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所見特殊人文社會環(huán)境背景下的文物保護利用實踐
【文章頁數(shù)】:7 頁
【部分圖文】:
圖1肯尼亞濱海地區(qū)文物古跡分布示意圖
第四種是偏離村莊的海濱古城遺址,如考古工作較好的上加遺址,無村民居住也無保護措施,是一處相對冷落的古城遺址,地面遺址保存較好,傳說這一帶是明代鄭和船隊登岸的海濱之地。在保護利用實踐中,這些城址的保護展示體現(xiàn)了符合肯尼亞濱海地區(qū)當?shù)丨h(huán)境條件的不同特色。例如,2012年成功列入《世界....
圖3卡提布清真寺遺址中間砌筑的私人領地分割墻
圖2塔卡瓦古城展示中采用的珊瑚石小路這種情形下,可能需要借鑒中國文物保護管理的一些做法,如強調文物古跡的國有屬性,采取文化遺產用地的土地置換、征收等做法或許是可行的。類似域外文物保護中的特殊現(xiàn)象,在中國表現(xiàn)為同一個古遺址或古墓群,卻因相鄰行政區(qū)劃管轄的不同而人為分割成兩個甚至多....
圖4與村莊農田共存的帕泰古城
帕泰古城是拉穆群島地區(qū)地處現(xiàn)代村莊中較大的一處古遺址,且保存狀況相對較好。然而,這里的古城遺址和傳統(tǒng)古村落保護與利用也存在一定矛盾,現(xiàn)代村民生活與古城保護如何和諧共生始終是這一帶人們的煩惱和希望。古城遺址分散在現(xiàn)代村莊的民居區(qū)和村畔田地里,與島上其他古城遺址基本差不多,多為13、....
圖5吳哥古跡核心區(qū)國際保護行動
縱觀百余年來吳哥古跡保護管理與傳承利用歷程,這是一例真真切切的國際文物保護行動的典范,也是國際文化遺產合作交流的經典案例,為文物保護雙邊或多邊的區(qū)域合作或國際合作提供了行動方案,也貢獻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項長期的國際化文物保護行動仍在持續(xù),吳哥文物保護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相信....
本文編號:39853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3985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