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的尊嚴觀念的現(xiàn)代理性基礎
本文關鍵詞:論人的尊嚴觀念的現(xiàn)代理性基礎
更多相關文章: 人的尊嚴 現(xiàn)代理性 普遍價值 多元文化
【摘要】:從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出發(fā),關于人的尊嚴的認識呈現(xiàn)出不同的價值取向。東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對人的尊嚴的理解和認識雖不盡相同,但其基本立場并不是根本對立的,都包含人文主義的預設,都是以傳統(tǒng)等級制度為社會基礎的,F(xiàn)代意義上的人的尊嚴觀念既包含傳統(tǒng)價值基礎,又以現(xiàn)代理性作為認識基礎,它是科技進步、經濟獨立、公民權利確立、人權運動勃興等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的產物,更是民主法制不斷完善健全的結果。而"反思現(xiàn)代性"意義上的人的尊嚴觀念對人的尊嚴現(xiàn)代觀念的"普世主義情結"提出了重大挑戰(zhàn),對人的尊嚴現(xiàn)代觀念的理性基礎提出了根本性的質疑,對人的尊嚴現(xiàn)代觀念的價值基礎和文化根基進行了全面反思。
【作者單位】: 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分類號】:B038
【正文快照】: 人的尊嚴觀念古已有之,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對人的尊嚴的理解和認識,既包含深厚的傳統(tǒng)價值,又具有極其豐富的現(xiàn)代意義。由于人的尊嚴作為人權和人的價值,在全球范圍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才真正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于國際法和各國法律中的,因此,在現(xiàn)代文明中,對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吳玉軍;;確定性追求與自我的失落——考察前現(xiàn)代人生存境遇的一個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2 王猛;晚期希臘哲學倫理化傾向的歷史根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3 李妍;;論新教之于美國社會的重要作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4 曹澤;解析幾何的創(chuàng)立及其在近代科學認識上的作用[J];安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5 廖小平;孫歡;;政治參與的價值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6 鄧萬春;;發(fā)展的價值目標批判及新趨向[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7 吳德強;袁云鴿;;論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及其價值[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年10期
8 周麗華;;康德的學術自由觀——讀康德《系科之爭》[J];比較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9 唐代虎;;古希臘古典時期的靈魂觀[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10 許亮;;老子“道論”與柏拉圖“理念論”之比較[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高春花;;發(fā)展目的的倫理向度[A];倫理視野下的社會發(fā)展——第17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劉國紅;;從社會發(fā)展的倫理向度看儒家倫理的當代困境[A];倫理視野下的社會發(fā)展——第17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童恒萍;;環(huán)境倫理學視野中的科學發(fā)展觀[A];倫理視野下的社會發(fā)展——第17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4 袁玲紅;顧萍;;鄱陽湖生態(tài)經濟區(qū)發(fā)展的倫理思考[A];倫理視野下的社會發(fā)展——第17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5 趙名宇;;文藝復興以來自然觀的歷史演變[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6 張改珍;;溝通科學與人文的研究進路及潛在行動者研究[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7 何艷娜;;簡析德紹爾對機械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批判[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8 劉宏;;論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關系[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9 劉寶童;趙培軍;;從環(huán)境法角度探析代際倫理[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10 秦玉友;;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的認識、底線與思路[A];“公平、質量、效率:農村教育政策的抉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2 劉自學;論政治哲學范式的演進[D];南開大學;2010年
3 王偉;《呂氏春秋》體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朱德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5 吳先伍;現(xiàn)代性的追求與批評[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范霄鵬;文化品質[D];清華大學;2003年
7 何建華;經濟正義論[D];復旦大學;2004年
8 湯劍波;重建經濟學的倫理之維[D];復旦大學;2004年
9 方秋明;漢斯·約納斯的責任倫理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10 劉孝廷;未來的哲學研究——未來形而上學導論[D];吉林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賀羨;我國兩性收入差距的現(xiàn)狀、原因及對策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孫歡;政治參與的倫理維度[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3 萬波;科學發(fā)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學;2010年
4 丁玲;環(huán)境人權:倫理學維度的審視[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杜雨;西方新發(fā)展主義理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鄭宇;“自然”與“習俗”[D];南昌大學;2010年
7 聶增;淺論牟宗三的政治哲學思想[D];南昌大學;2010年
8 張愛云;論綠色科技與人的全面發(fā)展[D];南昌大學;2010年
9 馬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邏輯分析[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10 朱軼;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倫理環(huán)境及其建構[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韓德強;;論人的尊嚴的基本屬性[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 田海平;普遍價值的當代視界[J];天津社會科學;2000年01期
3 趙汀陽;;普遍價值和必要價值[J];世界哲學;2009年06期
4 俞宣孟;;對所謂普遍價值的質疑[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8年10期
5 王浩斌;;普遍價值生成語境中的民主化策略及其超越[J];邢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6 周本貞;錢潤光;魏建功;;多元文化視野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艾思奇《大眾哲學》的思維向度及當代啟示[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7 吳軍;論以人為本[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8 孫美堂;;論普遍價值的辯證本性和問題情境——兼評關于“普世價值”的爭論[J];學習與探索;2011年03期
9 張寧然;倪東明;;全球化、文化霸權主義與普世價值[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7期
10 李江凌;;普遍價值的追尋[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6條
1 代峰;;論康德的尊嚴觀[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2 張周志;;和而不同 整合創(chuàng)新[A];討論“三個代表”哲學思考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張耀南;;中國哲學中“大人視野”的三個維度[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4 翟振明;;以人為本——對實踐理性倒錯的克服[A];康德哲學及其現(xiàn)代意義——紀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近三屆世界生產力大會宣言[A];中國生產力學會第十一屆年會專輯[C];2000年
6 馬匯;;判斷是一種暴力——讀?隆动偘d與文明》[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曉白;重視當代世界多元文化一政治現(xiàn)象[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2 孫偉平;論普遍價值的可能性限度[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3 陳祥勤;現(xiàn)代思想的主旨與問題[N];社會科學報;2004年
4 賈松青;儒學的價值及其現(xiàn)代化[N];人民日報;2007年
5 范曾;趨近自然[N];學習時報;2008年
6 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 景海峰;重新定位儒學:從書本走向生活[N];社會科學報;2007年
7 李邦田;世界儒學大會發(fā)起國際會議舉行[N];濟寧日報;2007年
8 記者 蔡侗辰;孔子學院大會在京閉幕[N];光明日報;2006年
9 梁樞邋柳霞;西方語境里的中國哲學(下)[N];光明日報;2007年
10 胡偉希;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評析[N];光明日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周瑾;多元文化視野中的身體[D];浙江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李敏;思維方式差異的文化追問[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張艷;人的尊嚴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劉軍芳;人的尊嚴的人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張波;馬克思關于“人的尊嚴”的思想[D];鄭州大學;2012年
5 朱正楷;略論普遍價值的特征[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6 李曉恒;有尊嚴之生存何以可能——立足價值哲學視野[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7 張文俊;試論自由主義自由觀與德國古典哲學自由觀之比較[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9年
8 劉珂;評一種對理性的誤讀[D];山東大學;2008年
9 劉菊;價值認異[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10 韓文旭;論科學合理性是一種普世價值[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2354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235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