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層線性模型的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影響因素研究
本文選題:流動人口 + 社會融合。 參考:《人口與經濟》2016年03期
【摘要】:根據(jù)2012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結果和反映31個省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指標數(shù)據(jù),建立分層線性模型從流動人口個體和省級層面考察影響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影響因素和作用程度的大小。研究發(fā)現(xiàn),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不僅與個人因素有關,而且還受地區(qū)基本公共服務差異化的影響。個體層面從戶口性質、就業(yè)狀況、醫(yī)療保險、自我融入意愿、本地人接受程度、收入情況與住房條件解釋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差異的63.12%;省級層面從基礎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公共就業(yè)及基本社會保障解釋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差異為36.83%。最后從政府、公民社會參與角度出發(fā),提出促進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措施和建議。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mobile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in 2012 and the indicator data reflecting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31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A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the degree of action on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from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and provincial level. It is found that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s not only related to individual factors, but also affected by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it explains the difference of social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erms of the nature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employment status, medical insurance, self-integration willingness, local acceptance, income and housing conditions; at provincial level, it explains the difference in social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from the basic education, medical care and health c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ublic employment and basic social security in explaining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s 36.83. Finally, from the angle of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 particip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作者單位】: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統(tǒng)計與數(shù)學學院;江蘇理工學院商學院;
【分類號】:C922;C9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魏維夏;劉鐵鷹;;成都市服務行業(yè)青年女農民工的社會融合狀況調查報告[J];中國校外教育;2009年S3期
2 鞏在暖;劉永功;;農村流動兒童社會融合影響因素研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3 陸淑珍;魏萬青;;城市外來人口社會融合的結構方程模型——基于珠三角地區(qū)的調查[J];人口與經濟;2011年05期
4 莊曦;;流動兒童與城市社會融合問題及路徑探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3年05期
5 加文·布拉德肖;黃覺;;沖突之后的社會融合:南非十二年[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08年03期
6 樓瑋群;何雪松;;樂觀取向、社會服務使用與社會融合:香港新移民的一項探索性研究[J];西北人口;2009年01期
7 嘎日達;黃匡時;;西方社會融合概念探析及其啟發(fā)[J];國外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8 白文飛;徐玲;;流動兒童社會融合的身份認同問題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9年02期
9 魏莉莉;孫抱弘;;香港人在上海的社會融合——個案實證研究[J];西北人口;2009年04期
10 王毅杰;史曉浩;;流動兒童與城市社會融合:理論與現(xiàn)實[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陸自榮;徐金燕;;社區(qū)融合測量的去經濟維度?——兼析“整合”與“融合”的概念功能[A];第八屆(2013)中國管理學年會——公共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3年
2 任遠;喬楠;;城市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過程、測量及影響因素[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3 謝雨鋒;楊暉;;西安市農民工社會融合狀況調查報告[A];道路 創(chuàng)新 發(fā)展——陜西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2009)學術年會暨陜西省社會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社會保障與就業(yè)論壇論文集[C];2009年
4 ;2007浙江就業(yè)報告 農民工問題研究 農民工生存狀況和社會融合——以寧波為例[A];浙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學會“農民工問題研究”課題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5 王強;繆建東;;成人教育在實現(xiàn)流動人口社會融合中的職能——基于中國城鄉(xiāng)“二元”社會的分析視角(節(jié)選)[A];2009年中國成人教育協(xié)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周皓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流動兒童社會融合是一個長期動態(tài)過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2 高劍;公共治理應加速推進社會融合[N];東莞日報;2009年
3 賀丹;中德人口挑戰(zhàn)與社會融合合作項目正式啟動[N];中國人口報;2011年
4 記者 吳少杰;人口挑戰(zhàn)與社會融合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N];中國人口報;2012年
5 見習記者 曹方超;應為社會融合掃清制度障礙[N];中國經濟時報;2014年
6 記者 王洋;中德人口挑戰(zhàn)與社會融合項目專題研討會召開[N];中國人口報;2011年
7 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室 黃振輝;如何破解新老中山人社會融合難?[N];中山日報;2012年
8 本報記者 徐樹才 方煒杭 汪潔;辦學要與社會融合[N];福建日報;2011年
9 ;我國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基本特點[N];中國人口報;2011年
10 ;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示范試點啟動[N];中國人口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卓然;流動兒童社會融合的特點及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孟艷俊;流動兒童社會融合狀況的比較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年
2 劉媛媛;上海市職業(yè)學校非滬籍學生社會融合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3 鄭小諾;教育對農民工社會融合的影響分析[D];浙江大學;2012年
4 李新;社會保障視角下退休回滬知青社會融合指標研究[D];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4年
5 葉嘉容;農民工社會保障的現(xiàn)狀及其對社會融合的影響[D];浙江大學;2012年
6 朱秉淵;在京韓國人及其社會融合狀況[D];山東大學;2013年
7 宋江帆;利益調整與制度變革:新居民社區(qū)融入與社會融合[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8 楊晨;2000年以來歐盟促進弱勢群體社會融合的成人教育政策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4年
9 孫琳琳;基于社會保障的退休回滬知青社會融合研究[D];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2年
10 楊加成;城市化進程中主動失地農民社會融合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0461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kou/2046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