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宋神宗時期的州縣省廢
本文選題:熙豐變法 切入點:省廢州縣 出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年04期
【摘要】:撤廢州縣政區(qū)建制是熙豐變法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自熙寧元年至九年,尤其是王安石當政期間,一批戶少役繁的州縣被撤銷。雖在宋神宗主持新政時期,有部分已廢州縣得到復建,但整個宋神宗時期仍有22個州、116個縣被撤。省廢州縣,裁官減役,省費節(jié)流,對緩解當時冗官冗費和減輕百姓的負擔,具有重要意義。這項務實的改革,遇到的阻力不大,在元yP初大部分得以幸存。
[Abstract]: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Xifeng's reform was to abolish the system of state and district administration. From the first to nine years of Xining's reign, especially during Wang Anshi's administration, a number of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with numerous households and small servitude were abolished. Although the Song Shenzong presided over the New deal, Some of the prefectures have been rebuilt, but there were still 22 states in the whole period of Song Shenzong, and 116 counties were withdrawn. This pragmatic reform, which met little resistance, surviv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uan YP.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
【分類號】:K928.6;K24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趙葆寓;關于宋代縣望等級的幾個問題[J];北京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2 苗書梅;宋代州級屬官體制初探[J];中國史研究;2002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志安;王娟;;北宋水碾xY業(yè)中的官私博弈[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2年02期
2 王曾瑜;遼宋西夏金的避諱、稱謂和排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3 黃弋;;北宋初期至中期的士風與文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2期
4 王東峰;;柳永的悲劇性人生原因新探[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6期
5 褚殷超;;“空城計”考略[J];安順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6 柳雨春;;宋代商業(yè)中的女性[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7 劉鵬;秦雙蘭;;從鞠的制作演進探看古代蹴鞠運動發(fā)展[J];保定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8 劉金柱;;王安石的書法傳承與題壁[J];保定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9 張振謙;;北宋宮觀官制度流變考述[J];北方論叢;2010年04期
10 夏令偉;;君臣關系視閾下的宋初三家論體文[J];北方論叢;201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曲如意;孫文鐘;;試析宋代史料筆記中醫(yī)藥學資料的研究價值[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十六屆醫(yī)古文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陳玉忠;宋代刑事審判權(quán)制約機制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3 劉迪;清乾隆朝內(nèi)府書畫收藏[D];南開大學;2010年
4 趙愛華;亂世與古小說[D];南開大學;2010年
5 尹佳濤;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6 梅國宏;都市文化視域中的宋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7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戴天放;鄱陽湖流域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變遷與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樂;宋代書籍編輯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10 毛德勝;蘇洵古文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滕亞秋;契丹帶飾研究:以蹀躞帶為中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成學;呂夷簡評傳[D];湘潭大學;2010年
3 趙鋼;淺談中國歷代山水畫中的意境美[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潘曉凡;唐宋福建佛教發(fā)展演變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歐陽秀敏;宋代占卜風氣中的士人行為與心態(tài)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衍春;中國傳統(tǒng)建筑造型和結(jié)構(gòu)對中國古典家具的影響的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8年
7 任朋利;宋祁與仁宗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楓丹;論北宋雜劇優(yōu)語的歷史背景[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朱戰(zhàn)威;宋代隱士群體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10 馬亮;宋代農(nóng)作物品種發(fā)展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苗書梅;宋代通判及其主要職能[J];河北學刊;1990年02期
2 劉坤太;宋朝添差官制度初探[J];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4期
3 苗書梅;宋代軍資庫初探[J];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06期
4 李昌憲;試論宋代地方統(tǒng)兵體制的形成及其歷史意義[J];史學月刊;1996年02期
5 苗書梅;宋代知州及其職能[J];史學月刊;1998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顧全芳;;宋神宗與熙豐變法[J];學術(shù)月刊;1988年08期
2 胡昭曦;;熙豐變法經(jīng)濟措施之再評價[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4年04期
3 魯堯賢;;宋神宗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01期
4 文歡;;王安石變法:幫了腐敗的忙[J];報刊薈萃;2008年04期
5 邱漢生;王安石《詩義》的法家思想[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4年01期
6 鄧廣銘;王安石——北宋時期杰出的法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4年03期
7 葛金芳;陳方清;;熙寧新法的富民與富國之爭[J];晉陽學刊;1988年01期
8 陳棟;北宋國情與熙寧變法[J];晉陽學刊;1990年06期
9 葛金芳,金強;近二十年來王安石變法研究述評[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0年10期
10 百家;;王安石變法為何演變成悲劇[J];炎黃春秋;2006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世敏;;張載與王安石變法之比較[A];中國寶雞張載關學與東亞文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王岸茂;;王安石變法中的先后緩急[A];河北省史學會通訊(1984第1期)[C];1984年
3 韓毅;;學術(shù)史視野下的王安石變法研究——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史》讀后[A];中國宋史研究會——唐宋經(jīng)濟史高層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于少海;劉毅;;陸九淵對王安石變法態(tài)度的考辨[A];江西省撫州市社科聯(lián)論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類[C];2003年
5 盧明;;《水滸傳》寫“洪太尉誤走妖魔”是影射王安石變法[A];水滸爭鳴(第十輯)[C];2008年
6 陳美林;;《〈宋元春秋〉序》略評[A];水滸爭鳴(第一輯)[C];1982年
7 慶振軒;;實用人材是至公——黃庭堅的秘書生涯及其用人方略[A];中國當代秘書群星文選[C];1999年
8 刁培俊;;20世紀宋朝職役制度研究的回顧與展望[A];中國宋史研究會——唐宋經(jīng)濟史高層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萬斌生;;蘇軾在王安石變法運動中的階段性表現(xiàn)[A];江西省撫州市社科聯(lián)論文集(2002-2003)政治類[C];2003年
10 王紅信;朱紅亮;;宋代的朋黨思想及其對北宋政治的影響[A];歷史與現(xiàn)實論稿[C];199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煙臺大學法學院教授 孫季萍;王安石法律教育思想及其實踐[N];人民法院報;2011年
2 華林證券研究所 胡宇;從王安石變法看保障房建設[N];證券時報;2011年
3 劉玉峰;王安石變法財經(jīng)政策簡評[N];學習時報;2008年
4 江寒;老蘇與王安石變法[N];中國包裝報;2000年
5 張劍鋒;天變到底足不足畏[N];學習時報;2010年
6 張劍鋒;民不加賦,國用能不能饒[N];學習時報;2010年
7 心理學博士 岳曉東;王安石:行為過激的偏執(zhí)狂[N];北京科技報;2006年
8 楊華林;變法宰相——王安石[N];撫州日報;2007年
9 北京學者,評論家 馬立誠;王安石悲劇何在[N];經(jīng)濟觀察報;2007年
10 ;王安石變法為什么會失?(上)[N];中華工商時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畢明良;王安石政治哲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2 陳曉珊;歷史地理視角下的王安石變法[D];北京大學;2011年
3 李真真;蜀黨與北宋黨爭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4 胡金旺;王安石的哲學思想與《三經(jīng)新義》[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朝陽;北宋熙豐時期的兩府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6 何嬋娟;以嘉yP為中心的散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侯佳;中書舍人與北宋詩文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8 姚紅;宋代東萊呂氏家族及其文獻考論[D];浙江大學;2009年
9 譚景玉;宋代鄉(xiāng)村行政組織及其運轉(zhuǎn)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10 李超民;常平倉:美國制度中的中國思想[D];上海財經(jīng)大學;200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小晉;熙寧興學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2 徐世民;王安石政論文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3 崔珠坤;王安石政治哲學探析[D];西南大學;2011年
4 張萬強;王安石的“性論”[D];蘭州大學;2011年
5 姚濤;王安石記體文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森;蘇軾與王安石政治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7 胡芝穎;江河的空間[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年
8 張勁;從更化到紹述——宋哲宗朝的時代與政治[D];暨南大學;2001年
9 羅煜;“熙豐新黨”考[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10 呂金良;李覯、王安石農(nóng)業(yè)思想比較研究[D];鄭州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6852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1685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