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城市人口空間結構演變格局及調控路徑
本文關鍵詞:蘭州城市人口空間結構演變格局及調控路徑,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第31卷 第11期
2012年11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ICAL。遥牛樱牛粒遥茫龋郑铮欤常,No.11,,2012Nov.蘭州城市人口空間結構演變格局及調控路徑
張志斌,潘 晶,達福文
()西北師范大學地理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蘭州730070
摘要:以街道和鄉(xiāng)鎮(zhèn)層面的人口統(tǒng)計數據為基礎,綜合應用ArcGIS和GS+Version7等軟件
對蘭州市人口空間演變進行定量分析。結果表明:自1982年至2009年,蘭州市人口呈逐年
“向心聚集”態(tài)勢,但不同階段、不同街區(qū)人口空間增長存在顯著差異;街道和鄉(xiāng)鎮(zhèn)人口密度
差距逐年增大,高密度街區(qū)個數增多、范圍擴大;距離人口高密度中心越遠,人口密度的正
相關性逐漸削弱,負相關性則逐漸增強,空間自相關范圍不斷增大;人口空間分布整體呈
“東密西疏”格局,并呈現“雙中心”空間結構。人口的極不均衡分布,帶來了環(huán)境污染、交
通擁擠、住宅緊張、就業(yè)困難等一系列問題。通過構建多中心城市結構、調整產業(yè)空間布局、平衡配置基礎設施和引導人口有序流動等方面進行綜合調控,不斷優(yōu)化人口空間分布,保障
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人口分布;空間演變;調控路徑;蘭州市
()文章編號:10000585201211205514---
1 引言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時間內人口群體在地理空間中的分布、集散及組合狀況,是重要的人口現象和社會經濟現象,也是歷來地理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對人口分布進行時空分
1]。析,不僅可以揭示人口空間演變的內在規(guī)律,還可據此剖析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的演化[
0年代以來,國外學者對城市人口空間分布展開定量研究,并已取得一 自上個世紀5
[]系列代表性的理論模型。Clark2通過對20多個西方城市的細致考察,歸納出負指數密度
[]模型,人們稱之為Clark定律。之后,Sherratt3采用Gaussian函數描述城市人口密度,
[][5]并提出正態(tài)密度模型,Tanner4通過分析也取得類似結論。Daceherratt正y認為盡管S
態(tài)密度模型應用場合與Clark負指數模型相比有一定局限,但在數學分析方面相對簡便,
[][]而Kohsaka6則認為Sherratt的正態(tài)密度模型更具優(yōu)越性。Smeed7提出了人口密度的冪
[[]8]函數模型,NewlincDonald9、g提出負指數模型的二次方程,形成了二次指數模型。M
[[1]10]和Berrarr1y等通過對城市人口密度研究,分別提出單中心模型和多中心模型;P
[12]Barkley等運用經濟模型來揭示人口的空間分布,并已在西方國家得到驗證。
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學者以人口普查數據為基礎,對城市人口空間分布展開相 。
13]關研究。林炳耀[依據南京市的街道人口數據,估計出負指數模型的有關參數。周一
14]星[運用人口普查資料,對北京市的城區(qū)、近郊區(qū)和遠郊區(qū)3個圈層范圍進行了界定,
15~17]并對街區(qū)層面的人口增減情況做了深入剖析。周春山等[利用街道人口數據對廣州市
;修訂日期:201204220120703 收稿日期:2----
);甘肅省屬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411610282010-003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男,漢族,甘肅會寧人,教授,研究方向為城市與區(qū)域規(guī)劃。1965 作者簡介:張志斌(-)
:zE-mailbzhanwnu.edu.cn@ng
下一頁
本文關鍵詞:蘭州城市人口空間結構演變格局及調控路徑,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803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kou/180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