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及其當代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當前中國發(fā)展所獲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更加確證了馬克思主義不僅沒有過時反而具有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命力。自十月革命帶來了馬克思主義,我們國家的革命道路和發(fā)展方向就朝著社會主義并最終達到共產主義這一目標而努力奮斗,國家的發(fā)展始終遵循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這一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最終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然而,隨著發(fā)展的深入,人的問題越來越凸顯出來,成為向前發(fā)展不能繞開的話題。盡管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人的發(fā)展已經開始作為國家的發(fā)展戰(zhàn)略提出,但在現實層面,對人的關注度還不夠,人的發(fā)展還沒有充分的討論,還沒有大眾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個人能夠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因為在實現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之后,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才是社會主義真正優(yōu)越性所在。本文立足于馬克思“現實的個人”這一基本思想,在闡明了什么是“現實的個人”后,著重分析了馬克思“現實的個人”的歷史形態(tài)與“現實的個人”中國化形態(tài)。力圖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出發(fā)認識“現實的個人”,理解馬克思“現實的個人”的本質內涵,以及時代賦予“現實的個人”的新內容,并對中國化“現實的個人”的發(fā)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議。全文包括七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本論文的緒論。主要論述了選題的背景和意義、文獻綜述和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重點、難點和創(chuàng)新點。第二部分是對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的闡述與說明。首先,系統(tǒng)的總結了馬克思之前哲學家們對個人的思考是怎樣促成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的形成;其次,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角度分析了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本質。第三部分詳盡分析了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的歷史形態(tài)。馬克思將社會形態(tài)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與之對應,處于不同社會形態(tài)中的“現實的個人”經歷了個人依附于自然、依賴于物、最終實現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不同歷史形態(tài)。第四部分對馬克思“現實的個人”中國化形態(tài)進行了梳理論證。中國化的“現實的個人”是對馬克思“現實的個人”的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就是“現實的個人”越來越具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態(tài)的過程。第五部分主要論述了中國化的“現實的個人”面臨的挑戰(zhàn)。第六部分對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的當代意義進行分析。主要探討了現階段中國化的“現實的個人”應該怎樣實現自身的發(fā)展。第七部分為全文的結束語。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現實的個人 歷史形態(tài) 自由全面的發(fā)展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A81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緒論8-13
- 1.1 選題的背景及意義8-9
- 1.1.1 選題的背景8
- 1.1.2 選題的意義8-9
- 1.2 文獻綜述9-11
- 1.3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11-12
- 1.3.1 研究思路11
- 1.3.2 研究方法11-12
- 1.4 論文的重點、難點和創(chuàng)新點12-13
- 1.4.1 論文的重點12
- 1.4.2 論文的難點12
- 1.4.3 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12-13
- 2 “現實的個人”——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阿基米德支點13-18
- 2.1 馬克思“現實的個人”的思想溯源13-14
- 2.2 馬克思“現實的個人”的三個維度14-18
- 2.2.1 馬克思主義哲學維度:馬克思研究“現實的個人”的邏輯起點14-16
- 2.2.2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維度:“現實的個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6
- 2.2.3 科學社會主義的維度:“現實的個人”的價值歸宿是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個人16-18
- 3 馬克思“現實的個人”的歷史形態(tài)18-25
- 3.1 前資本主義階段的“現實的個人”18-19
- 3.2 資本主義階段的“現實的個人”19-21
- 3.2.1 個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開端20
- 3.2.2 個人發(fā)展的虛空與異化20-21
- 3.3 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階段的“現實的個人”21-25
- 3.3.1 社會主義階段的“現實的個人”21-22
- 3.3.2 共產主義階段的“現實的個人”22-25
- 4 馬克思“現實的個人”的中國化形態(tài)25-33
- 4.1 政治維度25-27
- 4.2 經濟維度27-28
- 4.3 思想維度28-30
- 4.4 人本維度30-33
- 5 中國化的“現實的個人”面臨的挑戰(zhàn)33-36
- 5.1 “現實的個人”之物化33-34
- 5.2 “現實的個人”之西化34
- 5.3 “現實的個人”之多元化34-36
- 6 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的當代意義36-40
- 6.1 回歸本本:用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本本教育大眾36-38
- 6.1.1 加強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37
- 6.1.2 利用新媒體傳播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的實踐37-38
- 6.2 本質塑造: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展中國化“現實的個人”的具體內容38-39
- 6.3 價值歸宿:中國夢是中國化的“現實的個人”的最終歸宿39-40
- 7 結語40-41
- 致謝41-42
- 參考文獻42-46
- 附錄46
- A. 作者在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46
- B. 作者在攻讀學位期間參與的課題4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韓曉彬;淺談改革和發(fā)展過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J];保定師專學報;2000年03期
2 梁玉秋;新時期思想解放的歷史回顧與反思[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3 帥婷;二十世紀中國的三次思想解放[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4 劉濤;思想解放沒有止境[J];長白學刊;2001年06期
5 ;堅持思想解放[J];當代法學;2001年11期
6 黨國英;;新時期思想解放運動的十大思考[J];中國國情國力;2001年01期
7 ;思想解放的前提是什么[J];創(chuàng)造;2002年01期
8 李成林;將思想解放到底[J];大連干部學刊;2002年02期
9 李義平;七·一講話是思想解放的里程碑[J];發(fā)展;2002年01期
10 ;“無產”與“有產”:第四次思想解放的重要標志[J];江南論壇;200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金衛(wèi);;以新的思想解放推動科學發(fā)展[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3)[C];2008年
2 呂飛云;;新一輪思想解放的成因和要求[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3)[C];2008年
3 羅紅艷;;1978年以來的思想解放及其啟示[A];“改革開放30年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張寶通;;第三輪思想解放與陜西發(fā)展思路[A];陜西省社會發(fā)展與民生工程建設——陜西省社會科學界第二屆2008學術年會專題學術活動優(yōu)秀論文集[C];2008年
5 高布權;郝琦;;改革開放與思想現代化[A];中國共產黨與現代中國[C];2001年
6 黃家駒;;談談新一輪思想解放的特點與重點[A];第四屆“老教授科教興國貢獻獎”、“老教授事業(yè)貢獻獎”頒獎暨老教授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大會論文集[C];2008年
7 王政堂;;民主與科學:推動思想解放的兩大武器[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3)[C];2008年
8 趙本義;;論思想解放的價值[A];價值哲學發(fā)展論[C];2008年
9 李超;;思想解放、人的解放與改革開放[A];新中國人學理路——第十一屆全國人學研討會文集[C];2009年
10 曲青山;;論新時期的思想解放[A];改革 求實 創(chuàng)新——青海省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20周年優(yōu)秀論文集[C];199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實習生 張可 記者 董震;市委辦部署開展思想解放活動[N];鐵嶺日報;2007年
2 記者 董震;市政協圍繞思想解放活動做好五項工作[N];鐵嶺日報;2007年
3 記者 吳可;市直機關工委思想解放活動做到“四個結合”[N];鐵嶺日報;2007年
4 實習生 王健 記者 張曉寧;開展思想解放活動要同學習曲長春先進事跡結合起來[N];鐵嶺日報;2007年
5 無錫日報報業(yè)集團;積極引領 增強互動 為新一輪思想解放營造良好輿論環(huán)境[N];無錫日報;2008年
6 李立川;省社科界座談“思想解放與富民強省”[N];湖南日報;2008年
7 本報評論員;發(fā)展是思想解放的試金石[N];安康日報;2008年
8 中共鐵嶺市委黨校副教授 張憲堯;思想解放 威力無窮[N];鐵嶺日報;2008年
9 李抗美邋邸乘光;實現科學發(fā)展是新的思想解放的主題[N];安徽日報;2008年
10 李德成;思想解放的關鍵是破解矛盾推動發(fā)展[N];大慶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魏劍美;陳獨秀報刊活動及報刊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2 安娜;當代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6年
3 倪琳;近代中國輿論思想演遷[D];上海大學;2010年
4 曾凱;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進程中的思想解放問題[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5 俞海洛;當代中國大學生思想史研究(1949-1988)[D];浙江大學;2005年
6 蔡霞;現代化進程與中國共產黨人價值觀[D];中共中央黨校;1998年
7 侯東陽;中國輿情調控機制的漸進與優(yōu)化[D];暨南大學;2010年
8 萬慶;馬克思幸福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3年
9 董一冰;劉少奇社會主義若干重要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10 李和宸;論當代戰(zhàn)爭觀念的思維方式變革[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書麗;第三次思想解放論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聶瑩;改革開放以來思想解放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陳凱;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與實踐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4 韓大學;馬克思主義稅收思想中國化探究[D];山東財經大學;2016年
5 李妮文;周作人附逆期間的生存與思想研究[D];東華理工大學;2016年
6 謝慧;陳云綜合平衡思想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7 劉曉霜;鄧小平社會穩(wěn)定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喀什大學;2016年
8 劉如仕;論鄧小平經濟特區(qū)思想[D];喀什大學;2016年
9 麻省理;關于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chuàng)新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6年
10 焦花凱;鄧小平作風建設思想及其時代價值[D];鄭州大學;2016年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及其當代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823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482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