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人文精神的缺失與培養(yǎng)
本文關鍵詞:中國當代人文精神的缺失與培養(yǎng),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人文精神是人類文化的內在靈魂,是以人性為邏輯起點,以“向善”的人類普遍價值觀為核心,體現(xiàn)著“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終極關懷,內涵著對自由、平等、民主、倫理等精神價值的追求。人性具有三層屬性:自然屬性是人得以存在的基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又構成了社會,人性的社會屬性是“人之為人”區(qū)別于其他生物的本質屬性;精神屬性則是更高層次的屬性,體現(xiàn)了人對自身的超越精神,這種超越精神正是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人性中包含著善與惡、有限性與超越性的矛盾。正是人性中的超越性生成了人文精神。價值觀對人文精神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對理想人格的塑造,并且對人的行為起到引導作用,人類“向善”的價值取向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性中的超越性與“向善”的價值取向的統(tǒng)一就必然引發(fā)了對人的終極關懷的思考。人文精神始終立足于人性、人的價值,通過精神引導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而自由、平等、民主、倫理精神則內涵于人文精神之中。中國人文精神的發(fā)展始終體現(xiàn)著民族性、歷史性和超越性的基本特征。不同的歷史時期體現(xiàn)著不同的人文內涵。中國古代人文精神追求的是理想人格的完善。中國近代人文精神把“立人”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強調國民性改造。到了中國當代,人文精神開始出現(xiàn)缺失現(xiàn)象。中國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人的個性的異化、倫理道德的弱化、社會中的不平等現(xiàn)象、民主精神體現(xiàn)不足、自由精神的缺乏。究其原因,從歷史的角度看,有其不利于人文精神發(fā)展的因素;在經(jīng)濟上,受到市場經(jīng)濟負面效應的影響;在政治上,源于民主法制體系的不健全;在文化上,由于價值相對主義的影響;在教育上,人文教育落后于世界水平。中國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途徑也是從以上幾個方面著手,但要遵循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終極目標,關注人性中有限性和超越性之間的矛盾,注重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統(tǒng)一。
【關鍵詞】:人性 價值觀 平等精神 自由精神
【學位授予單位】:新疆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B03
【目錄】:
- 摘要2-3
- Abstract3-7
- 緒論7-12
- 一、選題的背景與意義7-8
- 二、國內文獻綜述8-10
- 三、研究思路、方法、創(chuàng)新點10-12
- 第一章 人文精神的理論概述12-27
- 第一節(jié) 人文精神相關概念界定12-21
- 一、人文精神的概念12-16
- 二、人文精神的內涵16-19
- 三、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19-21
- 第二節(jié) 中國人文精神的發(fā)展歷程21-27
- 一、中國古代人文精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21-22
- 二、中國近代人文精神(1840年至1949年)22-24
- 三、中國當代人文精神(1949年至今)24-27
- 第二章 中國當代人文精神缺失的現(xiàn)狀分析27-38
- 第一節(jié) 中國當代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現(xiàn)27-30
- 一、人的個性的異化27-28
- 二、倫理道德的弱化28
- 三、社會中的不平等現(xiàn)象28-29
- 四、民主精神體現(xiàn)不足29-30
- 五、自由精神的缺乏30
- 第二節(jié) 中國當代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30-35
- 一、中國人文精神缺失的歷史因素30-32
- 二、市場經(jīng)濟的負效應32-33
- 三、民主法制體系的不健全33
- 四、價值相對主義的影響33-34
- 五、人文教育的弱化34-35
- 第三節(jié) 中國當代人文精神缺失的危害35-38
- 一、功利主義的盛行35-36
- 二、享樂主義的泛濫36
- 三、工具理性的擴張36-38
- 第三章 中國當代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38-47
- 第一節(jié) 中國當代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原則38-40
- 一、以“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終極關懷作為目標38-39
- 二、關注人性中有限性與超越性的矛盾39
- 三、注重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tǒng)一39-40
- 第二節(jié) 中國當代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實現(xiàn)途徑40-47
- 一、吸取中西方優(yōu)秀文化40-41
- 二、弘揚以平等互利、誠信奉法為原則的理性精神41-43
- 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倫理規(guī)范43-44
- 四、正確認識價值多元44
- 五、提升人文素質教育44-47
- 結語47-48
- 注釋48-50
- 參考文獻50-52
- 在讀期間發(fā)表論文清單52-53
- 致謝53-5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謂人文精神[J];新長征;2000年01期
2 姜藝,王麗娟,馬玉成,孫建翠,胡鳴;體育的人文精神[J];體育文史;2001年03期
3 劉京希;“人文精神與現(xiàn)代化”學術研討會綜述[J];文史哲;2001年04期
4 楊方;哲學的人文精神功能[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5 趙慶杰;塑造人文精神 提供終極關懷[J];世界宗教文化;2001年03期
6 薛留成;體育與人文精神芻議[J];體育文化導刊;2002年03期
7 孫偉平;在科學與人文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研討會綜述[J];哲學動態(tài);2002年12期
8 徐惠民;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J];江南論壇;2002年08期
9 季相林;市場經(jīng)濟呼喚人文精神[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10 ;人文精神與今日社會[J];文藝理論研究;200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麗莎;;人文精神的護理實踐[A];全國傳染病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2 陳新漢;;文化、自由和人文精神[A];人學與現(xiàn)代化——全國第五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許雯麗;;淺談人文精神對文學創(chuàng)作思想的影響[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涂萬作;;行走寫作:人文精神與山水的對話[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林華;;試論在電腦寫作時代如何高揚人文精神[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常江;;寫作需要承載與發(fā)展人文精神[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傅治淮;;也談寫作與人文精神[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王黔輝;;寫作:人文精神的接力棒[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袁修銀;;人文精神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A];全國精神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10 李云;;讓人文精神在素質教育中閃光[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北京人文大學副校長 陸祖汶;“人文精神”之我見[N];中國教育報;2004年
2 程倩春;人文精神: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3 宮? 戴學章 曲真儒;人文精神:現(xiàn)代化城市之魂[N];遼寧日報;2000年
4 仇忠海;重視人文精神的弘揚[N];文匯報;2003年
5 賴邦凡(作者系重慶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提煉重慶人文精神的三個原則[N];重慶日報;2006年
6 茍欣文 郭詔彬;培育當代重慶人文精神 提升重慶發(fā)展精神動力[N];重慶日報;2006年
7 邵康慶;重慶人文精神與圖書館[N];中國文化報;2006年
8 見習記者 楊力葉;重視人文精神是全體桂林人的責任[N];桂林日報;2007年
9 見習記者 楊力葉;人文精神是軟實力的核心部分[N];桂林日報;2007年
10 許承紀;我們需要怎樣的城市人文精神?[N];桂林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張娜;人文精神的消隱與回歸[D];復旦大學;2010年
2 于云;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與人文精神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3 張桂芳;數(shù)字化技術時代中國人文精神解讀[D];東北大學;2008年
4 紀明澤;學校:弘揚現(xiàn)代人文精神的家園[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5 楊曉;語文課程中人文精神的傳承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王繼恒;環(huán)境法的人文精神論綱[D];武漢大學;2011年
7 劉子貴;論“兩種文化”矛盾與人文精神的構建[D];吉林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蔡麗萍;中西法的人文精神發(fā)展之比較[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2 梁向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人文精神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3 李志偉;論和諧社會視野下人文精神的建構[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車麗娜;論現(xiàn)代科技與人文精神的互動協(xié)調發(fā)展[D];長安大學;2010年
5 周一鳴;20世紀90年代人文精神的困惑與追尋[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6 張立榮;法律的人文精神之現(xiàn)代意義解讀[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范宜濤;論武警學員人文精神的培育[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8 張靜;論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人文精神的建構[D];鄭州大學;2006年
9 劉軍;論法律中的人文精神[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07年
10 李鳳;試論網(wǎng)絡人文精神及其建構的實踐基礎[D];貴州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中國當代人文精神的缺失與培養(yǎng),,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831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83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