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戶籍制度的幾個問題——兼談吐蕃統(tǒng)治敦煌的部落設置
本文選題:吐蕃 + 敦煌 ; 參考:《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13年02期
【摘要】: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當?shù)貞艏蜕罂睓z工作由僉牟使(khram pa,意為簡牘官,牌子官,也被稱為算使)負責,該職官來自瓜州節(jié)度使衙署,具體負責勘檢官府頒發(fā)給當?shù)鼐用竦哪举|告身——"牌子"。P.t.1083號文書年代在820年以后,是關于敦煌漢族居民在被編制成獨立軍事部落,身份地位提高后抵制吐蕃官員擄掠漢人居民人口的牒狀,敦煌寺戶戶籍屬于當?shù)毓俑?寺戶戶籍由官府和敦煌僧團共同管理。
[Abstract]:During the reign of Tubo in Dunhuang, the loc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nd livestock survey and inspection work was carried out by Qian Mou to make the Khram pa. meaning the bamboo slips official, the sign official, also known as the envoy.) the official came from Guazhou to make the government office. Specific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inspection and inspection of wooden suitors issued by the government to the local residents. The "sign" .P.t.1083 document dates from the year 820. It is about the Han nationality residents of Dunhuang who are being compiled into independent military tribes. After their status was raised, they resisted the ultimatum of robbing Han Chinese residents by Tibetan officials. Dunhuang templ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belonged to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templ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was jointly managed by the official government and the Dunhuang Sangha clique.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歷史系;
【基金】: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吐蕃統(tǒng)治敦煌史》(項目批準號:09YJA770028) 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西藏項目”《唐五代宋初漢藏文化交流史研究》(課題編號:XZ1101)成果之一
【分類號】:C92-09;K24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楊際平;吐蕃子年左二將戶狀與所謂“擘三部落”[J];敦煌學輯刊;1986年02期
2 陸離;陸慶夫;;關于吐蕃告身制度的幾個問題[J];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3 陸離;;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的“行人”、“行人部落”[J];民族研究;2009年04期
4 陸離;;吐蕃統(tǒng)治河隴西域時期職官四題[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02期
5 陸離;;吐蕃統(tǒng)治敦煌的基層組織[J];西藏研究;2006年01期
6 金瀅坤;吐蕃統(tǒng)治敦煌的社會基層組織[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8年04期
7 金瀅坤;吐蕃統(tǒng)治敦煌的戶籍制度初探[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3年01期
8 劉忠;敦煌阿骨薩部落一區(qū)編員表藏文文書譯考——兼向藤枝晃、姜伯勤等先生譯文質疑[J];中國史研究;1999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洪強;;“姜維之母”的疏漏——兼談毛宗崗對嘉靖本《三國演義》中“邏輯錯誤”的修改[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2 王明前;;三國兩晉財政體系演變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4期
3 陳道貴;從佛教影響看晉宋之際山水審美意識的嬗變——以廬山慧遠及其周圍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4 胡秋銀;試論郭泰之不仕不隱[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5 胡秋銀;南朝士人隱逸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6 段偉;;救災方式對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的影響——因災錄囚及其對司法制度的破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7 胡秋銀;劉浩;;論永和人物——以劉`暈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8 王莉;;漢樂府挽歌歌辭考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9 張勁秋;;《春秋經(jīng)傳集解》訓詁術語略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10 李和平;;略論古代西域文化對漢語的影響[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慧斌;;試論南朝私學發(fā)展的原因[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張亞萍;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畜牧業(yè)研究[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三編[C];2005年
3 鄭炳林;屈直敏;;歸義軍時期敦煌佛教教團的道德觀念初探[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4 陸離;;唐五代敦煌寺戶制度源流辨析[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5 陸離;;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釀酒業(yè)簡論[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6 唐剛卯;;高昌錢幣芻議[A];湖北錢幣?偟诙赱C];2001年
7 楊銘;;唐代西北民族的“吐蕃化”及其對藏族形成的作用[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朱悅梅;楊富學;;甘州回鶻與絲綢之路[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朱悅梅;;從出土文獻看吐蕃占領西域后的管理制度[A];“絲綢之路與龜茲中外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褚俊杰;;敦煌古藏文本《般若心經(jīng)》研究——同藏文大藏經(jīng)本、梵文本和漢文本的語詞比較[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輯)[C];199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史兵;唐代長安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7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王用源;漢語和藏語復音詞構詞比較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zhí)杖?協(xié)議離婚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范艷清;《史記》與魏晉南北朝文學[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劉石磊;郭象《莊子注》“理”范疇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張世敏;魏晉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冷淑敏;再論王績的慕陶情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謝南山;秦漢時期輿制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景龍;陶淵明的政治情結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美迪;庾信后期心態(tài)與詩賦創(chuàng)作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10 趙文斌;論唐律中的不孝罪[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堯;陳踐;;吐蕃職官考信錄[J];中國藏學;1989年01期
2 馮智;滇西北吐蕃鐵索橋遺址及古藏文石碑考略[J];中國藏學;1994年04期
3 陳國燦;敦煌所出諸借契年代考[J];敦煌學輯刊;1984年01期
4 陳國燦;唐朝吐蕃陷落沙州城的時間問題[J];敦煌學輯刊;1985年01期
5 楊際平;吐蕃子年左二將戶狀與所謂“擘三部落”[J];敦煌學輯刊;1986年02期
6 藤枝晃 ,徐秀靈 ,陳國燦;敦煌發(fā)現(xiàn)的藏文文書試釋[J];敦煌學輯刊;1987年02期
7 邵文實;;尚乞心兒事跡考[J];敦煌學輯刊;1993年02期
8 金瀅坤;吐蕃統(tǒng)治敦煌的財政職官體系──兼論吐蕃對敦煌農業(yè)的經(jīng)營[J];敦煌研究;1999年02期
9 陸離;唐五代敦煌的司倉參軍、倉曹與倉司——兼論唐五代敦煌地區(qū)的倉廩制度[J];蘭州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10 趙心愚;格子藏文碑與吐蕃告身制度的幾個問題[J];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金波;;淺析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與古代王權政治[J];黑龍江史志;2011年11期
2 段紅艷;;關于高校戶籍管理的思考[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12期
3 安東尼·庫恩;李京偉;;瀕危的中國戶籍制[J];對外大傳播;1995年01期
4 栗云屏;;試論北宋戶籍管理的特點[J];黑龍江史志;2014年05期
5 韓樹峰;;論漢魏時期戶籍文書的典藏機構的變化[J];人文雜志;2014年04期
6 李華山;;古代社會的戶籍管理[J];老同志之友;2013年09期
7 程民生;論宋代科舉戶籍制[J];文史哲;2002年06期
8 趙杰;魏玉雪;;當前高職院校戶籍管理的現(xiàn)狀及對策[J];黑龍江史志;2011年21期
9 劉永華;;明代匠籍制度下匠戶的戶籍與應役實態(tài)——兼論王朝制度與民眾生活的關系[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10 童大煥;;戶籍開放,大城市才有無量的前途[J];晚報文萃;2008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馮建英;何蘭英;梁永明;;服務“平安奧運”改善高校集體戶籍管理[A];熱誠獻奧運 全力筑平安——首都高校平安奧運行動長效機制研究[C];2009年
2 姚培娟;;淺談戶籍制度背后的意義——從戶籍制度看我國的城鄉(xiāng)格局[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斯國新;;撤市設區(qū)后城鄉(xiāng)戶籍管理問題及對策——以蕭山區(qū)為例[A];秩序與進步:浙江鄉(xiāng)村社會巨變歷程與經(jīng)驗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彭金生;鐘二春;唐明友;;戶籍化管理,新時期煙葉生產管理的主題[A];中南片2003年煙草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安徽省銅陵市郊區(qū)銅山鎮(zhèn) 吳傳華;農村戶籍管理亟待規(guī)范[N];人民公安報;2001年
2 ;戶籍管理的新裝備[N];人民公安報;2002年
3 記者 孫軍 程林杰 實習記者 黃明健;制定《戶籍法》推進戶籍管理改革[N];人民公安報;2003年
4 賀維;我國古代戶籍管理[N];云南政協(xié)報;2000年
5 湘蘭;專家呼吁取消戶籍制[N];中國改革報;2007年
6 郭靜 張芳芳;蘭州出臺九大戶籍便民措施[N];甘肅法制報;2007年
7 唐燕;甘孜縣四項措施方便群眾辦理戶籍手續(xù)[N];甘孜日報(漢文);2007年
8 邵永寧邋王海峰 李華棟;東營市局“戶籍熱線”受歡迎[N];人民公安報;2007年
9 周云龍;僅取消戶籍界限是不夠的[N];中國信息報;2007年
10 姜慧麗邋本報通訊員 王進;戶籍新政:起點還是終點?[N];青島日報;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志力;我國戶籍管理的公共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2 孫志超;論我國戶籍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陳曉剛;我國高校戶籍管理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4 鐘玉言;公眾對戶籍窗口服務的滿意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5 田麗君;城市化進程中戶籍管理一元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6 宋鳴鳳;寒亭區(qū)城鄉(xiāng)戶籍管理一元化配套改革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7 秦元紅;清朝前期的戶籍管理與科舉教育[D];南昌大學;2007年
8 邱劍鋒;城市非戶籍人員住房選擇行為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9 張丹;我國戶籍管理中的政府管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10 原鵬;世紀學院學生戶籍管理系統(tǒng)的設計與開發(fā)[D];北京郵電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7962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kou/1796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