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多視角解釋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多視角解釋
【摘要】:意識形態(tài)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命題。馬克思恩格斯在創(chuàng)建唯物史觀的科學探索中,在對德國為代表的整個資本主義社會文化的批判中,始終將意識形態(tài)問題的唯物主義究詰作為與唯心主義斗爭的焦點。他們基于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這一根本思想原則,從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相互聯(lián)系界說意識形態(tài)的反應機制和社會功能;從社會意識與社會主體互生成、互規(guī)定的關系界說意識形態(tài)的主體性機制和階級屬性;從社會意識的存在樣式及其知行關系界說意識形態(tài)的認識特征和實踐性品格。由此,構建了解釋意識形態(tài)現(xiàn)象的三大向度,闡明了理解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原理和科學方法。
【作者單位】: 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關鍵詞】: 意識形態(tài) 精神生產 階級權益
【分類號】:A811.6
【正文快照】: 20世紀中葉后,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經典文本《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公開出版,引發(fā)了世人對意識形態(tài)現(xiàn)象及其理論的深切關注,社會現(xiàn)象的考問和解釋更多地注入了意識形態(tài)訴求,F(xiàn)實生活的復雜化則反過來加劇了意識形態(tài)思想語義的嬗變和認知邏輯的斷裂,各種意識形態(tài)觀相繼出場,可謂論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張富文;;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產黨宣言》為中心的考察[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2 王莉;推己及人與角色扮演——道德意識的個體發(fā)生機制[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3 王澤慶;;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胡適文學思想中的跨學科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4 潘沁;科技批判思潮的實質及其影響[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5 周宏;意識形態(tài)理論與當代中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6 王文兵;;理解之花常開:走進詮釋學世界——《理解之思———詮釋學初論》讀后[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7 牛菲;;“特殊的”與“總體的”意識形態(tài)——曼海姆對意識形態(tài)概念兩重含義的區(qū)分[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8 王溪;;淺析消費社會的大眾文化與現(xiàn)實生活——由列斐伏爾對消費社會的理解所想到的[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0期
9 茅根紅;陳志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周黎燕;;反烏托邦視野中的《貓城記》[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師曾志;;近年來我國網絡媒介事件中公民性的體現(xiàn)與意義[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諧社會與可選擇的現(xiàn)代性:新媒體與社會發(fā)展”新聞傳播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黃典林;;媒體主流敘事的邊緣解讀及其社會邏輯——以北京大柵欄地區(qū)為例[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3 趙華;;兩種文化的理性解讀[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常婧;;科技—政治的自由僭越及其自組織過程[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5 藍棣之;;關于政治文化形態(tài)對新詩的影響——從歐陽江河的那篇長文談起[A];新世紀中國新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基于學術交流的技術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研究》課題組;陳雄輝;;基于學術交流的技術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研究[A];學術交流質量與科技研發(fā)創(chuàng)新研究[C];2009年
7 周凡;;葛蘭西與“后馬克思主義”的生成[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汪行福;;保衛(wèi)未來——后現(xiàn)代主義與烏托邦[A];“后現(xiàn)代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9 單曉紅;;城市女性媒介素養(yǎng)狀況調查——以昆明市為例[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7):媒介素養(yǎng)與公民素養(yǎng)論文集[C];2007年
10 徐桂權;王錦東;;“社會生產”語境下傳媒的公共呈現(xiàn)與意見表達——基于兩個經驗研究的思考[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魏曉紅;喬治·艾略特小說的心理描寫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戴均;當代中國轉型社會的政治認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余一凡;從馬克思到列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6 侯東陽;中國輿情調控機制的漸進與優(yōu)化[D];暨南大學;2010年
7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8 張君仁;花兒王朱仲祿[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9 邵迎生;心靈真相在日常話語中的呈現(xiàn)[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10 吳懷連;邊緣性:中國社會結構性質分析,,以重慶·合川市為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胡警月;馬克思與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比較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春茜;人性的守候[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慶豐;改革開放進程中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說服力初探[D];安徽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黃河衛(wèi);西方人眼中完美的中國形象[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何小霞;電視欄目的品牌傳播[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慶豹;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閆俊;中國商業(yè)電影藝術的人本主義審美訴求[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8 陳燕敏;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建構與嬗變[D];浙江工商大學;2011年
9 劉焰;國產古裝大片潮:消費主義文化在當代中國的審美表征[D];四川社會科學院;2010年
10 王鳳娟;新世紀文學中知識分子身份問題研究[D];四川社會科學院;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關連珠;價值規(guī)律不能支配精神生產[J];政工研究動態(tài);1998年Z2期
2 沙韻;精神生產不同于物質生產[J];社科信息文薈;1994年10期
3 景中強;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中的精神生產范疇[J];理論與改革;2002年06期
4 余章寶;精神生產和知識經濟[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5 景中強;論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的經濟學來源——對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精神生產理論的歷史分析[J];理論與改革;2003年02期
6 馬捷莎;析精神生產的特點[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5年01期
7 黃力之;;文化研究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8 陳光林;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精神生產論述的啟示[J];發(fā)展論壇;1999年04期
9 景中強;馬克思的精神生產理論及其當代價值[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10 韋石龍;;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的辨析[J];消費導刊;2008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凌玉建;;意識形態(tài)作為一種價值性功能性的命名——兼談社會意識形式的實踐向度[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2 胡亞敏;;關于文學及其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思考[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3 張永剛;王煒;;文學:非意識形態(tài)與意識形態(tài)性構成——關于文學本質界定的一種思考[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4 黃力之;;市場經濟過程對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驗證與純審美論的幻滅[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5 高陽;;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貢獻[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嚴耕;;網絡信息的意識形態(tài)沖突與社會和諧[A];和諧·創(chuàng)新·發(fā)展——首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7年
7 董全瑞;;諾思意識形態(tài)理論與中國收入分配認同[A];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張衛(wèi)霞;;文學:多因素有機統(tǒng)一的社會性創(chuàng)造活動[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9 陳虎騰;;論意識形態(tài)的理性批判與意義建構[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7年
10 俞吾金;;如何準確地理解并翻譯晚年恩格斯關于意識形態(tài)問題的兩段重要論述[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7)[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笑蜀;刊號奇貨可居折射精神生產困境[N];南方周末;2007年
2 李德順;為什么精神生產要按規(guī)律辦事[N];北京日報;2010年
3 徐曉冬 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北戴河培訓中心副主任;制度的理論與技術細節(jié)[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0年
4 謝維楚;淺談文化創(chuàng)新[N];湘聲報;2007年
5 鳳凰衛(wèi)視主持人 梁文道;愛國不忘愛己[N];南方周末;2010年
6 華中師范大學 周揮輝;文化安全:直面三大要義[N];中國教育報;2007年
7 劉士林;重視當代都市文化的審美研究[N];人民日報;2006年
8 呂梁公路分局汾陽公路管理段 馬秀芬;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應遵循的幾個原則[N];山西科技報;2004年
9 劉士林;馬克思哲學與都市文化研究[N];光明日報;2007年
10 張義德;士與封建統(tǒng)治者關系的另一面[N];光明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魏崇輝;新制度經濟學意識形態(tài)理論批判與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2 邱曉林;從立場到方法: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意識形態(tài)理論及批評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3 魏來;中國文化經濟的理論淵源與現(xiàn)代分析[D];吉林大學;2012年
4 李念之;創(chuàng)意產業(yè)哲學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5 冷樹青;中國社會主義的社會系統(tǒng)哲學解讀[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6 郭繼文;文化軟實力的歷史觀闡釋[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毅;軟件資本論:價值來源與制度內涵[D];西北大學;2006年
8 楊曉光;文化消費對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6年
9 榮躍明;文化生產論綱[D];復旦大學;2009年
10 黃世虎;毛澤東意識形態(tài)理論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季禮華;論精神生產與人的發(fā)展[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蘇婉兒;沖破幻象的迷霧[D];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
3 李鐘麟;精神生產與社會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4 幺建鵬;馬克思主義精神生產理論與中國先進文化[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陳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產業(yè)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6 陳祖祺;海峽西岸經濟區(qū)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7 李健;馬克思精神生產的功能維度[D];河南大學;2007年
8 李向京;第二國際左派理論家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D];南開大學;2010年
9 余永紅;淺析齊澤克意識形態(tài)理論[D];河南大學;2012年
10 羅金成;李澤厚、朱光潛實踐美學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7428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742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