄭度;關于地理學的區(qū)域性和地域分異研究[J];地理研究;1998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洪平;王健;;小麥蛋白質(zhì)含量的遺傳型×環(huán)境互作分析[J];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89年03期
2 王讓會;GIS與地理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00年02期
3 吳紹洪,楊勤業(yè),鄭度;生態(tài)地理區(qū)域界線劃分的指標體系[J];地理科學進展;2002年04期
4 倪紹祥;地理學綜合研究的新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3年04期
5 魯學軍,周成虎,張洪巖,徐志剛;地理空間的尺度—結構分析模式探討[J];地理科學進展;2004年02期
6 賈玉連,馬春梅,朱誠,魏靈,王朋嶺;利用封閉湖泊流域進行古降水量重建的歷史、現(xiàn)狀及未來[J];地理科學;2004年03期
7 鄭度,傅小鋒;關于綜合地理區(qū)劃若干問題的探討[J];地理科學;1999年03期
8 延軍平,鄭宇;秦嶺南北地區(qū)環(huán)境變化響應比較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5期
9 葛全勝,吳紹洪,朱立平,張雪芹;21世紀中國地理學發(fā)展的若干思考[J];地理研究;2003年04期
10 朱連奇,許叔明,陳沛云;山區(qū)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對土壤侵蝕的影響[J];地理研究;2003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倪紹祥;;地理學綜合研究的新進展[A];中國地理學會2000~2002年綜合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偉;區(qū)域城鎮(zhèn)空間結構及優(yōu)化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2年
2 馮昆思;試論云南歷史名人旅游資源及其保護與開發(fā)[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3 延軍平;陜甘寧老區(qū)生態(tài)貧水化與生態(tài)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3年
4 白景昌;基于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洪災風險區(qū)劃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遙感應用研究所);2004年
5 馬惠蘭;區(qū)域農(nóng)產(chǎn)品比較優(yōu)勢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D];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2004年
6 曹傳新;大都市區(qū)形成演化機理與調(diào)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7 丁萬鈞;大都市區(qū)土地利用空間演化機理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8 程印學;清朝經(jīng)營傣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9 譚志滿;文化變遷與語言傳承[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10 秦樹才;清代云南綠營兵研究[D];云南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衢;湘西沅水流域城市起源與發(fā)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王兵;伊洛河流域農(nóng)村經(jīng)濟空間分異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3 肖燕;基于GIS的豫西山地生態(tài)經(jīng)濟綜合區(qū)劃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4 洪敏;北京市土地利用動態(tài)變化的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04年
5 王蕾;明中央對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區(qū)的治理[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6 羅艷;黑彝故事[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7 王新安;山西省旱作節(jié)水農(nóng)業(yè)技術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4年
8 張婷;明代四川土司述要[D];四川大學;2005年
9 曾窮石;漢藏邊緣的土司政治[D];四川大學;2005年
10 石堅軍;忽必烈與云南[D];云南師范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鄭度;面向建設實踐,促進地理學的發(fā)展[J];地理科學進展;1997年01期
2 鄭度;青藏高原自然地域系統(tǒng)研究[J];中國科學D輯;1996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侯甬堅;;十年來學界學術組織與學術力量評價[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1年03期
2 楊慧賢;;歷史地理學視野下的華僑華人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07期
3 ;歡迎投寄外國歷史地理研究專題論文[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1年03期
4 劉鐵程;;漢文歷史地理史料中的藏文“都”(mdo)——幾處羌、藏語古地名的釋名[J];藏學學刊;2010年00期
5 陸發(fā)春;;徽商興盛歷史地理成因的再反思[J];徽學;2010年00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朱士光;;簡論歷史地理學對推進我國古代都城與城市研究的意義和作用[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九輯)——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年會暨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毛曦;;全球史觀與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范圍的拓展[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3 李寶田;高松凡;蘇天鈞;;《北京歷史地圖集》編制中的幾個問題[A];中國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輯)——中國古都學會第五、六屆年會論文集[C];1987年
4 闕維民;;歷史地理學科有理論嗎?——A·貝克《地理學與歷史學——跨越楚河漢界》譯感[A];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趙勁夫;;在紀念太原建城2500年暨中國古都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上的講話[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輯)——中國古都學會2003年年會暨紀念太原建成250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徐振燕;;一個民國學者的田野行走——任乃強和他的《瀘定導游》[A];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9年
7 尹鈞科;;古都學與城市歷史地理學[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二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1994年
8 陳橋驛;;比較城市學芻議[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輯)——中國古都學會2003年年會暨紀念太原建成250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9 隗瀛濤;;序一[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九輯)——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年會暨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鄒逸麟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歷史地理學并非僅僅是一門基礎性學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侯甬堅 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歷史地理學的由來及其延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劉曉嘉;中國歷史地理的另種解讀[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年
4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葛劍雄;中國歷史地理文獻具有世界性意義[N];社會科學報;2007年
5 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 侯甬堅;歷史地理學:拓展新的分支學科[N];社會科學報;2008年
6 侯林莉;一部精光內(nèi)蘊的厚重之作[N];中華讀書報;2006年
7 殷貝;關注歷史也是關注未來[N];珠海特區(qū)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馮琳;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青巖[N];廣安日報;2006年
9 安介生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禹貢學派:不可淡忘的中國學派(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10 華林甫;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地理學概述[N];光明日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于風軍;符號、景觀與空間結構[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2 張祖群;清代以來咸陽村落的分布變化和社會之考察[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3 馬強;唐宋時期中國西部地理認識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4 張小坡;清代江南公共教育資源籌措配置的歷史地理學分析(1644-1911年)[D];復旦大學;2008年
5 吳朋飛;山西汾涑流域歷史水文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毛曦;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地理[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慈平;元代歷史地理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2 馮瑞;北宋歷史地理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3 沈波;明代地理學與歷史地理學[D];西北大學;2011年
4 向上;清代貴州地區(qū)森林分布變遷淺析[D];復旦大學;2011年
5 苗峰;明清黃河流域元宵燈俗的歷史地理學考察[D];暨南大學;2010年
6 李杰;道口鎮(zhèn)興衰的歷史地理考[D];鄭州大學;2009年
7 姜小軍;清代陜南會館的歷史地理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8 劉偉國;山東濰坊地區(qū)區(qū)域城鎮(zhèn)體系發(fā)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9 楊強;資源與城市[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10 馮曉多;寧夏地區(qū)明代城鎮(zhèn)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7194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1719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