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人文地理論文 >

讀《唐宋開封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16:27

  本文關鍵詞: 唐宋 開封 生態(tài)環(huán)境 出處:《史學月刊》2004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程遂營著述的《唐宋開封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 ,選取中國歷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開封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遷為研究對象 ,從氣候、水文、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城市建設與規(guī)劃、城市公共環(huán)境等方面 ,探討了唐宋時期開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得出初步結(jié)論 :唐宋開封的整體生態(tài)環(huán)境基本處于良性循環(huán)狀態(tài) ,這種狀態(tài)為唐宋開封的發(fā)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本書選題新穎 ,拓寬了古都開封興衰史的研究領域 ,是我國古都史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史研究的一部佳作
[Abstract]:The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Kaifeng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y Cheng Suiying. The chang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Kaifeng, which is of typical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history, is studied from climate, hydrology, landform, soil and veget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Kaifeng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draws a preliminary conclusion: the who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Kaifeng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s basically in a virtuous circle. This state provides a very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Kaifeng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is book has a novel title, broadens the research field of the history of Kaifeng's rise and fall in ancient capital, and is an excellent work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apit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作者單位】: 阜陽師范學院
【分類號】:K928.6
【正文快照】: 開封作為與西安、洛陽、南京、北京、杭州、安陽齊名的七大古都之一 ,學界對其研究已取得眾多的成果。然而開封城市史的研究仍有較大的拓展空間 ,這尤其表現(xiàn)在城市歷史地理背景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基礎方面。程遂營博士的《唐宋開封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一書 ,正是以唐宋時段開封的歷史地理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侯仁之;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9年01期

2 藍勇;從天地生綜合研究角度看中華文明東移南遷的原因[J];學術研究;1995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震達,劉恕;中國沙漠化土地的特征及其防治的途徑[J];資源科學;1980年03期

2 史念海;歷史城市地理與歷史區(qū)域地理的可喜收獲——讀《北京歷史地圖集》[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年01期

3 蒲沿洲;商鞅生態(tài)環(huán)保思想初探[J];西安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4 藍勇;20世紀運用人地關系思維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理論與實踐述評[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5 于希賢;走向世界,走向21世紀的中國歷史地理學[J];人文地理;1998年03期

6 劉盛佳;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年03期

7 吳晟;試論瓦舍文化的商業(yè)性與娛樂性[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8 任冀軍;宋代蹴鞠的盛行和發(fā)展[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9 樊寶敏,董源;中國歷代森林覆蓋率的探討[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10 吳海濤;北宋時期汴河的歷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賴瑞和;;論唐代的檢校郎官[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2 劉向陽;;唐太宗選擇昭陵陵址時間及長孫皇后殯地小考[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3 歐明俊;陳X;;也論稼軒其人其詞之“氣”[A];紀念辛棄疾逝世80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4 魏濤;;張載“以禮為教“思想淵源探析[A];中國寶雞張載關學與東亞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殷慧;肖永明;;北宋禮學思想發(fā)展的二重路徑[A];中國寶雞張載關學與東亞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霍建瑜;;執(zhí)“竹竿子”者稱謂及服飾考[A];山西長治賽社與樂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7 孟凡人;;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A];明史研究第8輯[C];2003年

8 朱士光;;簡論歷史地理學對推進我國古代都城與城市研究的意義和作用[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九輯)——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年會暨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9 司徒尚紀;許桂靈;;古都的歷史地理研究芻議——以廣州古都為例[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輯)——中國古都學會2003年年會暨紀念太原建成250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生楊;宋代巴蜀易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2 吳志武;《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3 趙改萍;元明時期藏傳佛教在內(nèi)地的發(fā)展及影響[D];四川大學;2007年

4 鄭慧霞;盧仝研究(Ⅱ)[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程群;道教生死觀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6 楊軍;宋元三教融合與道教發(fā)展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7 海濱;唐詩與西域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耿元驪;唐宋土地制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景新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宋代雜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10 田渝;16至19世紀中葉亞洲貿(mào)易網(wǎng)絡下的中暹雙軌貿(mào)易[D];暨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京傳;北宋商品經(jīng)濟與文人詞價值取向關系之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井紅波;唐代汴河流域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問題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3 劉素娜;從人地關系角度看夏朝的興衰[D];湘潭大學;2007年

4 馬曉瓊;東晉南朝災害及其社會應對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5 梁俊娜;蘇洵的散文理論、創(chuàng)作及其對蘇軾的影響[D];山西大學;2007年

6 王會豪;秦漢以來成都錦江濱河人文景觀的變遷及復原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7 席明旺;交通、水利與城市的興衰[D];四川大學;2007年

8 李永強;《宣和畫譜》中的缺位—米芾[D];四川大學;2007年

9 江敏;韓湘仙事演變及其在元明清戲曲小說中的拓展[D];四川大學;2007年

10 胡偉棟;從劉禹錫詩文探究其人格特征[D];山西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張家誠;氣候變化對中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影響初探[J];地理研究;1982年02期

2 羅賢佑;元代蒙古族人南遷活動述略[J];民族研究;1989年04期

3 吳祥定,林振耀;歷史時期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特征的初步分析[J];氣象學報;1981年01期

4 李賓泓;我國早期絲織業(yè)的分布及其重心的形成[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苗子;唐宋壁畫[J];美術研究;1980年01期

2 溫廷寬;漫談(爾土)印[J];文藝研究;1980年01期

3 金名;相聲、參軍戲及其他[J];文史哲;1980年05期

4 高學敏;秦腔臉譜藝術淺談(一)[J];當代戲劇;1980年03期

5 伍丹戈;從唐宋稅收的加法說起[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6 陳尚君;李白崔令欽交游發(fā)隱[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4期

7 郭君;從章太炎手稿看《秦政記》的一個句讀[J];社會科學輯刊;1981年01期

8 曾昭岷;菊墨齋詞說(二)[J];咸寧學院學報;1982年02期

9 黃新渠;唐宋奿奮選媜[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82年01期

10 方品光;元明建本通俗演義對我國小說發(fā)展的影響[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盧潤祥;;例證十要[A];辭書編纂經(jīng)驗薈萃[C];1992年

2 曾閱;;晉江縣內(nèi)坑亭頂村“五月節(jié)”的“(豆殳)(饣弟)”風俗[A];閩臺歲時節(jié)日風俗——福建省民俗學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1年

3 胡漢生;;試論明代帝陵制度的傳承與演進[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二輯)[C];1997年

4 劉明浩;;元代文論者對《詩經(jīng)》的認識[A];第四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5 陳學凱;曹秀君;;《正蒙》對《易》《庸》的繼承和發(fā)揚[A];“張載關學與實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6 陳琳;;明祖陵的營建及特色[A];第七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9年

7 陳建平;;關于明代中國人的日本觀[A];第八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9年

8 高如宏;賈愛民;陳衛(wèi)川;;回族醫(yī)藥的發(fā)展與瞻望[A];國際傳統(tǒng)醫(yī)藥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0年

9 王樂德;;茶館的社會文化功能[A];上海國際茶文化節(jié)論文選[C];2000年

10 任曉勇;;讀王、李、杜三家散文雜記[A];中國李白研究(2001-2002年集)——紀念李白誕生13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包偉民;近二十年來的美國宋史研究[N];光明日報;2000年

2 傅正乾;評張國俊《藝術散文發(fā)展論》[N];西安日報;2000年

3 華梅;卻道海棠依舊[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4 林五三;絞釉瓷辨賞點悟[N];中國商報;2001年

5 (美)包弼德著 劉寧譯;《唐宋思想的轉(zhuǎn)型》[N];中華讀書報;2001年

6 陳燮君;千年丹青[N];解放日報;2002年

7 黃阿忠;晉唐宋元離我們多遠[N];解放日報;2002年

8 柳浦;實踐美術史觀與寫意畫[N];美術報;2002年

9 本報記者 張立行;唐宋書畫摹本非贗品[N];文匯報;2002年

10 方寶璋;遼、金審計仿唐宋[N];中國審計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鳳山;唐宋官學制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李軍均;唐宋傳奇小說文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邵軍;唐代書畫理論及其審美觀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

4 陳秀宏;科舉制度與唐宋士階層[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王美華;唐宋禮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6 蔣曉城;流變與審美視域中的唐宋艷情詞[D];蘇州大學;2004年

7 黃云鶴;唐宋時期落第士人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齊明敏;阿拉伯阿拔斯“苦行詩”及其與中國唐宋“出家詩”之比較[D];北京外國語學院;1993年

9 劉傳鴻;兩《唐書》列傳部分詞匯比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10 袁清湘;唐宋《通玄真經(jīng)》詮釋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春青;唐宋詠物詩歌人文意識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2 章曉歷;唐宋八大家新探[D];揚州大學;2001年

3 丁雙雙;唐宋時期民間的喪葬消費習俗[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4 王翠改;唐宋時期婦女的家庭經(jīng)濟地位[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5 金麗麗;唐宋同居共財?shù)拇蠹彝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6 趙成林;唐宋俚詞敘論[D];湘潭大學;2002年

7 周奇;邊緣到中心:唐宋江西道教研究[D];廈門大學;2002年

8 黃潔瓊;論唐宋樞密使[D];廈門大學;2002年

9 徐維波;唐宋私家園林環(huán)境模式變遷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10 施巖;《字通》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47949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147949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9f9d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