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在德國的人口社會學分析
本文關鍵詞: 德國 外國人 地理分布差異 人口老齡化 外來族群 出處:《德國研究》2014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德國聯(lián)邦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止到2011年,在德國居住著736.99萬外國人,占德國總人口8183萬的9%。這表明,德國已成為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現(xiàn)代移民國家。從地理空間分布來看,由于受移民傳統(tǒng)、經(jīng)濟發(fā)展和移民網(wǎng)絡三大因素的影響,絕大多數(shù)外國人生活在德國的西部地區(qū),而東部地區(qū)較少,呈現(xiàn)出典型的地區(qū)差異。從性別比來看,外國人的男性比是51.2%,屬于正常范圍。從年齡結構來看,盡管與本土德國人相比,外國人相對年輕,但已顯示出典型的人口老齡化特征。從國別上來看,外國人主要來源于土耳其、意大利、波蘭、希臘和克羅地亞。從出生地來看,外國人中有81.7%在國外出生,他們是通過跨越國境的國際遷移留居德國的。
[Abstract]:As of 2011, there were seven million three hundred and sixty-nine thousand and nine hundred foreigners living in Germany, accounting for nine of the country's total population of 81.83 million, according to the German Fede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This shows that Germany has become a modern immigration country in an non-traditional sense.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immigration tradi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igration network, the vast majority of foreigners liv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Germany, while the eastern region is relatively small, showing a typical regional difference. In terms of sex ratio, The male ratio of foreigners is 51.2, which is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In terms of age structure, although foreigners are relatively young compared to native Germans, they have shown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aging. Foreigners are mainly from Turkey, Italy, Poland, Greece and Croatia. From the place of birth, 81.7% of the foreigners were born abroad, and they live in Germany through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cross the border.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移民研究所;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社會學系人口學研究室;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宗教信仰與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研究”(項目編號:13JJD730002)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C924.51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若凡,趙萬江;成都市金牛區(qū)外來人口空間集聚特點、形成機制及其調控對策[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2 于宏;索志林;;“剩女”現(xiàn)象的經(jīng)濟學解析[J];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0年10期
3 牛叔文;孫紅杰;秦靜;李怡涵;;基于農業(yè)用地和地形約束的隴南山區(qū)適宜人口規(guī)模估算[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0年01期
4 梁強;;人口安全視角下的大連市城市化問題研究[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9年08期
5 耿慧志;沈丹鳳;;上海市外來人口的空間分布和影響機制[J];城市規(guī)劃;2009年12期
6 司光南;;新疆維吾爾族生育觀念發(fā)展演變的經(jīng)濟學分析[J];科技和產(chǎn)業(yè);2010年10期
7 楊倩倩;陳岱云;;農民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演變與農村宗教熱現(xiàn)象研究[J];東岳論叢;2011年03期
8 李敏嘉;李楓;;讀《生育制度》的諸多啟發(fā)和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9年31期
9 何海珊;;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與制度回應[J];法制與社會;2011年27期
10 王國霞;程麗琳;;城鄉(xiāng)勞動力遷移規(guī)律研究[J];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11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士杰;人口轉變對經(jīng)濟增長的影響機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王佳佳;雙轉移的影響因素與路徑規(guī)律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3 梁強;人口與經(jīng)濟、環(huán)境協(xié)調發(fā)展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4 廖立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經(jīng)濟增長效應分析[D];吉林大學;2011年
5 顏俊;巴西人口城市化進程及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蘭景力;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制度完善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1年
7 高法成;孝與養(yǎng)的失衡[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邱紅燕;長效避孕節(jié)育方法的綜合評價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1年
9 于維君;經(jīng)濟法歷史合理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10 成卓;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發(fā)展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盧安克;德國人的環(huán)保意識[J];環(huán)境教育;2002年02期
2 張沛;德國西占區(qū)“再教育”初探[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3 小宇;有過統(tǒng)一德國的計劃嗎?[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2003年10期
4 程丹梅;;德國家中遭小劫[J];今日湖北;2003年10期
5 小克;如何與德國這一貿易伙伴交往[J];出國與就業(yè);2004年17期
6 ;交往常識與德國人打交道的八個忠告[J];重慶與世界;2004年11期
7 凱·施特里特瑪特;西風;;《中國說明書》:一個德國人視角里的中國萬象[J];民族論壇;2006年07期
8 李忠東;;德國小區(qū)的垃圾箱[J];同舟共進;2006年10期
9 朱建國;;德國人的文明素質[J];觀察與思考;2006年19期
10 桑椿湘;;“傳統(tǒng)+科技”助“德國制造”暢行全球[J];觀察與思考;2008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志成;;戰(zhàn)后德國歐洲政策的歷史演變[A];世界近現(xiàn)代史研究(第五輯)[C];2008年
2 任超;;德國中央銀行法律制度的演變——從央行獨立性角度的考察[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叢書——20世紀外國經(jīng)濟法的前沿[C];2001年
3 威廉·瑞伯亨格;梁潔;;中世紀至今德國的城市和國家:現(xiàn)代市民社會在城市傳統(tǒng)中的起源[A];都市文化研究(第2輯)——都市、帝國與先知[C];2006年
4 奧伊根·蔡博;王維江;呂澍;;1903年:德國記者蔡博眼中的上海[A];都市文化研究(第2輯)——都市、帝國與先知[C];2006年
5 楊云珍;;德國極右勢力的現(xiàn)狀、成因及影響[A];世界政黨格局變遷與中國政黨制度發(fā)展——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政黨理論北京研究基地論文集(第六輯)[C];2012年
6 熊月之;;德國學術訪問記[A];近代中國(第六輯)[C];1996年
7 王國偉;;赴德國學習交流印象[A];第二屆全國骨科未來與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4年
8 張文紅;;浴火重生:德國左翼黨的前世與今生[A];“政黨制度與中國特色——21世紀初政黨發(fā)展與變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蔣濤;李剛;鄒凌;;德國耳鳴治療技術進展簡介[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C];2007年
10 張冰隅;;把握新機遇 更上一層樓 關于上海餐飲業(y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科學化、國際化”的幾點思考[A];上海食文化論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秋良;富不奢華 節(jié)儉為本[N];經(jīng)濟日報;2003年
2 劉海燕;德國人:少休息多賺錢[N];上海金融報;2003年
3 記者 楊華升;從德國百年變遷看……[N];新華每日電訊;2000年
4 記者 于濤;寸土寸金之地,德國人為何舍得留給“歷史”?[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5 基蓮;德國啤酒為何滯銷[N];信息時報;2000年
6 ;德國人做生意看重什么[N];中國經(jīng)營報;2003年
7 ;德國經(jīng)濟危機陰霾揮之不去[N];中國經(jīng)營報;2003年
8 郇公弟邋趙凱;從國外廣告看中國崛起[N];中國證券報;2007年
9 胡立彪;遵守規(guī)則[N];中國質量報;2007年
10 本報特約記者 柯卉;就業(yè)、移民、教育纏身“歐洲病夫”[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鞠維偉;英國二戰(zhàn)期間及戰(zhàn)后初期處置德國的政策研究(1943-1949)[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2 苑爽;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處理德國戰(zhàn)爭賠償問題的政策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羅永明;德國對南京國民政府前期兵工事業(yè)的影響(1928-1938)[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4 路文勇;論歐洲融合[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月;德國宗教多元化的歷史與現(xiàn)實[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2 張暢;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的德國人形象探微[D];黑龍江大學;2012年
3 王競楠;德國標準化與德國崛起[D];山東大學;2013年
4 沈辰成;別理德國人?美國對德反親善政策探微,1944-1945[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5 張曉;試析冷戰(zhàn)后德國軍隊域外行動的動因與困境[D];外交學院;2013年
6 白雪;試析統(tǒng)一后德國的聯(lián)合國政策[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7 王曉嶺;桀驁難馴的權力—德國立憲艱難之因[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趙剛;冷戰(zhàn)后德國安全戰(zhàn)略理論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5年
9 梁芬;德國的歐盟政策[D];暨南大學;2006年
10 蔣健健;德國知識分子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5507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kou/1550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