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省際人口遷移時空格局特征
本文關鍵詞:1985-2010年中國省際人口遷移時空格局特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第34卷第6期
2015年6月地理研究GEOGRAPHICALRESEARCHVol.34,No.6June,2015
1985-2010年中國省際人口遷移時空格局特征
李揚1,劉慧2,湯青2
(1.中國科學院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中心,北京100190;2.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北京100101)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快速城鎮(zhèn)化進程的推進以及20世紀80年代戶籍制度出現(xiàn)松動,大規(guī)?鐓^(qū)域的人口遷移流動已呈現(xiàn)不可阻擋之勢,,人口遷移時空格局亦發(fā)生著劇烈的變化。目前大多數(shù)相關研究只關注某一特定時期的人口遷移,故而人口遷移的時空格局分析顯得尤其重要。使用雙組分趨勢制圖法和1985-1990年、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以及2005-2010年五個時期的人口遷移數(shù)據(jù),分析人口遷入、遷出和凈遷移的強度及其變化特征。在研究時期內,中國省際人口遷移表現(xiàn)出強烈的空間差異,遷移強度也有大幅的增加。八個主要人口遷入地全部位于東部三個經濟快速增長的發(fā)展區(qū)域(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京津冀都市圈)內,而主要的人口來源地都是相對欠發(fā)達的中西部省份,這和全國經濟發(fā)展空間格局完全吻合。雙組分趨勢地圖結果顯示南方省份的人口遷移強度及變化趨勢都強于北方省份,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在1985-2010年間,南方省份的人口遷移較北方省份更活躍,這可能主要受到南北方自然地理環(huán)境以及文化差異的影響。人口遷移時空格局分析結果表明,中國的人口遷移規(guī)律正在逐漸形成新特色,東部和西部地區(qū)之間的人口流動主要是受到經濟因素和區(qū)域發(fā)展差異的影響,而南方和北方地區(qū)的人口遷移活躍程度則主要是由自然地理環(huán)境以及文化差異所致。
關鍵詞:時空格局;雙組分趨勢地圖;省際人口遷移;經濟文化因素
DOI:10.11821/dlyj201506012
1引言
自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實施和80年代人口流動管制的放松,大規(guī)?鐓^(qū)域的人口遷移流動已經成為中國最深刻的社會變化之一[1]。2010年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公報顯示: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超過2.6億,其中大部分(約2.2億)是居住、工作在城市,但沒有城市戶口的農村移民[2]。中國的跨省人口遷移量在過去的25年間增長了400%:從1985-1990年的1100萬[3]增加到2005-2010年的5500萬[2],國內的人口遷移流動已經成為省級層面人口統(tǒng)計變化中一個越來越重要的關鍵要素。
20世紀70年代以后,大量的學者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國的省際人口遷移[4-8],然而由于收稿日期:2014-12-04;修訂日期:2015-04-0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301121);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2012BAJ15B02);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
目(KZZD-EW-06-04)
作者簡介:李揚(1982-),女,山西晉中人,博士,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城鎮(zhèn)化與人口流動。
E-mail:liy2014@
通訊作者:湯青(1984-),男,湖南益陽人,博士,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土地利用。
E-mail:tangq@
1135-1148頁
本文關鍵詞:1985-2010年中國省際人口遷移時空格局特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439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kou/243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