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文本群的媒介思想探析
發(fā)布時間:2021-04-28 18:52
媒介曾長期被理解為一種傳播思想的介質而其本身不具意識形態(tài)性,但在馬克思看來,媒介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tài)性。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等一系列早期文本中,馬克思認為,人民性是媒介的本質性規(guī)定,獨立客觀地報道新聞真相則是媒介的基本職責,媒介還有表達人民思想自由和利益訴求、進行理論斗爭和現(xiàn)實批判、生產文化以及教育人民的重要功能。馬克思通過對媒介傳播中的政治權力滲入、商業(yè)資本支配以及意識形態(tài)幻象制作等情況的分析,運用道義批判法、階級分析法和多變的話語表達方式,深刻揭示和批判資產階級媒介傳播的意識形態(tài)性,這對當前的媒介意識形態(tài)批判和建設依然具有啟發(fā)意義。
【文章來源】: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44(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一、馬克思對媒介本質規(guī)定和功能的闡釋
(一)媒介的本質規(guī)定是人民性
第一,報刊是人民觀察和認知世界的另一雙眼睛。
第二,報刊媒介是人民表達意見和展開思想斗爭的場域。
(二)媒介的內在屬性和現(xiàn)實功能
第一,獨立報道新聞真相,自由探尋真理是媒介自身的內在屬性。
第二,報刊媒介是思想傳播和精神交往的載體。
二、馬克思對報刊媒介意識形態(tài)性的揭示
(一)揭示普魯士的政治權力介入媒介傳播
第一,政治權力通過制定制度和法規(guī)實現(xiàn)媒介控制。
第二,政治權力通過書報檢查官對報刊媒介自由言論進行監(jiān)管和控制。
(二)批判商業(yè)資本對報刊媒介內容的控制
第一,批判出版商顛倒作品生產的目的與手段。
第二,批判商業(yè)資本干涉出版自由。
(三)批判報刊媒介制造的意識形態(tài)幻象和同質化趨向
第一,統(tǒng)治階級借助媒介制造意識形態(tài)幻象。
第二,統(tǒng)治階級借助媒介驅動思想的同質化發(fā)展。
三、馬克思媒介批判的特征及其評價
(一)馬克思媒介批判思想的三重特征
(二)馬克思媒介批判思想的定位及其啟示
四、結 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馬克思早期新聞思想及其時代性——《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再解讀[J]. 徐夢菡,李彬. 國際新聞界. 2020(09)
[2]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的新聞傳播思想[J]. 陳力丹.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8(06)
[3]馬克思論報刊的社會地位和作用[J]. 陳力丹. 新聞界. 2017(12)
[4]準確理解馬克思的新聞出版自由思想[J]. 苑秀麗.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7(10)
[5]略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廣告批評思想[J]. 王鳳翔.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5(06)
本文編號:3165991
【文章來源】: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44(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一、馬克思對媒介本質規(guī)定和功能的闡釋
(一)媒介的本質規(guī)定是人民性
第一,報刊是人民觀察和認知世界的另一雙眼睛。
第二,報刊媒介是人民表達意見和展開思想斗爭的場域。
(二)媒介的內在屬性和現(xiàn)實功能
第一,獨立報道新聞真相,自由探尋真理是媒介自身的內在屬性。
第二,報刊媒介是思想傳播和精神交往的載體。
二、馬克思對報刊媒介意識形態(tài)性的揭示
(一)揭示普魯士的政治權力介入媒介傳播
第一,政治權力通過制定制度和法規(guī)實現(xiàn)媒介控制。
第二,政治權力通過書報檢查官對報刊媒介自由言論進行監(jiān)管和控制。
(二)批判商業(yè)資本對報刊媒介內容的控制
第一,批判出版商顛倒作品生產的目的與手段。
第二,批判商業(yè)資本干涉出版自由。
(三)批判報刊媒介制造的意識形態(tài)幻象和同質化趨向
第一,統(tǒng)治階級借助媒介制造意識形態(tài)幻象。
第二,統(tǒng)治階級借助媒介驅動思想的同質化發(fā)展。
三、馬克思媒介批判的特征及其評價
(一)馬克思媒介批判思想的三重特征
(二)馬克思媒介批判思想的定位及其啟示
四、結 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馬克思早期新聞思想及其時代性——《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再解讀[J]. 徐夢菡,李彬. 國際新聞界. 2020(09)
[2]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的新聞傳播思想[J]. 陳力丹.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8(06)
[3]馬克思論報刊的社會地位和作用[J]. 陳力丹. 新聞界. 2017(12)
[4]準確理解馬克思的新聞出版自由思想[J]. 苑秀麗.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7(10)
[5]略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廣告批評思想[J]. 王鳳翔.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5(06)
本文編號:31659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165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