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_新時期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研究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西南大學》 2011年
新時期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研究
藍波濤
【摘要】: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是否具有科學的民族觀,直接關系著我國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和民族團結(jié)進步。新時期我國依然存在民族問題,如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暴力恐怖主義等“三股勢力”先后煽動民眾進行民族分裂,策劃了多起民族分裂活動。大學生只有樹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才能客觀地分析民族分裂的本質(zhì)。進行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研究可以豐富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促進民族學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fā)展;還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意識,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觀的科學性,促進民族問題的解決和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第一章對新時期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進行了理論概述,對其基本概念進行了界定,研究了教育的基本特征、過程和進行教育的重要意義。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是無產(chǎn)階級處理民族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是進行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就是要促使大學生形成科學民族觀的實踐活動;科學性和價值性、理論性和實踐性、主導性和主體性以及社會歷史性等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個教育活動的本質(zhì)進行了規(guī)定。同時,研究了新時期大學生民族觀形成發(fā)展及其教育的過程,指出了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可以促進大學生科學民族觀的形成,維護民族團結(jié)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推動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政策的有效實施。 第二章研究了新時期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的理論淵源。馬克思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他們在無產(chǎn)階級民族運動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科學的民族觀念,并創(chuàng)立了進行民族觀教育的科學理論體系。列寧斯大林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論的基礎上,在領導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了列寧斯大林的民族觀教育理論。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理論在我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結(jié)合我國的國情,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民族觀教育理論。它們是新時期進行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的理論淵源。 第三章以調(diào)查問卷的形式研究了新時期大學生民族觀的存在問題,并分析了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新時期大學生在民族認知、民族情感、民族認同和民族理想方面的主流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是積極向上的。但也存在民族實體認知過于感性、民族問題看法略微偏激、民族關系處理有待增強、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關系處理欠妥和民族政策意識相對淡薄等問題。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法規(guī)制度保障相對缺乏、學校民族觀主渠道主陣地教育存在一些問題等。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當前民族問題的仍然存在,它是“社會性”和“民族性”的有機統(tǒng)一,具有普遍性、長期性、復雜性、國際性和重要性等特點,具體表現(xiàn)為民族政治問題、民族經(jīng)濟問題和民族文化問題等,它是影響大學生民族觀的根本原因;當前社會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也會對大學生民族觀產(chǎn)生一定的外部刺激,如主要表現(xiàn)為現(xiàn)代生產(chǎn)交往方式、社會教育資源、民族文化的教育作用相對弱化等。 第四章分析了新時期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的實踐路徑。指導思想在方法論體系中處于高層次,它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所遵循的基本指針。具體表現(xiàn)為堅持科學民族理論的指導,正確處理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宗教信仰之間的關系,進行大學生民族意識的科學發(fā)展和協(xié)調(diào)民族觀教育過程的有效實施等。新時期大學生民族觀教育的路徑主要有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等。社會教育路徑主要是通過制度法規(guī)教育、文化產(chǎn)品教育和大眾傳媒教育來實現(xiàn)的,學校教育是以科學理論作為指導,完善課程設置,選擇教育內(nèi)容,設置教育方法,自我教育主要是通過“民族意識”的自我認知、自我學習、自我調(diào)試和自我實踐等方面來完成的。 結(jié)語部分對新時期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的研究進行了總結(jié)和展望。新時期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研究是一個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命題,本研究對其進行初步的探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的“當前境遇”問題研究、探索新時期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的理論體系和過程規(guī)律等。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G641;D633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亞鵬,萬明鋼;民族認同研究及其對我國民族教育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2 張振華;蔣麗;;談民族地區(qū)高校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的重要性[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年01期
3 ;加強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是民族地區(qū)綜合性大學一項長期任務[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1期
4 龔永輝;民族意識的概念問題──民族意識及其調(diào)控研究之一[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5 李瑞;愛國主義教育與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學習《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J];前沿;1995年02期
6 尕寶英;加強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之管見[J];青海民族研究;1994年02期
7 司馬義·艾買提;高舉愛國主義旗幟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宗教觀[J];求是;1997年03期
8 李長春;從“三貼近”入手 改進和加強宣傳思想工作[J];求是;2003年10期
9 楊國全;“教育主導作用”辯析──對教育學一個基本命題的思考[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6期
10 青覺;;當前中國民族問題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及其應對[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子超;;雙重孤獨之后的幻影——談《聊齋志異》中的狐鬼戀[J];蒲松齡研究;2006年04期
2 胡大剛,劉峰,劉衛(wèi)儒;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三個有利于”標準的辯證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1期
3 張富良;論鄧小平的獨立自主外交思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2期
4 鄭文瑜;對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豐富和發(fā)展鄧小平理論的幾點認識[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5 袁銀枝;淺談制度主客體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6 余松;試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阿壩師專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7 王玉瓊;《共產(chǎn)黨宣言》的真實價值[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8 譚大友;政治本體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9 楊競業(yè);人的本質(zhì)的多維哲學反思——以“經(jīng)驗的預設”與“預設的經(jīng)驗”為路徑[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1期
10 李海紅;論新形勢下腐敗現(xiàn)象及其防治對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炳林;;思想爭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王春璽;;堅持走獨立自主的中國道路——以中國與拉美改革道路的選擇為視角[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顏杰峰;;黨內(nèi)民主建設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基本問題研究[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陳明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共和國的靈魂[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8 喬旋;;淺析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形象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9 王銳;;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政協(xié)理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10 朱志敏;;新中國走向世界的歷程和經(jīng)驗[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三三;基于新農(nóng)村視角下的農(nóng)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余曉玲;以農(nóng)地為依托構(gòu)建農(nóng)村養(yǎng)老保障制度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李鳳蘭;湖北民族地區(qū)職業(yè)教育現(xiàn)狀分析與發(fā)展對策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4 丁玲;武漢部屬高校民主黨派成員參政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5 周榮;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nóng)村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6 林冬妹;粵東黃獅村貧困人口生存狀況及改善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7 徐本禹;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qū)農(nóng)村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8 賈蓓;新世紀都市類報紙女性報道現(xiàn)狀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9 周艷麗;論漫畫的影視劇改編[D];河北大學;2009年
10 韓家勤;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xiàn)路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強曉華;;加強政治文明建設促進民族地區(qū)發(fā)展和進步[J];共產(chǎn)黨人;2004年15期
2 李傳柱;“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及研究意義[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3 高正禮;;“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特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4 費孝通;邊區(qū)民族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1期
5 馬戎;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少數(shù)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6 楊明偉;我國少數(shù)民族政治發(fā)展目標模式分析[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2年06期
7 宋一;;江澤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特色[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7期
8 柳建文;少數(shù)民族政治社會化的影響因素及其有效實現(xiàn)途徑[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9 張雙志;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以蒙藏問題為中心[J];中國藏學;2003年04期
10 傅菊輝;陸小成;;政治參與視野中的民族地區(qū)政治資源問題研究[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7年0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亞鵬;藏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文化適應與心理疏離感[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紀聞;民族和民族問題的爭鳴與新的探索——民族理論專題學術討論會述略[J];民族研究;1986年04期
2 徐淑霞;;略論中國民族理論的發(fā)展[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3 蔣朝莉;鄧小平民族理論教學初探[J];西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4期
4 金炳鎬;中國民族理論發(fā)展五十年(1949-1999)[J];滿族研究;1999年04期
5 白菊春;加強對大學生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教育[J];內(nèi)蒙古電大學刊;1994年04期
6 王天璽;杜佑德;;我國民族理論的新發(fā)展[J];中國民族;1987年08期
7 楊中剛;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的新發(fā)展——學習《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8 許安平;張立濤;;對當前我國涉及民族因素事件的淺析[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9 楊荊楚;中國特色民族理論學科的發(fā)展與繁榮[J];民族研究;1998年05期
10 金炳鎬,熊坤新;西部大開發(fā)與民族問題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學術討論會簡述[J];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祝鳴;;次國家外交視角下的民族問題[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吳廷富;;在西部大開發(fā)中一定要注意處理好民族問題[A];中國民族理論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學術討論會暨第九次顧問座談會論文集[C];2000年
3 龔學增;;西部大開發(fā)與民族問題相互關系的若干思考[A];中國民族理論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學術討論會暨第九次顧問座談會論文集[C];2000年
4 王有星;;西部大開發(fā)中的民族問題探析[A];中國民族理論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學術討論會暨第九次顧問座談會論文集[C];2000年
5 劉吉昌;;中國民族理論學科的實踐回顧與展望[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6 左朝軍;楊秀軍;;黨的民族政策的歷史經(jīng)驗總結(jié)[A];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90周年暨賀州市創(chuàng)新黨建工作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曹興;;國內(nèi)族際關系問題兩種解決理念的分析——多民族關系問題能用“去政治化”解決嗎?[A];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C];2005年
8 深圳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課題組;;深圳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問題[A];中國城市化進程與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9 劉昊;;貴州軍政府與民族問題[A];辛亥革命與貴州社會變遷——貴州省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1年
10 李淑云;;地緣政治與中亞五國民族問題[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5-2006年度][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建新;[N];中國民族報;2011年
2 閔言平;[N];中國民族報;2011年
3 徐柏才;[N];中國民族報;2010年
4 希恩;[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5 本報記者 王彥龍;[N];中國民族報;2004年
6 鐘和;[N];人民日報;2009年
7 李德洙;[N];中國民族報;2004年
8 毛公寧(作者單位:國家民委民研中心);[N];中國民族報;2002年
9 中共國家民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N];人民日報;2009年
10 郭大烈;[N];貴州民族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藍波濤;新時期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張麗娟;地緣政治視野下中亞民族問題對中國新疆民族關系的影響[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孫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早期進程研究(1921-1938)[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裴圣愚;非洲薩赫勒地帶民族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5 張洪春;少數(sh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6 唐建兵;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7 馬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時代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2年
8 陳燁;轉(zhuǎn)型與發(fā)展:民族問題與政治穩(wěn)定[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9 周傳斌;中國民族理論新范式的探索[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10 潘廣輝;民族問題與蘇聯(lián)解體[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艷麗;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0年
2 許文英;民族院校大學生民族觀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3 宋晨虎;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2年
4 祝方林;南京臨時政府關于國內(nèi)民族問題的理論主張初探[D];中南民族大學;2008年
5 李厚建;論中亞五國民族問題民族政策及其影響[D];新疆大學;2003年
6 程太霞;冷戰(zhàn)后世界民族主義浪潮對我國民族問題的警示[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7 齊爽;關于民族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的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桂展鵬;中蘇兩黨解決民族問題之路[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9 邱志斌;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民族政策發(fā)展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10 石麗娜;吉爾吉斯斯坦民族問題與中亞地緣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915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91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