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學與社會學空間研究的比較分析:共識、差異與共同問題
本文關鍵詞: 人文地理學 社會學 社會空間 出處:《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13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人文地理學和社會學的空間研究是社會空間研究的兩種路徑。兩個學科的空間研究都承認空間的社會性,并以社會和空間的辯證關系作為分析的核心。但兩個學科的研究又存在差異,人文地理學本身就是一門空間科學,社會學則是把空間視角納入社會理論的建構中。學科的共識和差異分別成為社會空間研究理論的建構基礎和拓展動力。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社會空間探討存在著諸如社會—空間二元分裂傾向、忽視時間等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社會空間研究的發(fā)展,亦成為人文地理學和社會學面臨的共同難題。
[Abstract]:The spatial study of geography and sociology is the two path of social space research. Space research two subjects have admitted that the social space, an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d spatial analysis as the core. But the study of two subjects and differences, the human geography is a space science society science is the spatial perspective in social construction theory. The consensus and differences of discipline respectively constitute the basis of social space theo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omentum.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social space of social space between two yuan divisive neglect time and other issues, these problems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pace the research, also has become a common problem facing the human geography and sociology.
【作者單位】: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
【分類號】:K90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亨利·列斐伏爾 ,曉默;《空間的生產(chǎn)》節(jié)譯[J];建筑師;2005年05期
2 羅衛(wèi)東;;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理論創(chuàng)新的新路徑[J];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春艷;;邊緣的建構與維護——從話語權力的運作看對農(nóng)民工的社會排斥[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2 胡小武;;現(xiàn)代都市“大城管”模式的反思與前瞻[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3期
3 胡小武;;創(chuàng)意經(jīng)濟時代與城市新機遇[J];城市問題;2006年05期
4 魏開;許學強;;城市空間生產(chǎn)批判——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研究范式述評[J];城市問題;2009年04期
5 謝滌湘;江海燕;;城市規(guī)劃在遏制貧富分區(qū)中的作用[J];城市問題;2011年07期
6 譚日輝;;西方社會空間研究對中國的啟示[J];船山學刊;2010年04期
7 孟翔飛;劉玉梅;;城市發(fā)展理論與遼寧城鎮(zhèn)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選擇[J];東北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8 張曉剛;;論藝術學交叉學科的范式建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9 李平;;論都市文化的類型及其演進[J];都市文化研究;2008年00期
10 李平;徐軼群;;都市文化關鍵詞[J];都市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田家華;張波;高杰;;我國城市化建設中的政府職能定位[A];“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唐勇;;共識規(guī)劃——通往和諧社會之路[A];和諧城市規(guī)劃——2007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王偉;;和諧城市與中國城市規(guī)劃的功能取向——基于西方城市規(guī)劃理論演變的梳理與啟示[A];和諧城市規(guī)劃——2007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周政旭;;社會分層與后社會分層時代的城市空間應對——城市社會學的考量[A];城市規(guī)劃和科學發(fā)展——2009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紅峰;大學組織變革中的博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雙;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空間形態(tài)的和諧嬗變[D];重慶大學;2010年
3 黃瓴;城市空間文化結構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4 吳春;大規(guī)模舊城改造過程中的社會空間重構[D];清華大學;2010年
5 呂小輝;“生活景觀”視域下的城市公共空間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6 宋剛;中國技術管理學科演進發(fā)展狀態(tài)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7 陳瑞群;傳媒成長的生態(tài)學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8 孫彥青;綠色城市設計及其地域主義維度[D];同濟大學;2007年
9 程悅;建筑語言的困惑與元語言[D];同濟大學;2006年
10 唐曉東;投資視角下城市公用企業(yè)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喬麗華;論新媒體環(huán)境下青少年亞文化及其價值意義[D];河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司艷寧;論科學證據(jù)[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3 徐勝敏;書寫上海的方式:歷史、女性與跨文化[D];浙江大學;2011年
4 鮑勵;變遷中的鄰里人際傳播[D];安徽大學;2011年
5 王亞瓊;從19世紀倫敦看狄更斯的城市觀[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長春;中國明日的宜居城市規(guī)劃研究[D];廣東工業(yè)大學;2006年
7 王學蘭;大城市郊區(qū)社區(qū)劃分研究[D];同濟大學;2005年
8 何楊;西塔少數(shù)民族社區(qū)研究:一個空間的視角[D];沈陽師范大學;2007年
9 陳來儀;城市發(fā)展新動力[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10 吳文鵑;男性想象:小說中的上?臻g[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M.多岡,R.帕爾,黃育馥;社會科學中的雜交領域[J];國外社會科學;1990年02期
2 付瑤瑤;從斯坦福大學看美國研究型大學中獨立科研機構的發(fā)展[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3 汪丁丁,羅衛(wèi)東,葉航;跨學科的范式[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4年06期
4 樊春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對學科交叉研究的資助及啟示[J];中國科學基金;2005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清碩;人文地理學理論的革新和人類活動的基本原則[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1997年01期
2 段杰;面向21世紀的人文地理學[J];嘉應大學學報;1998年05期
3 鮑覺民;;發(fā)刊詞[J];人文地理;1986年01期
4 王恩涌;周一星;秦勇;;人文地理學的歷史概況與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發(fā)展[J];人文地理;1991年02期
5 吳建藩;;德國人文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J];人文地理;1986年01期
6 ;英國地理學者協(xié)會[J];人文地理;1986年01期
7 ;立足西南,面向全國──記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及其人文地理學的發(fā)展[J];人文地理;1998年03期
8 薛德升;何深靜;李志剛;;“中國與人文地理學的未來”國際會議在廣州召開[J];人文地理;2011年01期
9 鄔翊光;;介紹一本新書——《文化社會與空間》[J];人文地理;1988年01期
10 胡文海;《人文地理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的探索[J];池州師專學報;199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豐龍;劉云剛;;空間和尺度視角下的人文地理學要義再考[A];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陳慶江;;《徐霞客游記》的人文地理學和地名學內容[A];徐霞客研究(第21輯)[C];2010年
3 孫峰華;;21世紀的人文地理學[A];21世紀的人文地理學——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yè)委員會暨全國高校人文地理學研究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4 李蕾蕾;;人文地理學問題的一般研究框架:ASTAD框架探討[A];地理教育與學科發(fā)展——中國地理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5 唐曉峰;李平;;人文地理學理論的多元性[A];中國地理學會2000~2002年綜合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李蕾蕾;;以新文化地理學重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框架[A];中國地理學會2000~2002年綜合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孟慶潔;;解讀社會空間辯證法[A];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8 袁書琪;林芳;張美玉;;試論新世紀高校人文地理學發(fā)展大勢[A];21世紀的人文地理學——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yè)委員會暨全國高校人文地理學研究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9 彭靜;;人文地理學中的文化整合理論探析[A];中國地理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10 王興中;孫峰華;;序[A];21世紀的人文地理學——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yè)委員會暨全國高校人文地理學研究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通訊員 程君平 王文 記者 胡曉軍;鄱陽湖古名有新說[N];光明日報;2010年
2 魯進;盧瓦河邊的古城[N];中華讀書報;2008年
3 中國社會科學院 管彥波;民族地理學:新興邊緣學科的構想[N];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翟石艷;實驗人文地理學基本理論與技術平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2 郭曉東;黃土丘陵區(qū)鄉(xiāng)村聚落發(fā)展及其空間結構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3 焦連成;經(jīng)濟地理學研究的傳統(tǒng)對比[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張侃侃;城市社區(qū)體系空間形成機制下的空間結構可獲性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5 宋秀葵;段義孚人文主義地理學生態(tài)文化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諶群芳;基于Internet的人文地理學信息資源及其利用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2 孫艷娟;李旭旦與中國人文地理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3 葉松林;新課程背景下地理科學專業(yè)(師范類)學生人文地理素養(yǎng)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4 萬智巍;演化視角下的地理環(huán)境引導論[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5 肖超;商務印書館地理學譯著出版研究(1958-2009)[D];南京大學;2011年
6 顧政博;《欽定西域同文志》地名研究[D];新疆大學;2005年
7 敖紅艷;王士性旅游思想初步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7年
8 李可立;隴西黃土丘陵區(qū)集鎮(zhèn)空間形態(tài)的演變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吳映梅;區(qū)域聚落發(fā)展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0年
10 張靈超;歷史鄉(xiāng)村地理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5499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1549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