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祠堂視角看明至民國初期佛山宗族文化景觀的流變和社會文化空間分異
本文選題:宗族文化景觀 切入點:祠堂 出處:《地理科學》2009年06期
【摘要】:明以來佛山逐漸形成八圖土著宗族文化景觀和僑寓宗族文化景觀并存的格局,對佛山城市空間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通過從古地圖和文獻中提取歷史時期基本空間數(shù)據(jù)和祠堂等文化景觀地理信息,建立佛山歷史GIS數(shù)據(jù)庫。以此為基礎(chǔ),通過景觀復原、地圖再現(xiàn)、空間分析和景觀分析等方法,以祠堂景觀為視角,解讀明至民國初期佛山宗族文化景觀時空演變及其所意涵的社會文化空間意義。結(jié)果表明:①宋元時期祠堂主要集中在佛山南部大塘涌沿岸,反映出宋代涌入佛山的移民早期多定居在南部;②明代佛山鎮(zhèn)祠堂數(shù)量急增,表現(xiàn)出聚落空間由南部向中部擴展的趨勢,祠堂景觀基本形成了以南部的錦瀾、東頭、柵下鋪和中部的祖廟、黃傘鋪為中心的空間格局;③清以后祠堂景觀總體空間格局沒有大變化,但八圖土著宗族內(nèi)部產(chǎn)生的裂變促使土著祠堂景觀發(fā)生空間擴散。土著祠堂與僑寓祠堂景觀空間上既互補又相互混雜,說明隨著僑寓的大量進入,土著傳統(tǒng)血緣空間被打破,地緣、業(yè)緣等因素增強,這正適應(yīng)了佛山城市化發(fā)展的大趨勢。
[Abstract]:Since the Ming Dynasty, Foshan gradually formed the pattern of the coexistence of the native clan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cultural landscape. Through extracting the basic spatial data of historical period and cultural landscape geography information such as ancestral temple from ancient map and literature, the GIS database of Foshan history is established. Map reproduction, spatial analysis and landscap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cestral temple landscape,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patriarchal cultural landscape of Foshan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Ming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and cultural space. Reflecting the early migration of immigrants to Foshan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number of ancestral halls in Foshan Tow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Ming Dynasty increased sharply, showing the trend of the expansion of settlement space from the south to the middle. The ancestral temple landscape basically formed the Jin Lan in the south and the east in the east. The space pattern of the lower gate shop and the central ancestral temple, with Huang umbrella shop as the center, has not changed greatly since the Qing Dynasty, the overall space pattern of the ancestral temple landscape has not changed greatly. However, the fission within the indigenous clan of the Batu led to the spatial diffusion of the aboriginal ancestral temple landscape. The landscape of the aboriginal ancestral temple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ancestral temple was not only complementary but also intermingled with each other, indicating that with the mass entry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residence, the indigenous traditional blood space was broken. Geographical, industry and other factors increased,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trend of urbanization in Foshan.
【作者單位】: 佛山科學技術(shù)學院旅游系;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guī)劃學院;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基金】: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05B310010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0771067、40601033) 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05ZD790008) 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NCET-07-0889)
【分類號】:K928.6;P208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井上徹;魏校的搗毀淫祠令研究——廣東民間信仰與儒教[J];史林;2003年02期
2 關(guān)傳友;論明清時期宗譜家法中植樹護林的行為[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年04期
3 趙英麗;韓光輝;;楠溪江流域宗族與學術(shù)高峰[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軍;王詢;;中國南北方漢族居住區(qū)宗族聚居的地域差異[J];東北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2 李文華;閔慶文;孫業(yè)紅;;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幾個問題的探討[J];地理研究;2006年04期
3 李霞;女性主義人類學與漢人親屬制度研究[J];婦女研究論叢;2002年05期
4 冼劍民,王麗娃;明清時期佛山城市的環(huán)境保護[J];佛山科學技術(sh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5 李霞;人類學視野中的中國婦女——海外人類學之漢族婦女研究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2002年02期
6 楊廷鋒;;黔東南州旅游地質(zhì)資源開發(fā)的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7 刁統(tǒng)菊;楊洲;;多姓聚居與聯(lián)姻關(guān)系——華北村落的另一種形態(tài)[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8 陳為雷;論家庭關(guān)系變動中的農(nóng)村老年贍養(yǎng)問題[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9 黃忠懷;20世紀中國村落研究綜述[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10 王健,徐怡芳;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粵中民居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陳剛;;旅游信息管理與文化遺產(chǎn)的數(shù)字化保護[A];旅游學研究(第二輯)——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旅游發(fā)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張薇;張曉燕;;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制度研究——基于對殷墟申遺成功后免費開放形成“旅游熱”的思考[A];旅游學研究(第二輯)——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旅游發(fā)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鐘國發(fā);;關(guān)于香港道教歷史傳統(tǒng)的幾個問題[A];社會·歷史·文獻——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4 卞利;;作為村規(guī)民約的明清徽州族規(guī)家法初探[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二)[C];2007年
5 楊念群;;“地方性知識”“地方感”與“跨區(qū)域研究”的前景[A];區(qū)域社會史比較研究中青年學者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劍波;“四人堂”紀事——中國鄉(xiāng)村基督教的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2 陳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吳滔;流動的空間:清代江南的市鎮(zhèn)和農(nóng)村關(guān)系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4 于少海;經(jīng)濟與社會:明清贛南社會經(jīng)濟的動態(tài)考察[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劉靜;走向民間生活的明代儒學教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陳實;清代珠江三角洲教育狀況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7 王柏中;兩漢國家祭祀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8 杜靖;閔氏宗族及其文化的再生產(chǎn)[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9 石峰;組織參與的力量性與缺失性替補[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10 李小標;身份與財產(chǎn)[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賴作蓮;珠江三角洲基塘農(nóng)業(yè)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1年
2 楊超;草坪潛經(jīng)村的風土民情與社會變遷[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3 陳明義;嬗變的村莊[D];福州大學;2003年
4 莫書有;傳統(tǒng)與轉(zhuǎn)型:村落宗族的昨天、今天與明天[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5 黃炯;湘東泉村宗族的社會結(jié)構(gòu)與變遷[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6 隋丕寧;論臺灣的臺灣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瞿州蓮;民族地區(qū)殘存宗族組織對村民自治制度建設(shè)的負面影響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8 黃娟;意義之網(wǎng)[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9 米莉;村落視野中的國家權(quán)力與地方傳統(tǒng)[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10 卓進;地域儒學與書院發(fā)展[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曉峰;北京歷史地圖的數(shù)字化[J];北京社會科學;2004年04期
2 何鄭瑩,徐建剛,裘行潔;GIS輔助對長汀“客家首府”地位形成與地理環(huán)境關(guān)系的探討[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5期
3 王均,陳向東;兩漢時期人口數(shù)據(jù)庫建設(shè)與GIS應(yīng)用探討[J];測繪科學;2001年03期
4 朱慶;盧丹丹;張葉廷;;GIS三維可視化在數(shù)字文化遺產(chǎn)中的應(yīng)用[J];測繪科學;2006年01期
5 鄧運員;代偵勇;劉沛林;;基于GIS的中國南方傳統(tǒng)聚落景觀保護管理信息系統(tǒng)初步研究[J];測繪科學;2006年04期
6 阮儀三,張艷華;上海城市遺產(chǎn)保護觀念的發(fā)展及對中國名城保護的思考[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05年01期
7 羅平,杜清運,何素芳,黃耀麗;基于關(guān)系數(shù)據(jù)庫的CA模型擴展和時空模擬實驗研究[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年03期
8 李安波,畢碩本,裴安平,閭國年;田野考古地理信息系統(tǒng)研究與建設(shè)[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4年01期
9 楊林,閭國年,畢碩本,裴安平,盛業(yè)華,陳濟民,孫懿青;基于GIS數(shù)據(jù)庫的田野考古地層剖面空間數(shù)據(jù)挖掘——以陜西臨潼姜寨遺址為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年02期
10 畢碩本;閭國年;陳濟民;;鄭州—洛陽地區(qū)史前連續(xù)文化聚落的K-means聚類挖掘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平;鄭秀明;;趙公祠游記[J];旅游縱覽(行業(yè)版);2011年05期
2 ;北塘區(qū)[J];太湖;2011年04期
3 胡平;黃宏霞;;禮制文化對鄂西傳統(tǒng)民居聚落的影響——以利川市、咸豐縣為例[J];綠色科技;2011年08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大嶺村[A];華南地區(qū)古村古鎮(zhèn)保護與發(fā)展(廣州)研討會文集[C];2008年
2 嚴寬;;北京古“清漪園”語屑[A];中國公園協(xié)會2005年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裴蕾;成都祠堂街 留在記憶里的詩情畫意[N];西部時報;2011年
2 易禹琳 鄒宗德;祠堂:鄉(xiāng)土中國的美麗入口[N];湖南日報;2011年
3 ;浙江祠堂 別樣風景[N];中國文化報;2003年
4 孔坤林;自貢祠堂承載鹽商家族的興衰[N];自貢日報;2010年
5 張聯(lián)輝;徽州古祠堂[N];黃山日報;2006年
6 記者 高曉軍;楊家祠堂 楊土司的最后見證[N];雅安日報;2010年
7 李文忠;祠堂——古徽州的一道風景[N];福建工商時報;2000年
8 胡曉虹;修葺恢復百年古祠堂原貌[N];珠海特區(qū)報;2008年
9 章文志;古居老宅話“祠堂·牌坊”[N];中國縣域經(jīng)濟報;2008年
10 楊啟獻;五行相生的青窗祠[N];汕頭日報;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蔣靈斌;廣西富川縣福溪古村的保護與發(fā)展初探[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李濱;河東店鎮(zhèn)傳統(tǒng)聚落空間的演變與發(fā)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6574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1657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