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好夔龍紋扁足方鼎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中國青銅時代陶范鑄造技術(shù)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婦好”夔龍紋扁足方鼎,出土于商代晚期的殷墟婦好墓中,乃青銅器研究的重要實物資料。該文從其精美的造型、華麗的裝飾、獨特的工藝、器身的銘文,以及器物發(fā)展演變等諸多方面,進行了科學(xué)分析與探討研究,最后認為,扁足鼎從不參加周禮中的列鼎之禮,其應(yīng)是王室中地位極高的統(tǒng)治者手中把玩欣賞的物品,是3000年前王宮中的藝術(shù)品,其欣賞價值明顯高于實用價值。
宋華
“婦好”夔龍紋扁足方鼎,1976年出土于安陽殷墟婦好墓,共有兩件,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另一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這兩件夔紋扁足方鼎形制相似,均為長方形口,折沿,方唇,兩耳直立于兩短邊中部的口沿上,腰下部略內(nèi)收,底近平,稍小于口,四條扁長實心足,形如夔龍。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這件夔紋扁足方鼎(圖一),高42.3厘米,口長34.1厘米,口寬24.8厘米,壁厚0.5厘米,耳高6.9厘米,足高20.2厘米,重18千克,出土時,底部缺損較多,通體綠銹較重,部分花紋也不太清晰,腹部一面及一個扁足上附有絲織品殘片。另外,鼎內(nèi)底缺損約三分之一,中部的銘文“好”字僅存了“女”字,不過,根據(jù)另外一件扁足方鼎的內(nèi)底中部銘文“婦好”二字,,可以推斷出這件器物的銘文也應(yīng)為“婦好”。
圖一夔龍紋扁足方鼎河南博物院藏
從外部看,夔龍紋扁足方鼎由耳、腹、扁足三部分組成,均采用“三層花”的裝飾手法:以云雷紋為地紋,烘托主題;以粗線勾勒出主題框架紋飾;以陰線刻畫出主題紋飾的細部。兩耳外壁飾陰線,各有一對夔龍紋,夔龍頭向上。鼎四面均飾獸面紋(圖二),腹外壁四隅及四面中部各鑄扉棱一條,以扉棱為鼻梁,兩邊飾有夸張的大卷角,此角型與現(xiàn)實生活中常見的羊角相似,是典型的羊角類獸面紋(圖三)。獸面“臣”字形目(圖四),在獸面的兩側(cè)各有一倒夔龍紋(圖五)。足兩面均飾夔龍紋,夔龍頭向上,夸張的張開大嘴,雙唇外翻,身子直挺挺的,身尾較長,尾上卷,形似反L形,身飾鱗紋,無足,均以云雷紋為地紋?梢钥闯鲋谱髡呔哂芯康墓に囁剑\用浮雕和圓雕的裝飾手法,將夔龍的形態(tài)刻畫的如此傳神(圖六)。
圖二夔紋扁足方鼎上的獸面紋
圖三獸面上夸張的大卷角
圖四夔紋扁足方鼎上的獸面“臣”字形目
圖五夔紋扁足方鼎上的倒夔龍紋
圖六夔紋扁足方鼎的夔龍紋扁足
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倍Ρ緛硎枪糯呐腼兤鳎詮挠辛擞龛T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fā)展為傳國的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于商都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于周都鎬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鼎被視為國家和權(quán)力的象征,代表著尊貴與權(quán)力,成為社稷以及旌功銘德的重器。
我國最早的扁足鼎,見于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時期,1977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鄭市新村鎮(zhèn)裴李崗村一帶的盆形鼎,距今約8000~7000年。到了仰韶文化時期(7000~5000年),新鄭市唐戶遺址出土了一種扁足無耳的釜形鼎。龍山文化時期(5000~4000年),出現(xiàn)了扁寬式高足鼎和扁刀狀高足鼎。二里頭文化時期,又出現(xiàn)了名副其實的鼎、爵、斝等青銅器,但日常生活所用的仍是陶鼎。偃師二里頭、新密古城寨出土的陶鼎,種類有盆形鼎、罐形鼎和甕形鼎等,很多都有扁足的形態(tài)。到了商代,隨著金屬冶煉和鑄造技術(shù)的發(fā)展,青銅扁足鼎開始出現(xiàn)。二里崗早商遺址中,鄭州市向陽回族食品廠首次出土了兩件云雷紋扁足銅圓鼎,造型、大小、紋飾基本相同,通高31.7厘米,口徑19厘米,足高15厘米,壁厚0.3厘米,重1.85千克,敞口,折沿,方唇,淺鼓腹,下收為圜底,三扁足,上腹飾帶狀云雷紋,上下飾以聯(lián)珠紋,扁足飾夔紋(圖七)[1]。
圖七云雷紋扁足銅鼎
“婦好”夔龍紋扁足方鼎,出土于殷墟婦好墓,屬于商代晚期的器物。這一時期青銅鼎的發(fā)展無論從形態(tài)、鑄造工藝及紋飾雕刻上都有了大的提升,尤其是所刻紋飾,不僅精麗之至,而且腰部、足部大都刻有紋飾,有些甚至連耳部也都加以裝飾。
商代扁足鼎制造工藝非常獨特,多是采用范鑄法鑄造的,這是一項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時間才能完成的工藝。想要制作出形狀復(fù)雜、紋飾精致、表面良好、形狀準確、器壁薄勻的扁足鼎,對陶范的要求非常高,必須干強度高,剛性好,復(fù)印性、可塑性和可雕性優(yōu)良,耐火度和化學(xué)穩(wěn)定性足夠,發(fā)氣量低,具有較低的濕態(tài)收縮率,焙燒和冷卻時變形量小,脫模性良好[2]。這種高成本、低效率的生產(chǎn)方式在當今是找不到的,所以也就成為了范鑄法鑄造的扁足鼎無法復(fù)制的原因之一。首先鑄造出鼎身及其身上的紋飾,然后將成型后的鼎身倒立,在鼎的底部安放好鼎足的陶范,再澆注銅液。鼎耳和鼎身的結(jié)合部,都留有明顯的范線,這些高出鼎內(nèi)壁的范線,正是陶范法鑄造工藝才能留下的痕跡,而失臘法等鑄造工藝是找不到這些鑄造現(xiàn)象的[3]。通常,由于合范時的微小錯位,扉棱兩側(cè)的紋飾也會有一定的錯位,而整個鼎的表面留有范鑄法鑄造所特有的由于銅液的流動、冷卻、收縮等原因而造成的數(shù)十個微小渾圓的小銅圓球和銅疣,這也是任何青銅器仿品所沒有的現(xiàn)象。范鑄法鑄造的銅器,其模、范之間有碎銅片,用以控制厚度,成形后有明顯疤痕[4],這些都是商代范鑄法鑄造工藝的典型特征。
鼎從造型上可以分為方鼎和圓鼎兩種。從現(xiàn)有的考古資料中看,盡管發(fā)掘出土的方鼎遠比圓鼎要少,但是最大的鼎從二里崗的張寨大鼎到殷墟的司母辛大鼎、司母戊大鼎、牛鼎、鹿鼎,卻都是方鼎。它們一般不出自小型墓葬,而是王室、貴族殉葬之物,這正說明方鼎在商代禮器中的重要性。有學(xué)者認為,從目前出土情況來看,扁足鼎從不參加周禮中的列鼎之禮,其應(yīng)是王室中地位極高的統(tǒng)治者手中把玩欣賞的物品,是3000年前王宮中的藝術(shù)品,其欣賞價值明顯高于實用價值[5]。根據(jù)研究,我們也基本趨于這種觀點。
夔龍紋扁足方鼎出土于殷墟婦好墓中,該墓出土的190件鑄銘銅器中,有“好”或“婦好”銘文的銅禮器,包括各種鼎、偶方彝、方尊、方斝等器物達109件[6]。其中方鼎五件,包括扁足方鼎兩件,柱足方鼎三件。由于目前發(fā)現(xiàn)的扁足方鼎很少,而上面刻有銘文的更少,這就顯得它們尤為珍貴。其一,它們?yōu)槟怪魅松矸莸拇_認提供了重要證據(jù)!皨D好”銘應(yīng)是作器者自銘,也就是說,墓中人應(yīng)當是婦好。其二,由于它們鑄造時期較晚,正巧能代表商晚期的冶鑄水平,為該時期青銅鑄造工藝的研究提供了依據(jù)。其三,鑒于方鼎在商代禮器中的重要性,夔龍紋扁足方鼎也就成為反映婦好地位之高的有力佐證。
(特約編輯王蔚波)
參考文獻: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商代銅器窖藏,科學(xué)出版社,1999.02
[2]譚德睿.中國青銅時代陶范鑄造技術(shù)研究。考古學(xué)報,1999.2
[3][5]一言。無法仿制的商代扁足鼎.中國商報,2001:7.28
[4]向鵬。青銅器辨?zhèn)螠\析。畢節(jié)日報,2009:11.20
[6]張昌倬.中國100處考古發(fā)現(xiàn)。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08
原標題:婦好夔龍紋扁足方鼎研究
原文鏈接:
稿源:新浪收藏
作者:
本文關(guān)鍵詞:中國青銅時代陶范鑄造技術(shù)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506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50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