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qū)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研究
[Abstract]:Through the sampling investig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Kunming, it is found that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basically realized the survival in the city,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relatively good, but because of the poor living conditions, the income is unstable,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children to enter the public schools or the cost of education is high. The degree of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with local residents is low, so the degree of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is low. This shows that economic integrat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other levels of integration, economic integration, social adaptation, identity does not show a progressive relationship in turn.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urban society, the integration of economic level and the acceptance of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but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acceptance of local people is not significant, which shows that the compartmentalized integration is a feasible way for the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city.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分類號】:C924.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清清;;留守兒童解讀媒體中的城市研究[J];今傳媒;2010年12期
2 蔣占峰;張曉勇;;論新生代農民工就近就地城市化——以中原經濟區(qū)為研究范本[J];長白學刊;2012年03期
3 程路;陳宇鵬;;國際貿易商人的社會融入機制研究——以浙江省義烏市JMS社區(qū)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4期
4 范耀華;;文明的燭照與召喚——論80年代鄉(xiāng)村小說中的外來者敘述[J];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5 陳飛強;;農民工犯罪原因的社會心理學思考——基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6 汪梅;;城市女性農民工健康狀況及體育參與特征研究——以河北省部分城市為例[J];成人教育;2010年09期
7 姚俊;;失地農民市民身份認同障礙解析——基于長三角相關調查數(shù)據的分析[J];城市問題;2011年08期
8 悅中山;李樹茁;費爾德曼;;農民工社會融合的概念建構與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2年01期
9 林耿;王煉軍;;階層化背景下的就業(yè)空間——以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為例[J];地理研究;2010年06期
10 韓煒煒;武潔瓊;;田園之外——文學中打工妹的城市情結探析[J];大舞臺;2010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閻志剛;;從管制到服務:對農民工公共政策及其問題的一種話語分析[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三輯)[C];2008年
2 吳新慧;;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新生代農民工的戀愛與婚姻[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黎智輝;;基于社會融合視角的城市正式移民“半城市化”研究[A];第十五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25分會場:產城互動與規(guī)劃統(tǒng)籌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4 陸自榮;徐金燕;;社區(qū)融合測量的去經濟維度?——兼析“整合”與“融合”的概念功能[A];第八屆(2013)中國管理學年會——公共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錦宜;湘潭市城區(qū)農村務工婦女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王軍;不同居住類型農民工的城市融入[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3 宋浩池;轉型期零工的社會融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4 陳穎;打工妹的教育經歷研究[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1年
5 陳亞輝;80后來滬務工青年社會適應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濤;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狀況及融入路徑探討[D];蘭州大學;2011年
7 張道愛;奔波于城市和農村之間[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杜婷婷;農村女性流動人口的城市社會融入問題研究[D];濟南大學;2011年
9 冀崇;從回漢通婚現(xiàn)象看城市回族適應的差異性[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陳黎悅;引進專業(yè)運動員對上海競技體育發(fā)展的影響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祖榮;;流動人口社會融入障礙分析[J];黨政干部學刊;2008年09期
2 悅中山;杜海峰;李樹茁;費爾德曼;;當代西方社會融合研究的概念、理論及應用[J];公共管理學報;2009年02期
3 梁波;王海英;;國外移民社會融入研究綜述[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嘎日達;黃匡時;;西方社會融合概念探析及其啟發(fā)[J];國外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5 朱力;論農民工階層的城市適應[J];江海學刊;2002年06期
6 易善策;;當前城鎮(zhèn)化過程中農民工融入城鎮(zhèn)的障礙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7年02期
7 蔣華;徐旭英;陳強;;流動兒童對城市文化的適應研究——以北京市兩所小學的個案為例[J];教育科學研究;2007年11期
8 袁曉嬌;方曉義;劉楊;藺秀云;鄧林園;;流動兒童社會認同的特點、影響因素及其作用[J];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9 蔡f ;邊緣化的外來勞動力[J];開放導報;2004年06期
10 張繼焦;差序格局:從“鄉(xiāng)村版”到“城市版”——以遷移者的城市就業(yè)為例[J];民族研究;2004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魏維夏;劉鐵鷹;;成都市服務行業(yè)青年女農民工的社會融合狀況調查報告[J];中國校外教育;2009年S3期
2 鞏在暖;劉永功;;農村流動兒童社會融合影響因素研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3 陸淑珍;魏萬青;;城市外來人口社會融合的結構方程模型——基于珠三角地區(qū)的調查[J];人口與經濟;2011年05期
4 莊曦;;流動兒童與城市社會融合問題及路徑探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3年05期
5 加文·布拉德肖;黃覺;;沖突之后的社會融合:南非十二年[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08年03期
6 樓瑋群;何雪松;;樂觀取向、社會服務使用與社會融合:香港新移民的一項探索性研究[J];西北人口;2009年01期
7 嘎日達;黃匡時;;西方社會融合概念探析及其啟發(fā)[J];國外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8 白文飛;徐玲;;流動兒童社會融合的身份認同問題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9年02期
9 魏莉莉;孫抱弘;;香港人在上海的社會融合——個案實證研究[J];西北人口;2009年04期
10 王毅杰;史曉浩;;流動兒童與城市社會融合:理論與現(xiàn)實[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陸自榮;徐金燕;;社區(qū)融合測量的去經濟維度?——兼析“整合”與“融合”的概念功能[A];第八屆(2013)中國管理學年會——公共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3年
2 任遠;喬楠;;城市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過程、測量及影響因素[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3 謝雨鋒;楊暉;;西安市農民工社會融合狀況調查報告[A];道路 創(chuàng)新 發(fā)展——陜西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2009)學術年會暨陜西省社會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社會保障與就業(yè)論壇論文集[C];2009年
4 ;2007浙江就業(yè)報告 農民工問題研究 農民工生存狀況和社會融合——以寧波為例[A];浙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學會“農民工問題研究”課題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5 王強;繆建東;;成人教育在實現(xiàn)流動人口社會融合中的職能——基于中國城鄉(xiāng)“二元”社會的分析視角(節(jié)選)[A];2009年中國成人教育協(xié)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周皓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流動兒童社會融合是一個長期動態(tài)過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2 高劍;公共治理應加速推進社會融合[N];東莞日報;2009年
3 賀丹;中德人口挑戰(zhàn)與社會融合合作項目正式啟動[N];中國人口報;2011年
4 記者 王洋;中德人口挑戰(zhàn)與社會融合項目專題研討會召開[N];中國人口報;2011年
5 記者 吳少杰;人口挑戰(zhàn)與社會融合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N];中國人口報;2012年
6 見習記者 曹方超;應為社會融合掃清制度障礙[N];中國經濟時報;2014年
7 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室 黃振輝;如何破解新老中山人社會融合難?[N];中山日報;2012年
8 本報記者 徐樹才 方煒杭 汪潔;辦學要與社會融合[N];福建日報;2011年
9 ;我國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基本特點[N];中國人口報;2011年
10 記者 甘貝貝;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倡議推動流動人口社會融合[N];健康報;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孟艷俊;流動兒童社會融合狀況的比較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年
2 鄭小諾;教育對農民工社會融合的影響分析[D];浙江大學;2012年
3 李新;社會保障視角下退休回滬知青社會融合指標研究[D];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4年
4 朱秉淵;在京韓國人及其社會融合狀況[D];山東大學;2013年
5 宋江帆;利益調整與制度變革:新居民社區(qū)融入與社會融合[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6 楊晨;2000年以來歐盟促進弱勢群體社會融合的成人教育政策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4年
7 孫琳琳;基于社會保障的退休回滬知青社會融合研究[D];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2年
8 楊加成;城市化進程中主動失地農民社會融合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9 吳艷雪;促進殘疾人社會融合實現(xiàn)增能的行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10 楊宏娟;公立學校中流動兒童社會融合的困境探析[D];首都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1240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kou/2124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