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西方政治論文 >

東亞秩序重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23 08:04

  本文關鍵詞:東亞秩序重構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東亞秩序 重構 經濟一體化 中國崛起


【摘要】:東亞地區(qū)歷史上經歷了三個秩序,分別是華夷秩序,殖民秩序和兩極對抗秩序。在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華夷朝貢秩序下,古代中國在東亞國際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周邊國家向中原王朝朝貢,中原王朝對其進行冊封并提供安全保障,形成長時期的藩屬關系。其間,除個別國家挑戰(zhàn)外,基本上保持了中原封建皇權輻射下和平的國際秩序。鴉片戰(zhàn)爭后,東亞進入資本主義列強主導下的殖民秩序時代,域內國家完全處于不平等條約的束縛之中。除了后來依靠軍事冒險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東亞國家皆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戰(zhàn)結束后,世界呈現出美蘇對抗的兩極秩序,東亞地區(qū)成為美蘇兩國全球爭霸的重要戰(zhàn)場。冷戰(zhàn)結束之后,隨著社會主義中國的逐步崛起,東南亞國家聯盟經濟地位的大幅躍升,東盟+中日韓經濟架構的確立,東亞力量對比關系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美國的東亞影響力開始下降。東亞秩序的重構已成為本地區(qū)的重大課題,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在東亞地區(qū)秩序調整過程中,一些重要因素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東亞經濟一體化將東亞國家通過經濟緊緊聯系在一起,伴隨而生的溢出效應使各國在政治外交中不可避免地要加以考量。其次,中國的全面崛起與日本的“正常國家化”齊頭并進,也引起相互間的猜忌。作為兩個最大的東亞國家,還存在著諸如歷史認識和領土爭端以及國家政體差異等難以解決的結構性矛盾。這是影響東亞秩序建構的最大因素。此外,域外大國對東亞事務的插手、東亞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變化也為秩序重構帶來許多變量。 借鑒歐洲一體化與歐盟的運轉經驗,建構共同體秩序,推進一體化,是東亞發(fā)展的現實選擇。在建構路徑上,首先最好充分利用東亞國家經濟合作成就的巨大優(yōu)勢,繼續(xù)從機制建設、金融能源合作、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強交流,強化經濟依存,推進政治互信。其次,打出傳統(tǒng)文化之牌,在傳統(tǒng)東亞意識與集體記憶基礎上建立與時俱進的東亞共同體意識,通過政府牽引、非政府組織主導,構建東亞文化交流機制,尤其要注重青少年文化與學術交流。最后,要鞏固好已有的東盟“10+3”合作機制,嘗試在此機制基礎上建立松散的安全機制,由非傳統(tǒng)安全合作向傳統(tǒng)安全的敏感問題過渡,建立起具有一定約束力的常設機構,推進各國間的政治融合。在秩序構建進程中,務必遵守謹慎包容、穩(wěn)扎穩(wěn)打的原則,切不可急功近利。特別是中國,要塑造好大國形象,探求和擴大與域內國家間的共同利益,穩(wěn)步推進務實性合作。
【關鍵詞】:東亞秩序 重構 經濟一體化 中國崛起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D731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前言10-15
  • 第一章 東亞秩序——基本概念與理論運用15-21
  • 第一節(jié) 關于東亞與秩序的解釋15-17
  • 一、 多義的“東亞”15-16
  • 二、 秩序與國際秩序16-17
  • 第二節(jié) 東亞秩序建構的理論運用17-21
  • 一、 現實主義理論:權力決定秩序18-19
  • 二、 自由制度主義理論:制度建構秩序19-20
  • 三、 建構主義理論:身份造就秩序20-21
  • 第二章 東亞秩序的歷史沿革21-30
  • 第一節(jié) 以中原王朝為核心的華夷朝貢秩序22-25
  • 一、 華夷朝貢秩序的形成與思想基礎22-23
  • 二、 華夷朝貢秩序的發(fā)展與解體23-25
  • 第二節(jié) 資本主義列強主導下的殖民秩序25-27
  • 一、 東亞的“條約”時代與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25-26
  • 二、 “大東亞共榮圈”與美日在東亞的利益沖突26-27
  • 第三節(jié) 美蘇爭霸背景下的兩極對抗秩序27-29
  • 一、 冷戰(zhàn)格局的形成及在東亞的擴展27-28
  • 二、 美蘇冷戰(zhàn)在東亞的同盟式對抗28-29
  • 第四節(jié) 冷戰(zhàn)后東亞國際秩序的演進29-30
  • 第三章 東亞秩序重構的邏輯與戰(zhàn)略意義30-34
  • 第一節(jié) 東亞秩序重構的內在邏輯31-32
  • 第二節(jié) 東亞秩序重構的戰(zhàn)略意義32-34
  • 第四章 東亞秩序重構的變量分析34-44
  • 第一節(jié) 經濟一體化溢出效應與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應對34-36
  • 一、 經濟一體化溢出效應34-35
  • 二、 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應對35-36
  • 第二節(jié) 中國的全面崛起與日本的“正常國家”化36-38
  • 一、 中國的全面崛起36-37
  • 二、 日本謀求政治崛起37-38
  • 第三節(jié) 東盟模式的運行及其復雜性38-40
  • 一、 東盟模式的成功運轉38-39
  • 二、 東盟發(fā)展存在的問題39-40
  • 第四節(jié) 中日的結構性困境與美國介入40-42
  • 一、 中日的結構性困境40-41
  • 二、 美國插手東亞事務41-42
  • 第五節(jié) 文化認同與價值觀再生42-44
  • 第五章 東亞地區(qū)的共同體秩序探析——東亞共同體構建44-56
  • 第一節(jié) 東亞共同體概念及其不同解讀44-47
  • 一、 東亞共同體的提出與發(fā)展44-45
  • 二、 各國關于東亞共同體的不同觀點45-47
  • 第二節(jié) 東亞共同體的路徑依賴與推動機制47-48
  • 一、 東亞共同體的路徑依賴:市場驅動與經濟整合47
  • 二、 東亞共同體的推動機制——東盟與“10+3”47-48
  • 第三節(jié) 東亞共同體構建的可行性途徑48-55
  • 一、 推動東北亞自由貿易區(qū)(NEAFTA)建立,,加強金融與能源合作48-50
  • 二、 加強跨國界基礎設施建設,擴大交通網絡50-51
  • 三、 構建文化合作交流機制,建立共同體意識和強化東亞認同51-52
  • 四、 加強制度化建設(10+3、東亞峰會),走具有東亞特色道路52-54
  • 五、 強化安全共同體建設與大國協(xié)調,推動政治整合54-55
  • 第四節(jié) 中國在東亞共同體構建中的路徑選擇55-56
  • 結語56-58
  • 參考文獻58-65
  • 致謝65-66
  • 個人簡歷66
  • 發(fā)表的學術論文66-6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尤素夫·瓦南迪;王玉主;;東亞戰(zhàn)略趨勢[J];當代亞太;2008年06期

2 ;東亞峰會:亞洲人重新發(fā)現亞洲[J];兵團建設;2006年01期

3 宋偉;;試論美國對亞太區(qū)域合作的戰(zhàn)略目標和政策限度[J];當代亞太;2010年05期

4 朱凱兵;李博;;大國東亞戰(zhàn)略與中國的對策思考[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5 李淑娟;;中國亞洲太平洋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綜述[J];當代亞太;2006年12期

6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 上海應成為東亞地區(qū)經濟中心[J];領導決策信息;1998年27期

7 姜念濤;二十一世紀將進入洲際經濟[J];群眾;1998年05期

8 彭云;東亞,從資源消費聯盟做起[J];世界知識;2005年15期

9 苗允,張韋華一;以合作求安全——中日兩國東亞安全利益的一致性[J];南都學壇;2005年03期

10 梁強;二戰(zhàn)定天下[J];南風窗;2005年1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雪梅;江志紅;劉曉東;李愛華;蘭博文;;東亞地區(qū)夏季水汽輸送推進過程的氣候特征[A];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呂江寧;沈正康;王彥召;張東寧;袁淞勇;萬永革;陶瑋;;東亞地區(qū)構造形變場粘彈性動力學模型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高麗潔;張美根;;東亞地區(qū)對流層臭氧季節(jié)變化特征模擬研究[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大氣成分與氣候、環(huán)境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4 張雪梅;江志紅;劉曉東;蘭博文;;東亞地區(qū)水汽輸送過程的年際、年代際變化特征[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氣候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5 鐘水映;李魁;;東亞地區(qū)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與農地非農化的協(xié)動性研究[A];節(jié)約集約用地及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2009年海峽兩岸土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夏祥鰲;王普才;陳洪濱;;東亞地區(qū)MODIS氣溶膠光學厚度的驗證研究[A];新世紀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與大氣科學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3年年會“大氣氣溶膠及其對氣候環(huán)境的影響”分會論文集[C];2003年

7 丁葉風;拓瑞芳;謝坤;;東亞地區(qū)夏季大氣水汽輸送氣候特征及其異常分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氣候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8 Alastair Iain Johnston;;淺談建立東亞地區(qū)安全共同體:論地區(qū)安全治理的幾個障礙(英文)[A];北京論壇(2010)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責任與行動:“全球治理與中國作用”國際關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10年

9 Shuzo Takemoto;孫和平;;日本-中國東亞地區(qū)精密重力測量合作計劃(英文)[A];《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進展》論文集[C];2004年

10 葛萃;蔡菊珍;張美根;;東亞地區(qū)對流層O_3和CO模擬[A];第九屆全國氣溶膠會議暨第三屆海峽兩岸氣溶膠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陳廷榔 劉曉星;東亞地區(qū)應加強環(huán)境政策協(xié)調[N];中國環(huán)境報;2005年

2 印度尼西亞國際和戰(zhàn)略問題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成員 約瑟夫·瓦南迪;有必要設立東亞地區(qū)協(xié)商組織[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3 記者 孫汝祥;世行預測新興東亞地區(qū)07年增長將放緩[N];中國經濟時報;2006年

4 記者 吳成良;東亞發(fā)展中國家將保持快速增長[N];人民日報;2010年

5 余萬里;美國東亞外交政策尚待調整[N];人民日報;2005年

6 葛進;東亞地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國際研討會召開[N];科技日報;2007年

7 記者 謝小亮;新興東亞地區(qū)本幣債券超4萬億美元[N];中國保險報;2009年

8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教授 孫學峰;中國應抓住美國重返亞洲的機遇[N];東方早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齊芳;我們的祖先如何從非洲來到東亞[N];光明日報;2010年

10 穆宏志;“東亞人文100”成新華文軒國際合作戰(zhàn)略先鋒[N];中國圖書商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春怡;東亞地區(qū)規(guī)范對比研究[D];外交學院;2011年

2 史偉成;區(qū)域性公共產品與東亞外匯儲備庫建設[D];復旦大學;2011年

3 麻陸東;東亞地區(qū)主義發(fā)展路徑:過程中的政府間合作[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建平;東亞產業(yè)關聯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5 林永亮;東亞主權觀念:生成方式與秩序意涵[D];山東大學;2012年

6 金炷森;近代以來世界經濟秩序變遷與東亞作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7 張鍵;冷戰(zhàn)后中國東亞外交戰(zhàn)略的學理分析[D];外交學院;2011年

8 向宇;論東亞經濟合作中的領導問題[D];北京大學;2005年

9 王金艷;沙塵模式優(yōu)化與東亞沙塵天氣量化分級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10 王勇;東亞共同體建構中的“美國因素”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磊;東亞秩序重構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2 高卓杰;東亞地區(qū)一體化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喻慧;東亞地區(qū)合作中的中國因素[D];暨南大學;2005年

4 汲立立;東亞認同的建構:理論與實踐探索[D];燕山大學;2010年

5 高志亨;論“10+3”自由貿易區(qū)之路[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3年

6 江磊;國際資本流動與銀行監(jiān)管[D];吉林大學;2006年

7 趙s

本文編號:90410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90410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a5e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