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改善民生理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1-12 22:27
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及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論述、黨和國家的重要文獻為依據,嘗試從整體上構建一個指導我國改善民生實踐的理論框架。本文認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改善民生理論圍繞“民生問題是什么、為什么要改善民生、實現什么樣的民生目標、怎樣改善民生”展開。全文的主要內容在正文中分六部分展開。第一部分論述了改善民生的根據。本部分從民生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是世界各國治國理政的根本問題;改善民生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內在要求,是黨的先進性和執(zhí)政能力的具體體現;改善民生是民生自身的內涵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客觀需要三個方面論證了改善民生的根據。第二部分論述了改善民生的本質。民生問題,說到底就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問題。本部分重點論述了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科益、個人利益和群體利益的內涵和關系,試圖比較全面地揭示改善民生的本質。第三部分論述了改善民生的目標。改善民生要實現對人終極關懷和現實關懷的統(tǒng)一。對人的終極關懷: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每一個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對人的現實關懷: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第四部分論述了改善民生的原則。改善民生要遵循兩大基本原則:第一...
【文章來源】: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省
【文章頁數】: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改善民生的根據
(一) 民生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是世界各國治國理政的根本問題
(二) 改善民生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內在要求,是黨的先進性和執(zhí)政能力的具體體現
(三) 改善民生是民生自身的內涵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客觀需要
二、改善民生的本質
(一) 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
(二) 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
(三) 個人利益和群體利益
三、改善民生的目標
(一) 對人的終極關懷: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每一個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
(二) 對人的現實關懷: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
四、改善民生的原則
(一) 從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fā),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
(二) 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統(tǒng)籌兼顧、全面推進
五、改善民生的主體
(一) 從根本上說,人民群眾是改善民生的主體
(二) 從具體操作上看,各級黨委政府是改善民生的主導
六、改善民生的途徑
(一)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經濟,夯實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
(二) 堅定不移地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鞏固改善民生的政治基礎
(三)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牢改善民生的文化基礎
(四) 加快發(fā)展社會事業(yè),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豐富改善民生的路徑選擇
(五) 建設生態(tài)文明,提高人民生存的環(huán)境質量,擴展改善民生的外延和內涵
(六) 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保持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增強改善民生的領導力量和組織力量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主要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科學發(fā)展觀視閾中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J]. 黃斌,馮飛龍. 安康學院學報. 2009(03)
[2]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思考[J]. 李俊紅,蔣國華.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8)
[3]民生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點[J]. 陳媚林. 求實. 2008(08)
[4]從執(zhí)政理念視角解析黨以民生為本的價值取向[J]. 徐偉.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1)
[5]旗幟、民主、民生:十七大報告三大亮點[J]. 李捷.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2007(11)
[6]民生型政府理論研究綜述[J]. 李欣,徐麗朱. 現代企業(yè)教育. 2007(18)
[7]構建和諧社會要以民生為本[J]. 鄭功成. 前線. 2007(05)
[8]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J]. 李抒望.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2007(04)
[9]生態(tài)文明背景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途徑[J]. 張永清. 當代生態(tài)農業(yè). 2006(Z1)
[10]重視民生:事關改革發(fā)展全局的大問題[J]. 吳忠民.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2006(01)
本文編號:3585560
【文章來源】: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省
【文章頁數】: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改善民生的根據
(一) 民生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是世界各國治國理政的根本問題
(二) 改善民生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內在要求,是黨的先進性和執(zhí)政能力的具體體現
(三) 改善民生是民生自身的內涵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客觀需要
二、改善民生的本質
(一) 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
(二) 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
(三) 個人利益和群體利益
三、改善民生的目標
(一) 對人的終極關懷: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每一個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
(二) 對人的現實關懷: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
四、改善民生的原則
(一) 從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fā),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
(二) 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統(tǒng)籌兼顧、全面推進
五、改善民生的主體
(一) 從根本上說,人民群眾是改善民生的主體
(二) 從具體操作上看,各級黨委政府是改善民生的主導
六、改善民生的途徑
(一)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經濟,夯實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
(二) 堅定不移地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鞏固改善民生的政治基礎
(三)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牢改善民生的文化基礎
(四) 加快發(fā)展社會事業(yè),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豐富改善民生的路徑選擇
(五) 建設生態(tài)文明,提高人民生存的環(huán)境質量,擴展改善民生的外延和內涵
(六) 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保持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增強改善民生的領導力量和組織力量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主要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科學發(fā)展觀視閾中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J]. 黃斌,馮飛龍. 安康學院學報. 2009(03)
[2]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思考[J]. 李俊紅,蔣國華.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8)
[3]民生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點[J]. 陳媚林. 求實. 2008(08)
[4]從執(zhí)政理念視角解析黨以民生為本的價值取向[J]. 徐偉.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1)
[5]旗幟、民主、民生:十七大報告三大亮點[J]. 李捷.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2007(11)
[6]民生型政府理論研究綜述[J]. 李欣,徐麗朱. 現代企業(yè)教育. 2007(18)
[7]構建和諧社會要以民生為本[J]. 鄭功成. 前線. 2007(05)
[8]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J]. 李抒望.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2007(04)
[9]生態(tài)文明背景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途徑[J]. 張永清. 當代生態(tài)農業(yè). 2006(Z1)
[10]重視民生:事關改革發(fā)展全局的大問題[J]. 吳忠民.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2006(01)
本文編號:35855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585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