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發(fā)展演變研究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發(fā)展演變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學術界對市民社會的研究始終圍繞著社會與國家的關系展開。市民社會理論的發(fā)展演變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古典意義上的市民社會,第二階段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市民社會,第三階段是當代意義上的市民社會。 本文主要探討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市民社會理論,這是由黑格爾提出、馬克思發(fā)展完善的。馬克思以前的眾多思想家對市民社會問題都進行了考察,但馬克思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正確把握和使用市民社會概念,深入闡述了他的市民社會理論。他在這一過程中找到了人類整個發(fā)展歷史的基礎,這也是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過程。馬克思所認為的市民社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jù)變化了的歷史條件對其市民社會進行與時俱進的理解。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主要經(jīng)歷了產(chǎn)生、發(fā)展和升華的三個發(fā)展階段,從哲學領域出發(fā),對政治經(jīng)濟學進行了深入剖析,最后使市民社會理論上升到哲學高度,這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完善的歷史過程。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為以后西方學者的相關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尤其是葛蘭西和哈貝馬斯等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在黑格爾和馬克思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展開深入研究。他們的理論與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是一脈相承的,可以看作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市民社會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我國學術界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在西方學者對市民社會問題研究的基礎上,,對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進行了延伸和發(fā)展。市民社會理論的研究對于我國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指導我國市場經(jīng)濟體制前進方向,更有利于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fā)展。因此,對待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加以重視。
【關鍵詞】:馬克思 市民社會理論 發(fā)展演變 國家 社會
【學位授予單位】:石家莊鐵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A811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緒論10-19
- 一、 論文研究意義10-11
- (一) 理論意義10
- (二) 實踐意義10-11
- 二、 論文研究現(xiàn)狀述評11-17
- (一) 市民社會概念11-13
- (二)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發(fā)展演變過程13-15
- (三)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發(fā)展15-16
- (四) 我國學術界對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發(fā)展16-17
- 三、 論文的研究方法、寫作思路及創(chuàng)新點17-19
- (一) 研究方法17
- (二) 寫作思路17-18
- (三) 創(chuàng)新點18-19
- 第二章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理論淵源19-31
- 一、 自由主義者的市民社會理論19-25
- (一) 政治自由主義19-22
- (二) 古典經(jīng)濟自由主義22-25
- 二、 黑格爾的市民社會理論25-31
- (一) 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理解維度25
- (二) 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兩個原則25-27
- (三) 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三個環(huán)節(jié)27-29
- (四) 對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評價29-31
- 第三章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31-51
- 一、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哲學奠基及初步發(fā)展31-34
- (一)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哲學奠基31-33
- (二)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初步發(fā)展33-34
- 二、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深入發(fā)展34-38
- (一) 異化勞動理論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34-36
- (二) 對共產(chǎn)主義的初步探索36-38
- 三、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向哲學高度上升華38-45
- (一) 對費爾巴哈的批判及超越38-39
- (二) 唯物史觀的初步形成39-42
- (三) 市民社會理論與生產(chǎn)關系理論正式銜接42-43
- (四) 生產(chǎn)關系理論與革命實踐的最終統(tǒng)一43-44
- (五) 人的自由的真正實現(xiàn)44-45
- 四、 簡要評析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45-51
- (一)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三個特征45-47
- (二) 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理論的重大貢獻47-48
- (三)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重要意義48-51
- 第四章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發(fā)展51-63
- 一、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發(fā)展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時代背景51-52
- (一) 經(jīng)濟領域51-52
- (二) 政治文化領域52
- 二、 葛蘭西和哈貝馬斯的市民社會理論52-58
- (一) 葛蘭西的市民社會理論52-55
- (二) 哈貝馬斯的市民社會理論55-58
- 三、 葛蘭西和哈貝馬斯市民社會理論的比較58-63
- (一) 理論共同點59-60
- (二) 理論差異60-63
- 第五章 我國學者對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的推進63-74
- 一、 我國市民社會理論研究的三個發(fā)展階段63-67
- (一) 第一階段:上世紀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期63-64
- (二) 第二階段:上世紀 90 年代中期到新世紀開始之前64-65
- (三) 第三階段:進入新世紀至今65-67
- 二、 我國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的不足之處67-69
- (一) 研究方法68
- (二) 研究內(nèi)容68-69
- 三、 當前我國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的新趨勢69-74
- (一) 轉換研究視角69-70
- (二) 深化研究內(nèi)容70-71
- (三) 更新研究方法71
- (四) 拓展研究意義71-74
- 第六章 結論74-75
- 參考文獻75-78
- 后記78-79
- 個人簡歷7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彭美貴;早期市民社會理論:馬克思科學歷史觀的淵源[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3年11期
2 白立強;;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J];求實;2006年07期
3 王代月;;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述評[J];教學與研究;2007年09期
4 王陶;;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形成及對唯物史觀的影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5 蔡其欣;;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形成脈絡[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S1期
6 易承志;;市民社會理論的歷史回溯[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7 黃偉力;查芳靈;;試論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現(xiàn)代價值[J];學術論壇;2009年08期
8 于新;;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法治意蘊[J];理論月刊;2010年03期
9 賈義文;;淺析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歷史演進[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10 陳新亮;趙巍;魏劍冰;;淺析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意義[J];黨史博采(理論);2010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張帆;張艾清;;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對個人權利保障的價值意蘊[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3輯)[C];2010年
2 王聰;;讀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市民社會理論的法哲學啟示[A];當代法學論壇(2010年第4輯)[C];2010年
3 汪寧;項麗敏;;構建公民社會——俄羅斯的實踐及其對我們的啟示[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崔志海;市民社會理論與晚清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2 大學教師 周云;社會組織參與公共事務是亟待弘揚的傳統(tǒng)[N];東莞日報;2010年
3 劉雪松;市民社會理論與法治研究[N];光明日報;2003年
4 記者 塔娜;北方社科院青年學者哲學論壇在哈爾濱舉行[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崔予姝;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穆方平;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及其中國化闡釋[D];復旦大學;2011年
3 蔣紅;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和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建[D];復旦大學;2006年
4 洪巖;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項松林;蘇格蘭啟蒙思想家的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6 吉濤;第三部門與法治[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歐陽成;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歷史演變及其對中國當代社會發(fā)展的啟示[D];中南大學;2008年
2 董雷;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當代價值[D];揚州大學;2010年
3 穆松翠;市民社會理論與構建和諧社會[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宿亮;試論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及其意義[D];中共遼寧省委黨校;2010年
5 王天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富鑫;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及其市場經(jīng)濟價值[D];沈陽理工大學;2011年
7 常媛;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7年
8 鄧玉生;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及當代中國市民社會建構[D];黑龍江科技學院;2011年
9 李文倩;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及其現(xiàn)實意義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10 孫淑;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D];東北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發(fā)展演變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132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13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