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吾闊臘遺址2017~2018年調(diào)查簡報
發(fā)布時間:2021-03-30 18:45
<正>闊臘遺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哈密市伊吾縣鹽池鎮(zhèn)闊臘能阿亞格村西南約3公里處,東距伊吾縣城30公里。遺址分布于喀爾里克山北麓山前坡地及沖積扇上,平均海拔約2195米(圖一)。遺址于1988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并建檔[1]。2017年至2018年7~8月,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學院與伊吾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對伊吾河流域史前聚落遺址開展了區(qū)域系統(tǒng)考古
【文章來源】:文物. 202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6 頁
【圖文】:
遺址位置示意圖
遺址遺跡分布圖
中部位于山梁東南部,地勢最高處,視野開闊,是一個在自然山梁頂部人工堆筑的高臺。高臺基座呈方形,南北長62、東西寬58、高約6米,西面由于草庫倫破壞不可辨,其余三面為由大小均勻的2~3層單列扁平河卵石壘砌而成的階梯狀石墻。高臺頂部為石砌平臺,平臺內(nèi)部由5排3列共9間彼此相連的長方形石圍基址構成,規(guī)模最大者13×11、最小者11×9平方米。中列西墻保存較完好,可明顯看出墻體由雙列扁平河卵石壘砌而成,中間夾有碎石。平臺中部見有圓形石堆2座,直徑分別為4.7、6.8米。平臺北、東、南三側緩坡之上見有數(shù)道護坡列石,同時在東側緩坡之上發(fā)現(xiàn)圓形擾坑5個,順時針分布,直徑2~4米,附近地表及擾坑內(nèi)采集到陶片、動物骨骼及炭化植物顆粒。平臺北、西北兩側見有兩層石砌小平臺,其上殘留有數(shù)道石墻,但因破壞嚴重,已無法判斷其平面結構和數(shù)量。圖四大型建筑群南組南端特殊遺跡平面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疆哈密巴里坤西溝遺址1號墓發(fā)掘簡報[J]. 馬健,程曉偉,唐云鵬,王遠之,陳新儒,王建新,田宜亮,蔣曉亮. 文物. 2016(05)
博士論文
[1]公元前一千紀東天山地區(qū)考古學文化遺存研究[D]. 任萌.西北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109970
【文章來源】:文物. 202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6 頁
【圖文】:
遺址位置示意圖
遺址遺跡分布圖
中部位于山梁東南部,地勢最高處,視野開闊,是一個在自然山梁頂部人工堆筑的高臺。高臺基座呈方形,南北長62、東西寬58、高約6米,西面由于草庫倫破壞不可辨,其余三面為由大小均勻的2~3層單列扁平河卵石壘砌而成的階梯狀石墻。高臺頂部為石砌平臺,平臺內(nèi)部由5排3列共9間彼此相連的長方形石圍基址構成,規(guī)模最大者13×11、最小者11×9平方米。中列西墻保存較完好,可明顯看出墻體由雙列扁平河卵石壘砌而成,中間夾有碎石。平臺中部見有圓形石堆2座,直徑分別為4.7、6.8米。平臺北、東、南三側緩坡之上見有數(shù)道護坡列石,同時在東側緩坡之上發(fā)現(xiàn)圓形擾坑5個,順時針分布,直徑2~4米,附近地表及擾坑內(nèi)采集到陶片、動物骨骼及炭化植物顆粒。平臺北、西北兩側見有兩層石砌小平臺,其上殘留有數(shù)道石墻,但因破壞嚴重,已無法判斷其平面結構和數(shù)量。圖四大型建筑群南組南端特殊遺跡平面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疆哈密巴里坤西溝遺址1號墓發(fā)掘簡報[J]. 馬健,程曉偉,唐云鵬,王遠之,陳新儒,王建新,田宜亮,蔣曉亮. 文物. 2016(05)
博士論文
[1]公元前一千紀東天山地區(qū)考古學文化遺存研究[D]. 任萌.西北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1099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3109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